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章學誠

增加 4,1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章學誠'''([[1738 西元一七三八~一八○一 ]]-[[1801年]] ),[[清代]]史學家、思想家。 字實齋,[[ 浙江 會稽]](今[[浙江]][[紹興]]) 。乾隆進士 曾官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 出生喺 院。後人湖廣總督[[畢沅]]幕府 香世代 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等書 自細就接受父章鑣栽培
== 精力都用于講學、著述和編修方志。所著《平簡介==[[ 文史通義]]》,與[[唐]][File:章學誠.jpeg|thumb|right|[ 劉知畿]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28/1d54eb5ab55641d7a49fed4e2628893b.jpeg原圖鏈結] 的《[[ 史通]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7%AB%A0%E5%AD%B8%E8%AA%A0%E7%9B%B8%E7%89%87&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biw=1060&bih=505&sxsrf=ACYBGNQ3aQRirkPD0K9Td1bgwAe7pK1QYA:] 》幷稱史學文學理論名著。曾編纂《史籍考》,擬盡收古今史部書叙目凡例,總目達三百二十五卷,但書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傳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 通志》,現存遺稿數十篇。
幼資椎魯,體弱多病,日僅誦百餘言,好深思,隆冬盛夏讀書常至午夜不倦。十四歲,隨父至湖北,四子書尚未卒業。十五、六時,讀書絕騃滯,日不過三、二百言,猶不能久識。為文,虛字多不當理。二十歲以後學業大進,縱覽羣書,尤好史部。二十三歲始出遊,至北京。二十九歲拜翰林院編修[[朱筠]]為師,朱筠告以「科舉非君所長,不能學亦不足學」,筠藏書甚豐,得以縱覽群籍。三十四歲,朱筠為安徽學政,先生與[[邵晉涵]]、[[洪亮吉]]、[[黃景仁]]諸人皆從遊,與晉涵尤相知,以同治史學也。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永清縣誌》,是年秋天中順天鄉試。乾隆四十三年中進士。曾官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乾隆五十三年,經[[周震榮]]介紹,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等書,畢沅待之甚厚。五十五年,畢沅再邀為《湖北通志》總纂。嘉慶五年(1800年),貧病交迫,雙目失明。次年十一月卒。葬山陰芳塢。<ref>[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8640.html 錢穆:章學誠之學術思想]</ref>
 
==《文史通義》==
[[File:章學誠(2).jpg|thumb|right|
[https://img.ruten.com.tw/s1/b/ed/31/21904678479153_692.jpg原圖鏈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7%AB%A0%E5%AD%B8%E8%AA%A0%E7%9B%B8%E7%89%87&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biw=1060&bih=505&sxsrf=ACYBGNQ3aQRirkPD0K9Td1bgwAe7pK1QYA:1573042808410&tbm=isch&source=iu&ictx=1&fir=uzTaBjDDabI5QM%253A%252CHiYtLOai2csNYM%252C_&vet=1&usg=AI4_-kT04heMcTyfcV981o5NWc1MvmouUg&sa=X&ved=2ahUKEwjY_L6OydXlAhUcyYsBHXrvBDwQ9QEwEnoECAkQIQ&cshid=1573042843024692#imgrc=GhOyas4VhGHjDM:&vet=1] ]]
一生精力都用於講學、著述和編修方志。他的代表作《文史通義》和[[劉知幾]]的《史通》一直被視作我國古代史學理論的雙璧。《文史通義》是章學誠對史學貢獻最大的著作。它是一部縱論文史,品評古今學術的著作。他35歲開始撰寫此書,並立下要"成一家之言"的宏偉目標。此書分內篇、外篇和雜篇三部分。其中《浙東學術》一篇,成於逝世前一年。可見該書撰述幾乎歷30年之久。嚴格地說,直到逝世,全書並未完成,像很重要的《圓通》、《春秋》等篇,雖早有計劃,終未撰成。而今天人們看到的也僅是內外兩篇。
由於該書無嚴格義例,臨終前數月,只得將全部文稿委託友人[[王宗炎]]代為校定。現今流傳的劉氏嘉業堂刻《章氏遺書》,就是依據王氏所編之目加以補訂刊行的。章氏次子[[華紱]]對此書編排並不滿意,所以於道光十二年(1832)在開封另行編印了"大樑本"《文史通義》,並在序中說,王氏所編之目並不符合其先人之意。後來流傳的《文史通義》,主要就是《章氏遺書》本和"大樑本"兩種,而以後者流傳最廣。<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401/02wsty/000.htm 國學導航-文史通義]</ref>
 
