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立冬的温柔(红山飞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立冬的温柔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立冬的温柔》中国当代作家红山飞雪的散文。

作品欣赏

立冬的温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中国古代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自“立冬“起,中国北方就进入漫长的冬季了。

然而,与冬天其他几个节气相比,这“立冬”还是相对温柔的。气候乍寒还暖。虽然时光已经走进了冬季,可天还是那么高远得蓝着,纯粹、明净;山峦、原野,自然万物,还都牵着深秋的手,斑斓着,沉郁着,恋恋不舍。

牛羊还可以在尚未枯萎的野草地,捡拾一个个贮藏着夏天的温暖,秋天丰饶的记忆。地里的庄稼早已经收进仓里,原野上那些植物的秸秆,有的立在初冬里,敝衣破衫,形销骨立,像是一个个受难的苦行僧。更多的则被割倒了,一堆一堆堆放在荒凉的田野里,被风吹着,发出一阵阵呼啸。山里人不慌不忙,从容收拾着一年中剩下的那么一点尾活,打理着余年不多的时日。粮食进了仓,牲畜的饲料也已经准备妥当。衣食无忧了,庄稼人还有什么值得慌张的呢?

候鸟早已经在深秋的阳光里就往南飞去了,留下的,和这里的人一样,是不畏惧寒冷的,不离不弃的一群。

冬天,来就来吧。

树木的叶子黄了,有的变成了暗紫色,稀稀疏疏地挂在枝头,被风吹着,上下翻飞。分辨不出,那一片是深秋,那一片是刚刚到来的冬天。山雀和喜鹊,是这里的原住民,似乎有些盼望冬天的到来。在树林里,田野上,飞过来又飞过去,叽叽喳喳叫着,准备着过冬的食物与住所,它们,可不想重复寒号鸟的悲剧。有些树木,依然深沉地绿着,仿佛宁死也不肯跟随季节的脚步,走进冬天。我不由想起了一句不相干的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些依旧绿着的叶片,能够拒绝冬天的召唤吗?

宋代仇远有一首关于立冬的《立冬即事二首》这样写道:“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仍旧是深秋的细雨,仍旧是半青半黄的草木。秋,并未远行,“立冬”虽至,却处处显着不同于冬天的温柔。只是那不知何处飘来的一缕梅香,揭穿了季节的秘密——冬天到了。

明代王稚登《立冬》里也对立冬进行了温情的描写:“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今宵比昨夜寒了一些,但半轮明月,一点禅灯,依旧那么温馨,那么富有诗情画意。秋风吹着,丹枫的叶子,黄着;客居的人,对着一轮残缺的月,看着,虽然有那么一点点惆怅,却一点都看不出冬天的萧杀来。

季节无情还有情。该来的来了,该温柔的温柔着。

“立冬吃饺子。”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农事基本停止了,农村进入了一个长长的农闲时节,我们塞外,也从此进入了一个寒冷的季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包饺子,一是为了纪念季节的交替,也是说明从此进入养精蓄锐的阶段,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古代,立冬之日,更是一个饱含人文关怀的日子。《吕氏春秋,盂冬》这样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人在即将进入寒冷的日子里,比老天要温存多了。“赏死事,恤孤寡。”人的温情抵御着天气的寒意,“立冬”这个节气就温情脉脉了。

从立冬到小雪、大雪,冬天的脚步不会停息。草木、人和动物,都会遵循着自然的变化,进入轮回模式。在这样无数次的轮回中,只有节气是不老的。

草木,人,都被光阴催老了。

[1]

作者简介

红山飞雪,孙国华,内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小品文选刊》《四川文学》《意林》《语文报》《电影报》等报刊。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