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符彦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符彦卿
T01f7d12528c9c39e9b.jpg

符彦卿(898年- 975年7月23日),字冠侯,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 五代至北宋初年将领。符彦卿出身将门,为后唐宣武节度使符存审第四子,军中称其为"符第四"。符彦卿十三岁即能骑射,仕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历任散员指挥使、吉州刺史、忠武节度使、天雄节度使、守太师等职,累封魏王。晚年闲居洛阳,不问世事。开宝八年(975年),符彦卿去世,年七十八。谥号"忠宣" 。著有《人事军律》、《五行阵图》,今已佚 。

符彦卿勇而有谋,善于用兵。于戚城、阳城、定州诸战役中多次与契丹交战,名震敌国。他待下有恩,谦恭礼士,三个女儿分别为周世宗、宋太宗的皇后。史称"自(周)恭帝及(宋)太祖两朝,赐诏书不名"。《东都事略》亦称符氏"近代贵盛,无与为比"。

人物生平

符彦卿出身将门,是后唐名将、宣武军节度使符存审的第四子。他十三岁时便能骑射。最初在太原侍奉晋王李存勖(后唐庄宗),因谨慎诚实而受到李存勖亲信,得以出入其内室。符彦卿成年后,被李存勖任命为亲从指挥使。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攻灭后梁,入主汴州,符彦卿升任散员指挥使。

同光四年(926年)兴教门之变时,李存勖的侍从大多离去,仅有符彦卿与王全斌等十多人力战拒敌。其后李存勖中箭而死,符彦卿等人只得恸哭一阵,离开洛阳。

天成三年(928年),符彦卿以龙武都虞候、吉州刺史、北面行营诸道左厢马军都指挥使之职参与征讨义武军节度使王都。契丹(后改国号为辽)派兵援救王都,符彦卿随归德军节度使王晏球于嘉山(今河北曲阳西)击败契丹。次年,唐军收复定州(今河北定县),叛乱平息。符彦卿因功被授为耀州团练使。

清泰(934年-936年)初年,符彦卿转任易州刺史,兼领北面骑军,后唐末帝李从珂赐他戎服、甲胄及战马等。 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后晋高祖)在太原起兵反唐,并向契丹请援。 李从珂命建雄节度使张敬达率大军征讨太原,符彦卿随行。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骑兵,南下援救石敬瑭。符彦卿与太原四面招抚兼排阵使高行周率骑兵迎击,却被契丹军击败,只得随张敬达退保晋安寨(今山西太原南)。

后晋天福(936年-944年)初年,符彦卿升任同州节度使。 天福二年(937年),符彦卿的兄长、滑州节度使符彦饶叛乱被杀,符彦卿上表待罪,请求辞职归乡,但石敬瑭并未加以责罚。八月,符彦卿献上"助国银"一千两。 其后,符彦卿担任左羽林统军,又兼领右羽林,再之后改授为鄜延节度使。

天福八年(943年)十二月,契丹大举南侵。次年,石重贵命符彦卿为骑军左排阵使、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与宿州刺史梁进明等人协同御敌。 契丹骑兵数万人在铁丘围困高行周,诸将都观望不敢救援,唯独符彦卿率数百骑兵进击,迫使契丹退走,救回了高行周。同年,符彦卿又随义成军节度使李守贞讨平平卢军节度使杨光远。战后,符彦卿移镇许州,任忠武军节度使,获封祁国公。

后汉高祖刘知远攻入汴州后,符彦卿入朝觐见,被改授为泰宁军节度使,加兼侍中一职。干佑(948年-950年)年中,又加兼中书令,改封魏国公。再拜守太保衔,转为平卢军节度使。后汉隐帝刘承佑诛杀宰相杨邠等人后,召符彦卿急赴朝。

广顺元年(950年),后周太祖郭威下诏,进封符彦卿为淮阳王。开封府尹刘铢被杀后,郭威将其在京师的宅邸赐给符彦卿。

广顺二年(952年),郭威亲征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符彦卿前往行在,献上马、锦彩等物及一万石军粮,频频受到郭威赏赐。不久后,符彦卿移镇郓州,任天平军节度使。

郭威本想让符彦卿接替王殷任天雄军节度使,但因辽军突起,只得暂留王殷控制局势,所以符彦卿仍留镇天平军。广顺三年(953年),王殷获罪被杀,郭威正式授符彦卿为大名府尹、天雄军节度使,并进封他为卫王。

显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汉世祖刘崇乘后周世宗柴荣新即位之机,联合辽朝大将杨衮进逼泽(今山西晋城)、潞(今山西长治)二州。符彦卿奉命从磁州(今河北磁县)固镇路行军,对北汉、辽朝联军后方造成压力。三月,柴荣从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发,亲自北上御敌。符彦卿则被任命为河东行营一行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统领步、骑军两万。 同月,柴荣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契丹联军。

