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光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童光煦,采矿专家,采矿教育家,长期从事采矿工作。在崩落采矿方法技术理论的探索和应用上获得多项成果,他对改进中条山篦子沟铜矿的采矿技术,对采用微差爆破,喷锚支护等技术,为中国在松软破碎矿体中成功地进行采矿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组织和参加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矿业部分的起草。他从教40余载,培养了大批采矿、地质、矿山机械专业人才。
人物简介
童光煦,教授。湖北蕲春人。武汉大学矿冶系肄业。1946年获美 国科罗拉多矿山学院采矿工程师学位。1947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矿山地质硕士学位。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副教授、教授,北京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教授、采矿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兼采矿学会第一届理事长。在放矿力学理论和金属矿床开采方面造诣较深,电算模拟放矿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合著《有底部结构强制崩落采矿法》,主编《金属矿床开采》。
生平简介
童光煦,曾名童鹏,1919年4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其四伯父童德乾毕业于北京译学馆(北京大学前身)法文班,一直在驻外使馆工作,提倡实业救国,乐于资助晚辈上学,鼓励献身科学技术事业,对童光煦的成长影响很大。
童光煦自幼勤奋好学,1937年考入湖北省立武昌高级中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童光煦西去四川,就读于战区教师四川服务团附设中学,并以优异成绩于1939年夏提前一年高中毕业。是年他考入武汉大学(当时在四川省乐山)矿冶系。两年后,转学到南非联邦约翰内斯堡(Johanneshurg)的威塔瓦特斯兰德大学(University of Witwatarsrand)采矿系。威塔瓦特斯兰德是世界有名的金矿区,开采深度达3000多米,产量占当时世界黄金总产量一半左右,具有世界上第一流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较多的技术难题。这使童光煦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他努力掌握基础理论,提高自己解决矿山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毕业后,他到王冠金矿(Crown Mines)和鲁宾生地金矿(Robinson Deep)工作,目睹了南非种族歧视和殖民压迫的现实。他憎恨帝国主义的残酷迫害,也为祖国的贫弱而忧心,决心继续深造,以增强报效祖国的能力。
为了献身于祖国矿业开发工作,童光煦放弃了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谢绝北达科塔州地质所劳尔(Laird)教授的挽留,于1948年7月毅然回到阔别近十年的祖国,任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金属矿业管理处副工程师。两个月后他辞去工作,应聘到武汉大学矿冶系任副教授。
武汉解放后,童光煦以高度的工作热情,积极工作。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亲自设计和安装试金实验室,1950年被评为武汉大学先进教工。为适应中南地区矿业发展的需要,童光煦应中南工业部邀请,筹办采矿专修科,为中南地区培养出新中国首批矿业技术人才,1951年7月他被提升为教授。
1951年秋,童光煦被借调到北京工业学院主持采矿系工作,同时兼任北洋大学采矿系、北京大学地质系和清华大学采煤系教授。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童光煦应调参加北京钢铁学院的筹建工作,是该院最早几名筹建委员会成员之一。北京钢铁学院成立后,任该校采矿系教授兼采矿教研组主任。
50年代,他积极响应中央“向苏联学习”的号召,认真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环节。他先后开设了“凿岩工程”、“矿井提升”、“矿山设计原理”等新课,并亲自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加强矿业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1956年春,童光煦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科研规划,即《1956 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任矿业组副组长,主持和参与了起草矿业科研部分的规划。
1957年后,童光煦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1979年被任命为采矿系主任。1984 年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矿业研究所,并任所长。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是全国第一批采矿专业博士点,童光煦也是我国采矿专业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童光煦热心社会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论组成员,国家黄金管理局高级技术顾问,荷兰出版的英文杂志《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国外金属矿山》杂志顾问,《中国矿业》杂志副主任编委。他是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和荣誉会员,中国煤炭学会第一、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黄金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中国矿业协会第一届顾问。
