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竿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竹竿镇位于罗山县东北部,北临淮河竹竿河交汇口,因境内的竹竿河得名。东与光山毗邻,北与息县隔淮河相望,312国道横贯东西。境内保留有明代古寺大王庙,红墙灰瓦,徽派建筑特色突出,建筑规模宏大。自古以来香火旺盛,蜚声豫南。[1]

历史

竹竿镇原名竹竿铺,竹竿铺得名源于竹竿河。竹竿河在古时候是一条重要的运河,水面上活跃着大量的排帮,竹竿铺是一个主要的码头每当排帮靠岸撑排用的竹竿林立,竹竿河因此而得名。该镇1951年建河口区,1956年改中心乡,1958年置竹竿乡,同年建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4年改镇。

地理

竹竿镇位于罗山县东北部,距罗山县城12公里,“312”国道横贯东西,东与光山一桥相连,北与息县隔淮河相遇;人民政府驻竹竿村,距信阳市区59.4公里,距省会郑州市328.5公里。该镇区域土地面积110.76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10万亩,水域面积1.3万亩,其中可供养水面7200亩,林业用地1.6万亩,已成林面积1.2万亩。

气候

竹竿镇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5°C左右,1月份平均气温1.7°C,7月份平均气温27.8°C。年平均降水量1149.7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27天。年平均日照2120小时,日照率为48%。年平均地温17.6°C,相对湿度为77%。是罗山县主要粮食产区之一。

区划

竹竿镇辖竹竿、姚集、联湖、新塘、淮河、尚庙、高庙、方尧、张老店、史河、闻湖、河口、黄湖、曾山、胡大塘、龙桥、朱湖、王集、汪河、付店、赵山21个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有竹竿、王集、河口三个中心集镇,姚集、曾山、尚庙、高庙四个微型小集镇。境内有建于明初的河口寨金龙寺大王庙,为以前祭水防患的圣地。境内有建于明初的河口村金龙寺大王庙,为以前祭水防患的圣地。[2]

经济

竹竿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基础较为牢固,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为振兴经济,竹竿镇党委、政府认真总结过去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各项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地增长,人民生活有较大的改善,为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7.4亿元,同比增长21.31%,全镇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09元,财税收入实现198万元。多项工作受到省、市、县表彰,先后收获河南省卫生乡镇、“平安农机”示范镇、养老服务机构示范单位,信阳市粮食生产先进乡镇、乡镇六城联创工作先进单位、征兵“四好”活动先进单位、罗山县粮食生产先进乡镇、平安建设目标一等奖、招商引资暨发展工业经济先进单位、扶贫开发先进乡镇、信访工作先进乡镇等殊荣,并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兴罗杯”竞赛中荣获集体奖。竹竿镇在未来发展中,将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塑造一方名镇而不懈努力。[3]

景点

位于河口街道北段,始建于明朝初期,是湖广商人祭水而修,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自古以来香火旺盛,每年的正月十五庙会期间,前来上香礼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人山人海,为竹竿镇第一大名刹。大王庙正在进行大修,预计三年完工,未来的大王庙绝对是竹竿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点。

石拱桥

位于河口村,古老的石拱桥,精美绝伦。

高仓寺

位于闻湖村,依水而修,寺院分为山门、左右门神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

张塘庙

位于淮河村,文革的浩劫使得原本规模宏大的寺院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现有一位比丘尼师父在此修行。

长城庙

位于长寨村,为村民集资而修,据说很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