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童心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名詞解釋
指人的自然本性,即尚未受到後天教化薰染的純真坦白的赤子之心。「童心」是晚明思想家李贄(1527-1602)針對理學家虛偽矯情的文風以及復古派崇尚模擬的流弊而提出的文藝創作觀念,這一術語主要用於古代文藝創作理論。李贄的「童心說」強調一切好文章均是童心的產物,只有以童心作文,以自然本心為文,才能衝破儒家「發乎情,止乎禮義」的桎梏,創作出天下第一等的好文章。「童心說」既與晚明的個性解放思潮相通,也明顯受到王陽明心學的影響,表現在文藝創作上即是追求自然真實之美,反映了人們擺脫禮教束縛、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對晚明時期的文藝創作具有指導意義。
引例1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李贄《童心說》) (所謂童心,就是人生來就有的絕無虛假、純然真誠的本心。如果失去了童心,就會失去真心;失去真心,就會失去成為真正的人的資格。)
引例2
童心既障,於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含於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 (李贄《童心說》)(童心既然受到遮蔽,表現在語言上,說話就言不由衷;表現在政事活動上,做事就沒有根基;表現在文學創作上,文辭就不能暢達。一個人如果不具有內在的美質,缺乏出於深厚德行的人性光輝,那麼指望他說出一句合於道德的話,也是不可能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童心已經被遮蔽了,後天得到的聞見道理入主了他的心靈。)
參考文獻
- ↑ 字母文字的演變脈絡:世界所有國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搜狐,2020-09-11
- ↑ 字體的演變:篆書,搜狐,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