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石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筆石綱 |
筆石綱是半索動物門的一綱,是一類已滅絕的半索動物,生存於寒武紀中期至石炭紀早期。因形似描在岩石上的象形文字而得名。筆石綱具複雜的莖系構造、表皮紡錘層和外皮層的存在等,與翼鰓類的杆壁蟲非常相似,一般均認為它是半索動物門的一綱,也有人認為是一個獨立的門。保存為化石的是其硬殼。
簡介
筆石綱均為海生,多為漂浮生活,也有固着海底者。生於淺海,分布極廣,始於寒武紀中期,奧陶紀及志留紀最盛,泥盆紀晚期衰退,至石炭紀晚期全部滅絕。筆石綱在中國分布廣泛,是奧陶紀、志留紀及泥盆紀早期地層的重要標準化石之一。筆石種屬繁多,地理分布廣,地質範圍窄小,多在淺海相頁岩中,因而也是典型的相化石,對於確定地層的沉積相有重大意義。
評價
時期
筆石綱的地理分布很廣,幾乎各大洲均有發現。中國除台灣省外各省區均已發現筆石。筆石綱在地史上的分布時期相當長,初見於中寒武世,至石炭紀早期絕滅。中國從寒武紀中期至石炭紀早期均有筆石綱的描述或報道,特別是奧陶紀及志留紀的筆石綱化石最為豐富。由於各類筆石的生活方式不同,其分布情況也不一樣,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生態分異的結果。一般說來,樹形筆石亞目的地理分布比較零星,地區性色彩濃厚,地質歷程比較長(從寒武紀到石炭紀都有),地層意義不大。正筆石式樹形筆石亞目,地理分布廣,地質歷程短,主要存於早奧陶紀新廠期(特馬豆剋期),地層意義較大。腔筆石目、莖筆石目、甲殼筆石目和管筆石目發現的資料少,前三個目分布在歐洲奧陶紀,後一個目見於歐洲奧陶紀及志留紀和中國貴州的奧陶紀早期及四川的志留紀早期。
地理分布
正筆石目的地理分布最廣,地質歷程短,限於奧陶紀、志留紀及早泥盆世;其中無軸亞目(除個別種類可上延至志留紀早期外)僅限於奧陶紀;隱軸亞目限於早奧陶紀寧國期及中奧陶紀胡樂期;有軸亞目從早奧陶紀寧國期至泥盆紀早期均有存在。由於正筆石是營漂浮生活的,因此它的地理分布相當廣泛,加之這類筆石進化迅速,地質歷程短,很多屬種成為重要的"標準化石",對劃分和對比地層有重要意義。中國含筆石地層發育完整,從上寒武統到下泥盆統共建立了57個筆石帶。
依據不同時代筆石群的發育狀況,從奧陶紀到早泥盆世可劃分出4個筆石動物群。奧陶紀早期為反稱筆石動物群,奧陶紀晚期為對筆石動物群。奧陶紀中晚期是叉筆石-雙筆石動物群。志留紀至泥盆紀早期為單筆石動物群,又可分為8個亞群,其中泥盆紀早期為新單筆石動物亞群。這些筆石動物群和筆石帶的建立,對含筆石地層的劃分與對比起了重要作用。世界各國對奧陶系、志留系及泥盆系的劃分雖然不盡一致,但筆石帶的順序則基本一致。這為洲際間奧陶系、志留系及下泥盆統的相互對比提供了標準,有了可靠的化石依據。管筆石目、腔筆石目、莖筆石目和甲殼筆石目地理分布狹窄,地層意義不大。
類型
根據筆石動物群的性質及其分布,全世界筆石動物群基本上有兩個類型,一是太平洋筆石動物群,在中國為華南型,二是大西洋(歐洲)筆石動物群,在中國為華中型。中國筆石種類繁多,兩大動物區的特徵種類,幾乎都在中國出現;同時,還有不少中國特有的種類,有不少在演化上的關鍵屬種在中國出現得最早。
筆石通常保存在黑色頁岩中,即一般所說的"筆石相頁岩"。在黑色頁岩中除筆石外,有時還見到少量營漂浮生活的無鉸綱腕足類和胡桃蝦(Caryocaris),沒有底棲動物存在。這表明滯流海的原始環境,海底硫化氫含量高,而缺乏氧氣,底棲生物一般不能生存。因此黑色筆石頁岩成為指相標誌,這對恢復古地理、古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在缺氧條件下的沉積物中,有機碳和某些金屬(如金、釩、鉬、鈾等的化合物)含量高,因此,研究黑色筆石頁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中國黑色筆石頁岩發育完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