1985年4月,童光煦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
童光煦在采矿教育战线已奋斗了40多个春秋。他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言传身教;他的教学内容丰富新颖,理论联系实际。 1951年秋,他在北京工学院主持采矿系工作,并讲授《金属采矿方法》课程。由于工作需要,他在行政工作忙、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同时还应聘到清华大学讲授《矿井提升》,到北洋大学讲授《井巷掘进》。40多年来,他先后为地质、采矿和矿山机械等专业大学生、研究生讲授了20多门课程,其中很多课程在我国都是首次开设的。如为了提高采矿专业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掌握采矿学科的最新成就,站在采矿学科的前沿,童光煦专门为研究生编写和开设了《高等采矿学》课程。这是一门扩展和加深采矿专业知识面及理论深度的课程,它涉及地下和露天开采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溶浸采矿、海洋采矿、核爆炸和月球开采等广阔领域,还讲授了计算机和岩石力学在采矿中的应用。该课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师生好评。
童光煦一向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他曾先后带学生到鞍钢弓长岭铁矿、武钢程潮铁矿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由于结合实际,学生既学到技术,又掌握了基础理论,效果较好。他在现场还和学生一起生活,尽管当时矿山食宿简陋,条件艰苦,但他仍以矿为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倍受学生爱戴和厂矿工作人员的赞扬。
童光煦不断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提供讲义、重点讲授、组织好讲授板面、加强讲授逻辑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他还先后主编了《金属矿床开采》、《矿山企业设计原理》等教材和《有底部结构强制崩落采矿方法》专著。 童光煦已培养副博士、硕士研究生19名,博士生8名。他们的研究面较宽,涉及内容较广。童光煦对他们不仅注意理论上的提高,更强调理论研究必须针对实际工程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为这是培养工科研究生的特点。因此,他的很多研究生的论文都是与工程任务相结合的,他曾组织研究生完成了“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铜矿峪铜矿矿块崩落法技术理论的研究”和“山东新城金矿采矿方法优化”两项部级科研任务。他们的科技成果都通过了部级鉴定,并获得了国家奖励,论文质量也得到提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人物简历
1919年4月4日 生于湖北省蕲春县。
1939~1941年 就读于武汉大学矿冶系。
1941~1943年 就读于南非联邦威塔瓦特斯兰德大学采矿系。
1944年 在南非王冠金矿和南非鲁宾生地金矿工作。
1945~1946年 就读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获采矿工程师学位。
1946~1947年 就读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获矿山地质科学硕士学位。
1947~1948年 在美国克莱墨格斯钼矿公司及北达科塔州地质调查所工作,任地质工程师。
1948年 任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金属矿业管理处副工程师。
1948~1951年 任武汉大学矿冶系副教授、教授。
1951~1952年 任北京工业大学采矿系教授、系主任,兼北洋大学采矿系、北京大学地质系和清华大学采煤系教授。
1952年 迄今任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教授,并先后兼采矿教研组主任、采矿系主任和矿业研究所所长。
主要论著
1 童光煦.拖拽式捞金法.新科学,1950(2):88~89.
2 童光煦.谈岩芯与岩粉联合计算矿床品位问题.地质知识,1954(3):27~88.
3 童光煦.高品位样品的产生和处理,地质知识,1955 (3):14~15.
4 童光煦.高生产率采矿方法的研究.科学通报,1956 (8):43~46.
5 童光煦.如何决定矿床最低开采品位.地质知识,1956 (12):15~17.
6 童光煦.杆柱的理论与应用.有色金属,1957(11):1~11.
7 童光煦主编.金属矿床开采.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58和1961.
8 童光煦.论木材杆柱在长壁面上的应用.北京钢铁学院学报,1958(6):25~34.
9 童光煦,杨世祥,穆毅.十年来的中国科学——冶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6~12.
10 童光煦主编.矿山企业设计原理.北京:北京钢铁学院印刷厂,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