五月,柴荣乘胜追击,攻陷北汉数州。符彦卿与诸将认为军粮不足,请求撤军。柴荣不许。等到周军包围北汉都城太原时,符彦卿与天平军节度使郭从义、义成军节度使向训(即向拱)等率步、骑兵一万余人奔赴忻州,防止辽朝南下救援北汉。 符彦卿在此期间,还收降北汉所属的盂县。

辽朝在忻州背面驻军,所派游骑也抵达忻州城外。符彦卿等与辽军展开大战,华州节度使史彦超前锋军队追击,脱离大军,中伏战死。当时,诸将意见不合,而太原久攻不下,再加上粮饷不继,柴荣最后只得撤军。柴荣赐符彦卿缯彩、鞍勒马等物,让他回到本镇。周军回京后,柴荣又拜符彦卿为守太傅,改封魏王。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符彦卿获加守太尉之衔。

建隆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符彦卿仕于宋朝后,再被加为守太师。

乾德元年(963年)春,符彦卿自天雄军入朝,赵匡胤赐他袭衣、玉带。在金凤园宴射时,赵匡胤七箭都中的(射中靶心),符彦卿贡上名马称贺。 此年,符彦卿获赐号"崇仁昭德宣忠保正翊亮"。

开宝二年(969年)六月,符彦卿被改授为凤翔节度使。他带病赴任,抵达西京洛阳时,自称病重,请求带俸在洛阳养病,赵匡胤同意。但病假满百日后,符彦卿仍然求取俸禄。他因此遭到御史弹劾,此案已交西京留司御史台审理。最终赵匡胤因符彦卿是姻戚故旧,特诏停止审问,仅罢去其节度使之职。

开宝八年六月十二日(975年7月23日) ,符彦卿逝世,享年七十八岁(《名臣碑传琬琰集·符彦卿太师》作七十六 )。赵匡胤为其辍朝三日,下诏由官府负责办理其丧事。 后追谥"忠宣"。

军事成就

符彦卿十三岁即能骑射,勇而有谋,善于用兵。天成三年(928年),参与征讨义武节度使王都,随归德节度使王晏球于嘉山(今河北曲阳西)击败契丹。次年,收复定州(今河北定县)。 天福九年(944年),在铁丘一役中,率数百骑兵陷阵,救回被数万契丹骑兵围困的北面行营都部署高行周。同年,又随义成节度使李守贞讨平平卢节度使杨光远叛乱。 开运二年(945年),在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白团卫村之战中,与李守贞及右厢副排阵使药元福等奋力还击,大败契丹,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只身而逃。 显德元年(954年),北汉联同辽朝(契丹改名)入犯后周北境,符彦卿奉命从磁州(今河北磁县)固镇路行军,对汉辽联军后方造成压力。 周军包围北汉都城太原时,符彦卿又奔赴忻州,防止辽朝南下救援。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的记载,符彦卿在开运二年(945年)的阳城之战中,在卫青、李陵、刘裕、马隆等利用车阵击败对方骑兵战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战术经验,取农民耕作时所用的车,然后用坚硬且韧性很好的绳索把这些车的辕干连接起来,再把耕牛套在车上。步兵在心理上常对骑兵有畏惧感,但是牛却没有。这样可以首先防止骑兵凭借强大的冲击力冲击自己的战阵;等到对方骑兵进入步兵弓弩的射程后,凭借牛车作掩体的步兵可以集中射杀对方的骑兵或者战马。待到对方骑兵冲击受创后,再出动己方有限但以逸待劳的骑兵进行最后的一击,置对方骑兵于死地。这也是阳城之战取胜的关键之一。

据刘基所著《兵法心要》记载,符彦卿还曾总结行军经验:"在贼境,宿用枪营,行用方阵,惟大将度宜而处之。" 即在敌人领地,宿营时应结成枪营,行军时结成方阵。而只有擅长用兵的大将能参考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个人作品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符彦卿著有《人事军律》三卷、《五行阵图》一卷,今已佚。

人物评价

符彦卿出身将门,勇而有谋,善于用兵。因他是后唐名将符存审的第四子,所以被军中称为"符第四"。历朝所赐他的巨额财富,符彦卿将其尽皆分给下属,所以士卒都乐于为他效命。 他不喜饮酒,谦恭下士,对宾客僚属整日谈笑,言语中不论及俗务、不自矜战功。

石重贵:惟尔先臣,实为名将,世袭弓裘之庆,门传忠孝之规。西汉三雄,徒称杰出;东京七校,乃为时生。竭尽之心,贯于金石。 (《亲征契丹命将制》)

