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竹岐乡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下辖乡,地处闽侯县中南部,东接上街镇,南与永泰县丹云乡接壤,西邻鸿尾乡,北接白沙镇。行政区域面积22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竹岐乡户籍人口30976人。
民国二年(1913年),闽侯县成立竹崎乡。1984年,恢复乡建制后,更名为竹岐乡。截至2020年6月 ,竹岐乡下辖22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竹岐村151号。
2011年,国税收入3223万元,同比增长88.71%;地税收入1232万元,同比增长44.3%。农民人均收入6603元。2019年末,竹岐乡有工业企业376个,其中规模以上1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0个。[1]
乡村概况
简介
竹岐乡位于闽侯县中南部,闽江南岸(岸线总长12公里,沿岸有苏洋、白龙、春风、榕东、榕中、榕西、汶洲、竹岐、竹西等9个行政村),东接上街镇,西连鸿尾乡,南与永泰县丹云、白云乡接壤,北与县城一水之隔,316国道和福银、福州绕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道沿线16公里,相跨苏洋、白龙、春风、榕东、榕中、榕西、汶洲、竹岐、竹西、火炬、元格等11行政村),闽侯大桥连接乡政府所在地竹岐村,交通十分便捷。全乡辖22个行政村,210个自然村,7536户,人口30056人,土地面积22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四分之三,耕地面积16300亩,蔬菜播种面积12060亩(常年性蔬菜5638亩,反季节蔬菜4050亩,季节性蔬菜2372亩),林地面积258017亩,森林覆盖率61%;全乡企业113家,其中规上企业23家,外资企业9家。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平原区盛产蔬菜、蘑菇、橄榄、龙眼等名优果,山区蕴有大量的竹木和水力资源。
旅游
竹岐乡以盛产毛竹而闻名,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依托金水湖旅游项目,整合五仙寺、昆山寺、德馨寺、观音岩、岁昌生态园,推动小目溪流域景点建设,开发集休闲、度假、观光、登山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整合旅游资源,做大旅游业,形成竹岐旅游特色品牌。
区划
竹岐乡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中南部,闽江南岸,东接闽侯上街镇,西邻闽侯鸿尾乡,南与永泰县丹云、白云乡接壤,西北抵闽侯白沙镇唐举村,北与闽侯甘蔗镇、荆溪镇隔江相望。年平均气温19度 ,降雨量1300毫米。至2005年,全乡面积224.26平方公里,辖苏洋、春风、白龙、榕东、榕中、榕西、汶洲、山洋、竹岐、竹西、源格、火炬、半岭、南洋、罗洋、叶洋、前山、蒲洋、溪南、里洋、天台、春光等22个行政村,210个自然村,8359户,人口29189人,劳动力1.2万人。乡政府驻竹岐村。[2]
历史沿革
竹岐旧作"竹崎"。宋属西孝悌乡的齐礼里、东孝悌乡的驯翚里。元、明、清时分属十四都、十六都、十七都。清末废都建区为竹岐区。民国29年为竹岐乡,属第四区。民国37年属甘蔗区。1949年9月属第七区,12月与白沙、穆源等合为第十区。1958年5月单独设竹岐乡,以乡驻地竹岐村为名。9月成立竹岐人民公社。1962年10月恢复区建制,为竹岐区。1964年9月再撤区为社,1984年7月撤销公社为乡建制。
农业生产
1994年粮食产量达13280吨,年提供商品粮1500吨。发展常年蔬菜2133亩和反季节蔬菜500亩,年产量9911吨,年收入550万元。香菇产量达104吨,蘑菇年产量1139吨,产品销往国外。1996年,粮食产量达14110吨,比1995年增产415吨。完成1.89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工作。发展蔬菜2638亩。1999年,粮食生产量达15116吨,达历史最多水平1994。全乡发展蔬菜2838亩,产量25015吨。创办榕岸蔬菜基地科研场,建立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200亩。2000年,全面落实第二轮土地延包发证和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完成东岛千亩果林场的嫁接和改造工作,全乡橄榄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森林防火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福州市护林联防先进单位。2002年,全乡种植优质稻13500亩,名特优果橄榄、龙眼等1000亩。2004年,福州市榕岸千亩蔬菜基地被省农业厅、省绿色办授予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5年,优质稻面积达91%以上。发展1500亩,花卉300亩。发展蘑菇600万平方尺,涉及800户2000多人,产量、销量占全县60%。
工业发展
1994年,全乡工厂120家,涉及珠宝、鞋业、玩具、工艺等,从业人员2797人,工业总产值4705万元。1996年,工业总产值9961万元。1999年,工业总产值22300万元,比1996年增长95% 。2002年,内资企业63家,外资企业5家,工业总产值 28300万元,比1999年增长28.1%。其中规模(500万元)以上工业达4家,产值2524 万元。2005年,内资企业410家,外资企业5家,工业总产值 36224 万元,比2002年增长28%。其中,年产值200万元以上106家。规模(500万元)以上工业9家,产值8349万元。
基础设施
1994年,新建竹岐中学教学楼,教育"六项督导"工作达到省优标准。设立竹岐、榕岸2个卫生院。开通有线电视600多户。1996年,投资100多万元,完成闽江防洪堤竹岐段三期加固工程。改建村级公路30公里,除天台村部分自然村外,全乡自然村基本通过。投入155万元,开通山区程控电话80多部。1999年,铺设白龙、榕西、火炬、榕东四个行政村主干道水泥路面10公里。开通了除山洋村外山区各村程控电话1000多部,其中罗洋村普及率达85%。完成沿江9个村的有线电视联网,在山区电视重点村安装电视卫星差转台8座。2002年,铺设竹岐至永泰公路竹岐段水泥路8公里,铺设苏洋至榕东、火炬、半岭、南洋等村主干道水泥路20公里。建立竹岐通讯基站,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完成火炬、竹西村闭路电视联网,全乡闭路电视覆盖率达55%,完成竹岐、榕西村改厕工程和18个村电网改造工程。2005年,投资1000多万元,铺设县乡村水泥路30.2公里,113县道全线贯通,实现村村通公路。
党政建设
竹岐乡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六个好"的目标要求,以争创省级先进乡镇党委活动为载体,适应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大创新工作力度,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先后荣获中国文明乡镇、国家卫生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以及福州市经济强镇等荣誉称号。[3]
