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稗子,拉丁学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稗子和稻子外形极为相似。稗子长在稻田里、沼泽、沟渠旁、低洼荒地。形状似稻子但叶片毛涩,颜色较浅。稗子与稻子共同吸收稻田里养份,因此稗子是稻田里的恶性杂草,败家子中的“败”就是稗子演变过来的。但是,它也是等的一种好的饲养原料,营养价值也较高,根及幼苗可药用,能止血,主治创伤出血。茎叶纤维可作造纸原料。

目录

形态特征

稗子是一年生草本。稗子和稻子外形极为相似。秆直立,基部倾斜或膝曲,光滑无毛。叶鞘松弛,下部者长于节间,上部者短于节间;无叶舌;叶片无毛。圆锥花序主轴具角棱,粗糙;小穗密集于穗轴的一侧,具极短柄或近无柄;第一颖三角形,基部包卷小穗,长为小穗的1/3-1/2,具5脉,被短硬毛或硬刺疣毛,第二颖先端具小尖头,具5脉,脉上具刺状硬毛,脉间被短硬毛;第一外稃草质,上部具7脉,先端延伸成1粗壮芒,内稃与外稃等长。形状似稻但叶片毛涩,颜色较浅。稗子与稻子共同吸收稻田里养份,因此稗子属于恶性杂草。花果期7-10月。稗子在较干旱的土地上,茎亦可分散贴地生长。[1]

生长环境

稗子长在稻田里、沼泽、沟渠旁、低洼荒地。生于湿地或水中,是沟渠和水田及其四周较常见的杂草。平均气温12℃以上即能萌发。最适发芽温度为25—35℃,10℃以下、45℃以上不能发芽,土壤湿润,无水层时,发芽率最高。土深8cm以上的稗籽不发芽,可进行二次休眠。在旱作土层中出苗深度为0—9cm,0—3cm出苗率较高。东北、华北稗草于4月下旬开始出苗,生长到8月中旬,一般在7月上旬开始抽穗开花,生育期76—130天。在上海地区5月上、中旬出现一个发生高峰,9月还可出现一个发生高峰 。

主要价值

稗适应性强,生长茂盛,品质良好,饲草及种子产量均高,营养价值也较高,粗蛋白质含量为6.282-9.419%,粗脂肪含量为1.921-2.45%。鲜草,马、牛、羊均最喜吃;用稗草养草鱼,生长速度快,肉味非常鲜美;干草,牛最喜食。谷粒可作家畜和家禽的精饲料,亦可酿酒及食用,在湖南有稗子酒为最好之酒之说。根及幼苗可药用,能止血,主治创伤出血。茎叶纤维可作造纸原料

稗子防除

这种草在初期的时候,是和稻子一起生长的,拱秧草的时候没有把它除掉,而且它长在稻子和稻子的间隙里,很难把它除掉,它就和稻子一起争着养分,争着空间,所以就必须把它拔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知青根本就分不清什么是稻子什么是稗子,学者老农的样子,在稻田里仔细的查找,那个时候,稻子长的有膝盖那么高了,要想分清它们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们长得样子基本上是一样的,可能就是那些稗子为了迷惑人们的眼睛,把自己装扮得和稻子一样。因为不好分清,很多人不知拔出了多少不应该拔的稻子,老农有办法,就很形象的告诉我们,稻子和稗子在小的时候不容易分清楚,待它长得稍微大了一点的时候就好区分了,秧苗在分叶的地方有毛,而稗子是没有的。还有它的外观也是不一样的,稗子的叶子尖长一些。长大的时候会长开,不像稻子在一块。时间长了就好分清了,我们为了准确地分清它们,就先看外观,再看分叶处。

一般分辨方法:由于水稻采用分蘖后插秧或抛秧,稗草是自然生长,因此根部附近分叉比较多;并且稗草根部附近比水稻光滑的多。这两个特征比较明显,比上面的方法容易区分的多。其实都不用对根部附近是否光滑进行判断,因为水稻分蘖的原因就是减低水稻单株密度以提高水稻产量,因为水稻单株密度过大的植株基本上因为营养问题都长不好,所以单株密度过大的水稻植株也可以和稗草一起拔除。当然,俭省的老农会分辨出水稻植株并拔去一半。[2]

多图

化学防治

稗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常以优势草种生于湿润农田、荒地、路旁、沟边及浅水渠塘和沼泽。对水稻玉米豆类类、棉花、禾谷类和蔬菜等作物都有危害,2012年来已经上升为水稻产区第一恶性杂草,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

植物文化

张书省先生写过一篇杂文。 书省的《丛飞种下的稗子》一文说:曾经被央视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先后捐助资金超过300余万元,帮146名失学学生和残疾人,认养了32名孤儿。这种“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行为,连亲属都不能理解,直至妻子都离婚了。后来他身患绝症,可他献爱心资助过的学生,有的大学毕业了,且得到很好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却没有任何“知恩当报”之举。有一位李某,当获知记者在报上披露他的名字后,不但要人家删除,还说“希望永远不要再提这段往事。”丛飞病危,他绝情得连一声问候都没有。另一位名叫阿珍的女青年,接受丛飞数次数字不小的援助,后来也成为歌手,就与丛飞不再联系了。还有丛飞资助的一位女孩,竟然说在自己极端困难时帮助了她的人是“有所图”。图什么?她没有明说,显然是指为了出名。书省的文章说,这种忘恩寡义的人,就像稻田里的稗子。当然,这稗子是从精神层面讲的。 书省关于稗子的比喻再恰当不过。你说说,上述这些人的言词,不正说明他们很像稻田里的稗子吗? 有人会不以为然:丛飞生前帮助了那么多人,绝大多数都是好的,无情寡义者只是极少数,不必过于较真。不能这么说。在接受丛飞爱心资助的困难学生中,好的当然是绝大多数,不好的确是极个别。但是,就是这个极少数,如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它就会给社会立个十分不好的榜样。须知,好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不好的榜样力量也是无穷的。他会毒化社会的风气。人常说:一蚁之穴,可溃百里长堤。社会的精神长堤也是这样,千万不能小看这个“个别”,这个“个别”里隐藏着极大的祸害,如不予注意,其恶劣的影响就会像含毒的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危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古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指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应有的必然现象。赠玫瑰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但是,千万不要忘了,其前提是赠玫瑰的人,必须手中留下香味来。设若像丛飞这样,赠人以玫瑰,而留下的是冷漠,“种下的是稻谷,收获的是稗子”,(尽管是极少数)那今后谁还愿意再把玫瑰赠人?当然,据我所知,当前社会上那些献爱心的人不一定都想得到什么回报,(这从很多捐助者都是匿名即可推断出)但是,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倘若献爱心者像丛飞那样,在倾力帮人之后,自己却因故陷入困境时,当年那些接受了他的捐助从而改变命运的人,却不伸出回报之手,那他将会是多么的寒心。倘若这样的事,一而二二而三的出现,那么,今后谁还愿意做丛飞一样的人?再伸引一步,社会上做丛飞那样的人越来越少,那这个社会会是文明和谐的吗?显然不能。 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这极少数“稻田里的稗子”呢?我同意书省先生的看法:揭露,批判———当然是指对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精神层面予以揭露,批判。只有把这种“自私自利”到极点的东西揭深批透,才能教育大多数,才能对得起在天之灵的丛飞和正在向丛飞学习的丛飞们。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有千千万万个丛飞式的人物,但更需要能比丛飞更多的像成语里“结草衔环”知恩当报的人物。如果只有丛飞式的献爱心者,而“结草衔环”知恩当报者缺席,那和谐也是一句空话。[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