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空谷幽兰吐芬芳-读吴伟兰的散文(黄华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空谷幽兰吐芬芳-读吴伟兰的散文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空谷幽兰吐芬芳-读吴伟兰的散文》中国当代作家黄华胜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空谷幽兰吐芬芳-读吴伟兰的散文

吴伟兰的散文悠然恬静,如深谷幽兰,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美能拯救人类。”

我不敢说吴伟兰老师的散文作品能“拯救人类”,但我相信每位读者读了她的作品,精神上多多少少都会得到美的愉悦或感悟。

读吴老师的散文,我们读出了她散文的语言美。

这种美不是大红大紫的美,而是朴实无华的美。读她的散文,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美玉,那美玉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读她的散文,我们的耳边仿佛听到浅浅的溪水,从耳边淙淙流过,有时叮叮咚咚,有时哀怨缠绵。她的作品没有矫情,不会造作,但当你读后,闭上眼睛细细回味,朦朦胧胧的脑海中似乎还在溅起细小的白色浪花。

读《风恋之歌》,让我们感受到她散文语言美的魅力

《风恋之歌》描写了“我”恋上风的天真与浪漫,描写了风恋的痛苦与无奈。

文章一开头就写道:

“风,轻轻地,来了。

“风,缠绵在我身边,将我轻轻环拥,轻轻的,没有那种窒息的紧抱,为我吹去烦躁,带来清爽。”

作者一开始就用了三个“轻轻”,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风的轻柔,风的可爱,给人一种恬静的氛围,真有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韵味——“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了。”

接着,文章描写“风来了,一切都活起来了。水面露出笑纹,小草扭起腰肢,柳条舞动着辫子,竹子为你弯下了腰,连那条偶尔露在车窗外的扎带,也把车窗当缶似的欢快地奏起了乐章。”文章从视觉上从远到近对水面、小草、柳条、竹子等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并通过人格化的动态,写出了风让大地万物焕发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从侧面写出风对“我”的诱惑,把“我”对风的倾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美的语言、美的景物,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读吴老师的散文,我们读出了自然风光美。

作者擅长对自然界中的山川湖海、森林原野、风霜雨雪等自然风光进行描写,并善于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刻画景物人格化的特征,烘托人物心情,抒发作者情感,升华文章主题,如《洱海的那片皎洁》《樱花——中华花魂》《哦,椰子树》等。

大学士苏轼描写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吴老师《洱海的那片皎洁》把洱海比喻为“大理山妹子”、“待嫁新娘”等非常贴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大理洱海自然风光的吸引力。文章写道:

“远远望去,明媚的阳光下,蓝蓝的洱海像一位清纯的大理山妹子清澈的眼睛,那蓝是那样的清,那样的纯,那样充满灵气。”

白天,作者把蓝蓝的洱海比喻为“一位清纯的大理山妹子清澈的眼睛”,苍山下那只清纯的眼睛令人魂牵梦萦,为下文大理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埋下伏笔。

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作者把月亮比喻为“一位落落大方的大理姑娘,热情地露出她迷人的明眸皓齿,慷慨地把皑皑的清辉洒向大地。”有时,流云遮住月亮,“地上的一切朦胧了起来,水面像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又像蒙上了一层轻纱,白天里明澈的洱海此时像一位待嫁的新娘,变得羞羞答答。”

作者把优美、静谧而又充满梦幻的洱海比喻成美女,清新绮丽,栩栩如生,让洱海的月夜更加令人神往,从而深化了要唤醒人们好好保护洱海的主题。

吴老师的《樱花——中华花魂》亦为异曲同工。作者把盛开的樱花比喻为“一位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向游人张开霓裳羽衣水袖”。她把那娇嫩的粉红色的樱花比喻为“十二三岁少女白里透红的粉腮”;把那品种繁多,花树高大,要仰起脖子观赏的深粉至粉红、大红到紫红色的樱花比喻为“一位位华服靓饰的雍容华贵仙姑停在半空”,别有情趣。樱花的自然美巧夺天工,而吴老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樱花的自然美比喻为少女、仙姑,更是妙笔生花,跃然纸上,使读者浮想联翩,兴致盎然。

读吴老师的散文,我们读到了她散文叙事的凄美。

生活处处弥漫着美,而这种美一旦失去,留给读者的却是缠绵的凄美。凄美是悲剧文学的情愫,是悲剧文学的血液,随基因遗传,无论哪个时代,好的文学作品总能听到凄美的回声,凄美的叙事总能引起读者悲天悯人、撕心裂肺的共鸣。

吴老师的散文有的篇章的叙事是凄美的,如《苦楝树花开》《何以再续手足缘》《我丢了》《相约来生》等。这些叙事性散文的开头常常创设欢快、愉悦、天真、淳朴、宁静、清幽的氛围,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波澜跌起,最后的结局往往是悲凉的。这悲凉是对美好事物丢失的惋惜、感叹,唤醒人们珍惜当下,珍爱美好,要“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嬢《金缕衣》)