==編纂《史籍考》==
曾編纂《史籍考》,擬盡收古今史部書敘目凡例,總目達三百二十五卷,但書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傳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現存遺稿數十篇。
章學誠主張「學為實事,而非為空言」。所以他的見解,「頗乖人好惡」,直到他死後,才更被人重視。
提出 == 道(理) 六經皆史”== 寓于器(事物)”命題,認爲“道” 「六經皆史」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1738~1801)的史學 事物之規律 “求道”應根據對事物的實際考察。 在其 提出“ 著〔文史通義〕第一篇〔易教上〕開頭便說「 六經皆史 ”之說 也」。認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是夏商周三代政教法度與當時狀況的檔案記載 主張治經 並非聖人有心撰述 留傳後世。章氏指出上古時代並無私人學術或著作,而只有官學。官方的學術大抵是歷代典章制度的記錄和圖書文獻,保留文獻的目的不在學術的 證史料和發揮義理相結合 將治經引向 而是要做為施政 國的參考。掌理這些官方學術文獻的官員叫做「 反映其解脫舊 這些文獻也統稱「史」。後世 經學 傳統束縛 家所謂的「經」,就是上古官 術趨向 的「史」,所以說「六經皆史」   六經既然是上古典章法度的 注重 獻記錄,必然和過去的時代狀況密切有關,後世應用時就不應當拘泥固執。章學誠指出六經 內容 中所蘊含的義理,固然有不可磨滅的價值,但是其中記載的各種規章法度卻不可一成不變的用於現在 反對擬 經學家的復 之論 形式 瑣細考證古代規制,都是沒有價值 傾向 作法。真正有意義的經學應該是通達六經大義 批判了 本著「禮時為大」的原則,著眼於 前的政治社會狀況,研究具體可行而合乎義理的作法,才是有價值的學術,也才合乎上古經學的真義。章氏詳論見該書〔原道論〕三篇。<ref>[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747/ 2000年12月教育大辭書>六經皆史]</ref> ==章實齋之眼光卓特處==[[ 桐城派錢穆]] 在《中國史學名著》表揚章學誠“講歷史有一更大不可及之處,他不站在史學立場來講史學,而是站在整個的學術史立場來講史學,這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 流弊 也等於章實齋講文學,他也並不是站在文學立場來講文學,而是站在一個更大的學術立場來講文 說至清末始爲人重視。1922年有《 。這是- 氏遺書》刊行 實齋之眼光卓特處
[[錢穆]]在《[[中國史學名著]]》表揚章學誠“講歷史有一更大不可及之處,他不站在史學立場來講史學,而是站在整個的學術史立場來講史學,這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也等於章實齋講文學,他也並不是站在文學立場來講文學,而是站在一個更大的學術立場來講文學。這是
章實齋之眼光卓特處。”
==參考書目==
* 吳天任:1979年,《章實齋的史學》,臺北:商務印書館。
* 楊志遠:1995年,〈章學誠的史論及其影響〉,《吳鳳學報》。
==參考資料==  [[Category: 紹興 清朝军政 |Z章]][[Category: 清朝歷 |Z章]][[CATEGORYCategory: 中国 思想家|Z章]][[Category:章姓|X]][[CATEGORY:1738年出生|Z章]][[CATEGORY:1801年逝世|Z章]]
72,6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