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空气透视

空气透视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空气透视是由于大气及空气介质(雨、雪、烟、雾、尘土、水气等)使人们看到近处的景物比远处的景物浓重、色彩饱满清晰度高等的视觉现象。又称"色调透视"、"影调透视"、"阶调透视"。

如近处色彩对比强烈,远处对比减弱,近处色彩偏暖,远处色彩偏冷等,故空气透视现象又被称为色彩透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空气透视 [1]

外文名 aerial perspective

又称 色调透视

最早提出 达·芬奇

运用 绘画、摄影等

特点 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解释

绘画技法理论术语。研究距离增加时色彩变化的透视画法。又称色透视。几种同样的颜色中,离眼睛愈近变化愈小,色彩鲜艳而对比强烈。物体颜色随着远近变化,暗的物体愈远愈显得色淡,浅的物体愈远愈显色深。空气愈低愈厚,愈高愈稀,故远山顶色深而底色淡。

空气透视所研究的,是关于空间距离与物体的色彩及清晰度之间相应关系的规律。由于距离近远的不同,存在于这些距离之间的空气堆积的厚薄也有不同,从而引起物象在人视觉上的色彩与清晰度的变化。

空气透视的规律

物体因空间距离不同,而发生的明暗、形体、色彩变化的视觉现象。亦称大气透视。其规律如下:①明暗变化。近处物体的明暗对比强,调子层次丰富,变化明显。反之,明暗对比变弱,层次变少,明暗色调渐变趋于接近而呈现一片灰色。

且这种变化,不受光照角度的影响。②形体变化。近处的物体形体轮廓清晰,物体愈远,形体轮廓愈模糊。这种因空间距离而发生的形体轮廓清晰度的变化,也叫"隐形透视"。近处物体立体感强,远处的立体感弱,渐变为平面状。远处高大物体,上部清晰度大于下部,呈现上实下虚。

③色彩变化。色彩的明度、纯度、彩度,由于空间距离的拉大而逐渐降低和变灰。近处的色彩、色相标准、清晰,远处的模糊,暖色逐渐变冷变灰,冷色逐渐变暖变灰。因此,近处的色冷暖对比强,远处的对比弱,最远处冷暖不分而形成为一片蓝灰色。

室内素描写生,由于物象间距离很近,空气透视变化不如风景的明显。但其空气透视的作用是存在的。其虚实关系的艺术处理,也是按空气透视的规律进行的。在画轮廓时,要依空气透视原理,以浓淡、轻重不同的线条,画出空间感觉,从而避免"铁丝框"般的轮廓线,使线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绘画中的空气透视

指通过模仿空气效果(空气中物体离视点越远越灰、越蓝)来表现画面的深度。空气透视能够使画面产生十分迷人的效果和意境,能大大地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感。

虽然古罗马人就已经会运用这个方法了,不过是达·芬奇(1452-1519)最早提出空气透视概念的。达·芬奇绘画中背景都偏蓝色,体现了他对空气透视知识的运用,而透纳(1775-1851)的风景画在这方面运用最为出色。

摄影中的空气透视

摄影中表现空间深度的方法之一。当光线通过大气层时,由于空气介质对于光线的扩散作用,空间距离不同的景物在明暗反差、轮廓的清晰度及色彩的饱和度方面也都不同。这种现象在照片上就形成了影调透视效果,借以表现空间深度和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摄影中常用逆光、侧逆光、烟雾及专用滤光器等,加强影调透视效果。

这样的空气透视效果通常出现在湿度较大的早上及傍晚,而且时间较短,因此大多数摄影爱好者必须了解摄影地的概况后,采取蹲守的形式进行拍摄。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利用光线,例如,在光线的前面寻找遮挡物,也可以轻松得到与空气透视类似的画面效果。

利用光线创造类似空气透视的效果形成类似空气透视效果的画面主要是通过逆光和侧逆光这两种光线来完成。另外通过对光线的控制形成景物近暗远亮,也可以形成类似于空气透视的效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