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竹园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竹园乡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金海湖新区 ,全名"竹园彝族苗族乡",地处于黔西北毕节市金海湖新区东北部,距离毕节市区30KM,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1.75万,其中彝族、苗族等民族占40%。乡耕地面积为38065.35亩(航测)人均1.7亩/人(丈量),田共有231亩,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7.7%;园地4765亩,占总面积的5.1%;有林土14389.5亩,占总面积的18%;牧草地(荒坡)1000.2亩,占总面积的1.2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608.05亩,占总面积的3.27%;交通用地619亩,占总面积的1.6%;水域面积678.3亩,占总面积的0.85%;未利用地18502.95亩,占总面积的23.72%。主要出产辣椒、茶叶、生漆、花椒、小麦、烤烟、玉米、花生等农副产品。[1]

概况

竹园乡隶属贵州省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全名"竹园彝族苗族乡",位于黔西北毕节市金海湖新区东北部, 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1.75万,其中彝族、苗族等民族占40%。1952年置老街乡。1958年析建竹园、海马公社,后撤乡并入城关公社。1962年析建2公社。1984年置竹园彝族苗族乡和海马彝族苗族乡。1991年合并置竹园彝族苗族乡,并划原大寨乡部分地入辖。产辣椒、茶叶、生漆。

竹园乡气候温和,无35℃以上的高温危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雾多日照少。非常适于种植茶叶(海马宫茶是竹园乡特产)、玉米和烤烟。

自然环境

乡耕地面积为38065.35亩(航测)人均1.7亩/人(丈量),田共有231亩,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7.7%;园地4765亩,占总面积的5.1%;有林土14389.5亩,占总面积的18%;牧草地(荒坡)1000.2亩,占总面积的1.2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608.05亩,占总面积的3.27%;交通用地619亩,占总面积的1.6%;水域面积678.3亩,占总面积的0.85%;未利用地18502.95亩,占总面积的23.72%。

气候特征

竹园乡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一般为850mm左右,年雨日数125~165日,雨季从四月份开始对农作物生长期分布均匀,年均相对湿度为80%,年日照时数为1400小时,无霜期265天, 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降雨量1150.4毫米,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

人口民族

全乡共辖老街、竹园、羊场、沙坝、歹鸡、海马宫、革新、显母、尖山9个村,89个村民组,6147户2388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6人,少数民族人口8620人,占36.1%。全乡居住汉、彝、苗、仡佬、穿青、蒙古等民族,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最为隆重的有每年古历二月初九、二月十一苗族"跳花节"。[2]

经济

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气候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十分低下。2005年,人均口粮210公斤,人均经济收入425元,农民生活十分贫困,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差,经济落后,导致群众无力修建住房。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多,破坏生态平衡所致。

建设

竹园乡积极争取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老街经沙坝村到羊场、歹鸡到显母、老街至竹园三条通村公路。总里程近20公里,这将大大改善竹园乡通村公路现状,而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种植业

竹园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境内植物不仅有丰富的菌类还有众多蕨类以上的高等植物,其中菌类131种,高等植物120种.大方中药材资源丰富,境内已查明药用植物450多种,其中天麻、杜仲、半夏、金银花等以优质的"地道药材"闻名省内外并远销国外。另外,境内还有漆树、银杏、黄杨、古巨桑、福建柏等经济林木和珍稀树种。家禽、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昆虫等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竹园乡烤烟在l9世纪40年代开始种植,早在1979年就被列为全国41个烤烟基地之一。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烤烟种植紧紧围绕主攻质量、狠抓效益的方向发展,在品种引进与繁殖、育苗、移栽、大田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烘烤等几个环节逐渐得到技术上的提高和完善。竹园是全国优质烤烟基地。

竹园还有"中国生漆之乡"的美誉,自古盛产优质生漆。漆器是大方彝族等各族人民主要的生活用具和艺术用品。且工艺逐步发展, 清代大方漆器就闻名全国解放后远销国外,成为人们喜好的艺术佳品。

另外,竹园乡的大豆、芸豆和皱椒品质优良,现已逐步开发出豆制品的系列产品,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食品。竹园乡农特产品特色明显,生产历史悠久,很有开发潜力,为竹园乡走生态经济之路,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猪、黑山羊等家禽的养殖亦初具规模。[3]

特色产品

海马宫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即成为贡品而闻名,以独特的滋味气质,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海马宫茶因耕作和制作粗放而逐渐消弱,产品质量没有新的起色。为使海马宫茶发挥自身优势,防止海马宫生态环境恶化,1989年至1993年大方县政协、县农业局、县水保办、县农建办相继在海马宫从原基础500亩发展到3620亩连片茶园,使海马茶又披上了绿色的茶装。茶园已相继投产,开始发挥效益,但因耕作技术差,加工技术能力低下,农户只得眼睁睁看着茶园上的鲜叶丢掉,若制成高质量名优茶,须在夏茶期间进行3620亩茶园大规模的剪枝、整型和施肥,对海马宫茶叶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生产高、精、优商品茶。 为此,竹园乡积极争取项目,对海马宫茶业进行提质扩容改造,到2012年拟建成一万亩优质茶叶基地。 通过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提高茶农种好管好茶园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从事茶叶生产,结合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实施部份面积退耕还茶,扩大茶园,既保护了环境又防治水土流失,对国家规划的长江防治工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在规划与项目争取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