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鳩圖 宋 李安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竹鳩圖》 宋 李安宗 本幅描繪伯勞中之大型者─灰背伯勞,畫家著意表現其兇悍習性的特徵,甚強調如鷹鉤的嘴形,及銳利的眼神和趾爪。身上灰、黑、白三種不同的羽毛畫得非常詳實,有如韓若拙(約12世紀初)(註1)一般,對於羽毛的層次,數目都經過詳細觀察與研究。從頭頸、背肩、胸腹的羽毛,以至翅膀的各級覆羽、飛羽及小翼羽,腰尾部的上下覆羽、尾羽等,都仔細勾描、填染並絲毛,形質皆生動逼真。 [1]
畫幅左下有款印,印文為「隴西郡記」,「隴西郡」為今之陝西南鄭縣地,或是甘肅蘭州、鞏昌、秦州諸府之地,是指李氏之籍貫。名款「武經郎李安忠畫」。 在現存的宋代繪畫中帶有名字已經很少了,有官銜的更罕見。
這不是斑鳩或是山鳩,而是伯勞鳥
李安忠《竹鳩圖》因為尺寸小,當初它是扇子的扇面畫,後來扇子舊了被拆下來以後,就被裝裱為冊頁了。這件作品按照原本的畫題,說它畫的是「竹子」與「鳩」,但實際上畫面上的這隻鳩,並不是現代人認知的斑鳩或是山鳩,而是一隻伯勞鳥。或許古人誤認了吧?或許只是一個幫這張畫取名時的美麗錯誤。總之,這不是斑鳩或是山鳩,而是伯勞鳥,這是現今大家所公認的。
畫家李安宗生平
李安忠(公元12世紀)生卒年不詳,臨安(杭州)人。( 西元1119-1125年)他被召聘到徽宗趙佶的「宣和畫院」,擔任畫院第二等級的畫家「祗候」,職級是正九品的「成忠郎」。靖康離亂後,紹興年間(1131-1162)復職於畫院,獲賜金帶之殊榮。重新任官之後成為最高等級的「待詔」,職級也從成忠郎高升為七品官的「武經郎」。李安忠在南宋畫院中,是一名以善繪猛禽稱能的畫家,這幅是他存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了。
《圖繪寶鑑》云:「李安忠尤工捉勒」,《畫繼補遺》云:「工畫捉勒,得其鷙猛畏避之狀。」「鷹逐雉圖」即是李安忠表現鷙攫畏避之名作(西雅圖美術館藏 )。子公茂,世其家學,然不逮父。 [2]
《竹鳩圖》賞析
這幅作品雖名“竹鳩”,但畫中的飛禽應為長尾灰背伯勞。伯勞類似猛禽,喜歡棲息在突出的枝頭,遊目四方,伺機捕食昆蟲、爬蟲、小型哺乳動物。畫中這只獨踞在竹叢、荊枝上的伯勞,如鐵鉤般銳利的尖喙與趾爪、堅毅篤定的眼神,透露了它絕非等閒柔弱之輩。豐實的身軀上,迷人的銀灰披肩、層層披覆的背羽、長曳氣派的尾羽,使它看來猶如一名風采非凡、威風凜凜的將軍。
然而,由於伯勞的叫聲粗雜刺耳,又習於將剩餘的食物串掛於尖銳的枝椏上,狀頗殘忍,因此在中國傳統中,罕見有恭維它的美言出現。甚至,古人還以“伯勞”鳥名稱辛酸的由來:“相傳周朝賢臣尹吉甫誤信繼室讒言,殺了前妻的愛子伯奇。伯奇化為鳥(伯勞),吉甫悔悟,便殺繼室以告慰伯奇”,而認為它是種會招致噩運的鳥。 [3]
被稱為工筆畫
這幅800多年前的中國工筆花鳥,能讓1960年代的美國人民狂盯倆鐘頭。今天我們再看這幅畫,也還是會感嘆畫家筆墨的精妙。小鳥是不會停在枝頭給你當模特的,所以很難想像在沒有照相機的南宋,李安忠為了把伯勞鳥的神韻、造型都嚴謹地再現出來,花費了多少工夫。
這種費工夫的畫法,在中國畫里,就被稱為工筆畫。 [4]
傳世作品
《晴春蝶戲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野菊秋鶉圖》冊頁,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鶉圖》團扇相傳為其所繪,藏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
收藏
《竹鳩圖》冊頁,絹本,設色畫,尺幅:25.4×26.9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