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符信 |
符信是通信的信物, 有符有節。也叫符或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符信 [1]
讀音 fúxìn
史載 《周禮·掌節》
解釋
1.符節印章等信物的統稱。2.憑據。
讀音
符
漢語拼音:fú
信
漢語拼音:xìn
名意
形聲。從竹,付聲。從"竹",表示與竹子有關。本義: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調兵將用的憑證,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假)
符信 [tally],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說文》。按,有銅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後乃以符代之。
史載
門關用符節。--《周禮·掌節》。注:"如今官中諸官詔符也。"
若合符節。--《孟子》 封皇帝璽符節。--《漢書·高帝紀》
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相關知識
符璽(古代帝王的印章);
符寶郎(古官名。即"符璽郎",掌管皇帝八寶及國家的符節);
符契(符券契約一類文書的統稱);
符傳(古代符信之一。用於出入門關)
符兆(徵兆)
符應(天降祥瑞的徵兆和人事相應)
符表(顯露的徵兆)
符瑞(吉祥的徵兆)
符籙,舊時道士用來驅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書
符水。也叫神水。道士用以治病
符殼(道家的符錄。亦比喻《金剛經》)
符書(符籙) 蓋有官府印信、下行公文的一種。
符書(官府文書)
符敕(敕命文書)
符文(敕命文書公文)
符目(符敕等公文的題簽)
符帖(簡帖)
符驗(憑據;證件)
符命(上天預示帝王受命的符兆)
符祥(符兆)
符運(猶符命)
符歷(記錄符命的曆書)
符兒(借契;字據)
簡書與符信的時代
符信的產生
公元前475年開始,中國進入戰國時代,封建社會從此形成、發展,前後長達2000年。
作為封建社會的開始,戰國時代生機勃勃,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通信事業隨之而有了巨大進步。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交往空前頻繁。那時,以東周王都洛陽為中心,東至齊魯,西到關中,北抵燕趙,南達吳楚,四通八達,都有驛道相通。因為當時諸侯國頻繁角逐,各自有一批說客謀士,他們往來在各國間遊說謀劃,也促使郵驛空前繁忙起來。
戰國時期,郵驛通信繁忙的標誌之一是簡書與符信的風行。
那時候,紙張尚未發明,而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被淘汰,逐漸興起的是竹木製作的簡書通信。簡書是把書信或文章刻寫在竹木簡上,西周開始出現。《詩經》上便有:"王事多難,王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意為:國事多艱,周王得不到安寧。我豈不想早日歸鄉?害怕的是政府又發來軍事文書。這裡"簡書"就是竹木簡書信。戰國時候,大凡日常公文、官吏奏報、官方通信、說客上書,全用簡牘。簡信一般字面向內,捆上加封,長信則把簡片用皮條連繫成冊,捲成一卷,裝外加封。這樣的公文書信,無論從哪一方面說,都比以前甲骨輕便多了。
符信的使用
符信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憑證,有符有節。節,是身份證明,供使者或商人在路途中使用。持有此節者,沿途住宿伙食一律由傳舍供給。在湖南長沙出土過一枚戰國時的銅節,為馬形,又稱"銅馬節"。據古文字學家於省吾考證,這是作為"騎傳侯"的身份證明。"侯",是掌管騎傳的官名,"騎"是單騎通信的稱呼,"傳"指"馹"這種華貴的傳車。騎傳侯是專理車傳和馬傳的專職官吏。有了這一份證明,在郵驛大道上就可以暢行無阻。符與節略有不同,大半是軍事憑信,也可作為國家治安所規定的通行證件。一般說符分左右兩半,一半為國王所持,另一半發給帶兵將領,調兵時把兩符相合,以為驗證。
戰國時期,驛途上也用過一種稱為"封傳"的證件。據《史記》載,孟嘗君從秦國被釋放回齊國時,秦昭王后悔了,想派人把他追回來。但孟嘗君已經乘快車逃跑了。他更換了"封傳",變換姓名,夜半混出了函谷關。秦昭王命快速郵車迅速追趕,也沒有追回。唐朝學者考證,這種封傳,就是後來的驛券,一種在驛道上行駛的證明。上述故事,就是孟嘗君利用門下食客雞鳴狗盜之徒偽裝雞叫賺開關門的典故。秦國通過關卡的通行符證制度很嚴,據說,此制為商鞅所定,而後來,商鞅自己因被陷害要逃離秦國時,在一客店裡卻因無證件而被扣留,終於被秦軍所獲。
戰國時期,別的諸侯國也用符信。1957年在安徽壽縣曾發現"鄂君啟節",就是楚懷王發給鄂君啟的水陸通行符節。節為青銅製,有兩組,每組原為五枚,合之成竹筒狀。上面有錯金銘文,寫着持節者所擁有車船、通行路線等事項。持此節者,在沿途各驛站,可以免費食宿。
戰國時期,符節的名稱和種類很多。就用途說,有路節、門前符節等。從形狀講,則有鷹節、雁節、龍節、虎節、馬節、熊節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