主要做法及成效
抓班子、强队伍,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解决当前社会基层诸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如何用好干部、管好干部。为此,我们主要抓好三支力量的建设。
切实加强党委班子的自身建设。首先讲团结。镇党政主要领导经常交心谈心,班子成员相互尊重,有意见当面提,不在背后议论,不利于班子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班子团结的事不做,自觉维护班子的形象。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组织生活会,交换工作意见,增进相互了解,使班子成员既在工作职责上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在执行中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其次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能力。把民主集中制教育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不断加强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健全了《竹岐乡三套班子成员议事制度》、《例会制度》等,采取党委会和每月党政联席会议等形式对重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决定。党政一把手带头遵守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一言堂"和"家长制",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规范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每年都从省、市委党校聘请专家教授进行辅导授课,把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结合起来,积极撰写论文,提升工作水平,促进工作。
切实加强机关干部和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在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上,我们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认真贯彻党管干部的要求,不断完善选人用人公正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干部能上能下、选优汰劣的选人用人公正机制,建立并实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等制度,提高群众对干部选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通过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一站式办公等便民利民措施,使"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得到及时帮助解决,深受群众好评。
建机制,抓载体
促进党建工作上档次、创特色。 制度作保证,载体为平台,是确保党建工作整体推进的有效措施。为此,竹岐乡在创建"六好"乡镇党委活动中,以"三级联创"工作为载体着重抓好4个方面工作。
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格局。镇党委坚持党要管党原则和从严治党方针。每年年初的党委工作会议上,镇党委与各支部(党委、总支)分别签订了年度岗位责任制,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层层建立、落实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了各基层组织抓党建的基本要求,纳入全年工作总目标,形成了在镇党委统一领导下,书记负全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党委委员分头抓、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党建工作大格局。坚持镇党委研究党建工作专题会议制度及每月一次基层组织工作例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村居抓党建的责任意识,"党支部不抓党组织建设就是失职,抓不好就是不称职"成为一种共识,各支部抓党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形成全镇上下齐抓基层党建的浓厚氛围。
认真抓好"五好"村党支部建设。深入开展创"五好"村党支部建设活动,全面推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从实际出发,组织四个亿元村,广泛开展"学美岭,创五好"活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规范"三薄两册"和岗位目标制、党员群众议事代表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把4个村树立为"双文明"亿元村的典型。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民主听证"制度及农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各村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建立健全财务预决算、财产保管、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民主理财、定期审计、开支审批、会计交接等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了村财务民主管理、经济合同及基建项目管理、集体提留和资金筹集管理制度等,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社会事业
为进一步落实中华环保世纪行(闽侯)宣传活动部署会精神,竹岐乡人大主席团组织竹岐乡县乡人大代表进行认真学习贯彻,共同探讨如何结合竹岐乡实际做好竹岐的环保工作,拟出重点,分别进行督促整改。为确保闽江和鲤鱼洲国宾馆周边水源卫生,针对反映强烈的苏洋养殖场拆除和金水湖污染治理问题,县乡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乡成立了竹岐乡养殖场污染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对苏洋村和小目溪流域养猪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基础上,乡村干部深入苏洋等村反复同养殖户协商,做好过细思想工作,派出精干力量,攻坚克难,采取断然拆除措施。现竹岐乡已依法拆除苏洋村鲤鱼洲宾馆附近3座养猪场,尚有8家4700平方米猪栏拆除工作正按照计划有序进行,确保9月底之前全部拆除完毕。同时,乡将对小目溪流域养殖污染情况进行重点整治,通过实行养殖搬迁、规模饲养、严控垃圾排放,综合治理金水湖水质等措施,多管齐下,以保证竹岐青山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