《苦楝树花开》多次被报刊转载,并多次获奖。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散文,文章记叙了“我”童年的小伙伴的天真活泼、聪明好学、乐于助人,抒发了”我”对童年的小伙伴纯真的同窗之情与对童年小伙伴逝去而感到惋惜、悲痛、怀念之情。“悲”是文章的基调,作者对苦楝花这一景物描写颇费苦心。

开头以“苦楝树浓浓的花香弥漫着”,渲染了宁静的学习氛围,最后写“苦楝花又开了,空气中还是儿时那熟悉的浓浓的花香”,可“亲爱的伙伴,母校校园里我们儿时种的小树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昔日那美好的时光却不能再现了。”“校园后面山坡下昔日清澈的运河已干涸,如我那干涸了的眼泪,唯有校园里的苦楝树年年都吐着芳华,仿佛年年在等着你。”苦楝树白色的花——花开花落,纷纷扬扬,如泣如诉,令人扼腕叹息。

文章引用清新活泼、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校园的早晨》,以乐景写哀情,匠心独运。文章开篇以优美愉悦的旋律 “……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同享阳光雨露……”引出文中的小[[伙伴],他是那么活泼,那么可爱,而且又勤奋好学。

行文中间,歌声又响起来: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在身旁这棵小树……”

“这是我那位同学在愉快地歌唱。班里的女同学都喜欢他的歌声,大家在一起有时还谈起这位阳光男孩,都不把他当敏感的异性,而是像谈圈子里一位小伙伴一样亲切自然。”

行文最后,我那亲爱的同窗好友虽然逝去,但“我常常在黄昏时分独自回到母校,细细地寻找儿时的足迹,静静地聆听仿佛回荡着儿时小伙伴的歌声:

“……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同享阳光雨露,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而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昔日那美好的时光却不能再现了。虽然春天又来了,可这明媚的春光却不再属于我那可爱的小伙伴。小时候,他天天用歌声叮嘱我们要记住那美好的时光,可现在,他却再也享受不了这阳光雨露。这凄美的叙事,读来令人柔肠寸断,顿觉情感云天。

读吴老师的散文,我们读出了她散文的真实美。

散文的魅力来自真实,来自情感的真实、生活的真实、记忆的真实、细节的真实。吴老师的散文大多数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散文里的“我”为什么会引起读者这么强烈的共鸣呢?因为读者认为她写的是真人真事。我曾经问她哪些作品是写实,哪些作品是虚构的。她说,有的是亲身经历的,写的是真人真事,如《苦楝树花开》《天使身上的那束阳光》《心花怒放的声音》《最高的礼遇》《我丢了》等。《天使身上的那束阳光》,是吴老师当时上课昏倒在讲台上,被送去雷州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在医院里第二天才苏醒,身体恢复后写的。 吴老师喜欢写日记,她的散文不少是回忆往事,翻开旧时的日记加工润色而成。她的生活在寻找精神家园中流浪,在流浪途中,她记忆的行囊越背越大,她运用那神奇的笔与键盘诉说着生活,见证着时代生活的真实。她的散文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立意、提炼,以寻求精神的突破、升华,因为作品里存放着她的灵魂,存放着自己对自身际遇的思考。她用散文唤醒那些在喧嚣的生活中沉湎麻木的神经,让我们重新感受熟视无睹的已经变异了的生活。

同学小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吴老师的散文 《我丢了》,以当今同学聚会为视角,对这小小的聚会进行反思。

城市让我们历尽沧桑,“我”学会了享受生活,穿名牌,坐高铁,请喝茶,在物质生活层面,“我”得到了满足,而精神家园却荒芜了。

“本来大家为我接风,但我好像成了多余的陌生人。

“我顿时有点惘然,我被他们丢下了,我被家乡丢了。

“我想不起这些年我忙什么,收获了什么,但我却丢了我多少曾经的拥有,我把我自己也丢了!”

丢了什么呢?是同学情,家乡情?作者没有正面回答。写到这,文章嘎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这深刻的立意,耐人深思。

《我丢了》立意独特新颖,笔触清新流畅,不愧为一篇难得的佳作。

文为心声,散文是一种最能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吴老师说:“我是用一颗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界,发现生活中不易觉察的美,把美化为这个世界给我的感动。”多年来,吴老师怀揣着一颗女性特有的感恩之心、温柔细腻之心与仁慈善感之心,观察世界,体悟人生,用文字抒写摇曵多姿的生活。她的散文呈现给读者的总是切切真情,耐读、有味,令人耳目一新。

“朗玉微瑕在”。我认为吴老师若能在现时的“小散文”式微格局上进一步拓深、锤炼,或许日后的散文创作之路会走得更远,这是我对她创作的真情期冀。[1]

作者简介

黄华胜,男,中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