述律平:留此人中原,何失策之甚! (《宋史》引)

赵光义:只如近世符彦卿,累任节镇,以射猎驰逐为乐。由是近习窥测其意,竞以鹰犬为献。彦卿说而假借之,其下因恣横侵扰。 (《东宫故事》引)

王旦:五朝恩宠更无前,花甲周流七十年。真有英才堪辅佐,谁言与世共推迁?老来得遂优游乐,身后还承宠渥偏。荒草夕阳埋玉处,行人下马拜新阡。 (《题符公魏忠宣王墓》)

高嵎:忠宣之勇,好谋而战。忠宣之气,集义所生。傲慢自处,宠辱不惊。增光史册,推倒群英。端然状貌,恭乎威名。形容莫磬,数语载庚。 (《题忠宣魏王符彦卿像》)

李焘:彦卿武勇有谋,善用兵。 (《续资治通鉴长编》)

周必大:符彦卿一藩镇耳,以射猎为乐。初非过举,而其弊遂至扰民。 (《东宫故事》)

胡三省:高行周、符彦卿,一时名将也。 (《资治通鉴》注)

脱脱:彦卿一门二后,累朝袭宠,有谋善战,声振殊俗,与时进退,其名将之贤者欤? (《宋史》)

王夫之:阳城之战,符彦卿一呼以起,倾国之众,溃如山崩,弃其奚车,乘驼亟走。 (《读通鉴论》)

全祖望:是时何必百胜之将,但如高行周、符彦卿之徒已足支吾。 (《鲒埼亭集》)

梁章钜:或谓通之死,在宋已受禅之日,于例不当入《五代史》,符彦卿、李洪信等,功名显于五代,而没在宋初,即不为立传,此史家断限之法宜尔。 (《浪迹三谈》)

逸闻趣事

符彦卿箭术高超。他曾经在遂城的盐台淀射猎,一天之内就射得獐、彘、狼、狐、兔共四十二只,在场的人都将其看作神。

后晋灭亡后,辽太宗耶律德光以阳城之战责备来降的符彦卿(符彦卿是此役击败辽军的主将之一)。符彦卿回答:"臣侍奉晋王(后晋出帝石重贵),不敢贪生怕死。如今的情况,我的生死就在您手中。"耶律德光见其直言以对,一时无法怪罪,只得大笑并将其释放。

据《宋史》记载,辽人在阳城战败后,颇为畏惧符彦卿,甚至在战马生病不吃食物时,也唾骂道:"这里面难道有符王(符彦卿)吗?"辽朝攻灭后晋后,淳钦皇后述律平询问侍从说:"符彦卿在哪里?"当听到他已经回到徐州时,述律平说道:"将此人留在中原,怎么会如此失策!"

亲属成员

祖父

符楚,曾任陈州牙将,后追封吴王。

父亲

符存审,后唐时官至宣武军节度使、中书令,卒赠尚书令、秦王。

兄长

符彦超,历任汾州刺史、晋州留后、北京留守、昭义节度使、泰宁军节度使。

符彦饶,历仕后唐、后晋,历任曹州刺史、金州防御使、滑州节度使等职,官至检校太傅。

符彦图,早年曾为骑将,其后经历不详。

弟弟

符彦能,官至楚州防御使。

符彦琳,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官至金吾上将军。

符彦彝,官至武安节度使。

符彦伦,官至定远节度使、严州知州。

符彦升,官至昭庆节度使。

妻子

杨氏,封虢国夫人、秦国太夫人,生符昭愿。

儿子

符昭信,官至天雄军衙内都指挥使、领贺州刺史,后周世宗时去世,获赠检校太保、阆州防御使。

符昭愿,字致恭,宋真宗时官至邢州防御使,封武都郡开国公。卒赠镇东军节度使。

符昭寿,字如期,宋真宗时官至益州兵马钤辖,后因兵变被杀。

女儿

符彦卿先后有三个女儿成为后周、北宋朝的皇后。符氏家族的显赫,在当时无人能及。 三位皇后分别如下:

宣懿符皇后,后周世宗柴荣的第一任皇后。先嫁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之子李崇训,后被周世宗柴荣纳为继室。柴荣即位后,被册封为皇后。早逝,谥号"宣懿皇后",葬懿陵。

宣慈符皇后,柴荣的第二任皇后,宣懿符皇后的妹妹。显德六年(959年)被立为皇后。周恭帝时被尊为太后,临朝听政。北宋建立后,符太后还西宫,号"周太后"。柴宗训死后她出家修道,号玉清仙师。死后谥号"宣慈皇后"。

懿德符皇后,后周时嫁给赵匡义(宋太宗赵光义)为继室,早逝,葬安陵西北。赵光义即位,追册为皇后,谥号"懿德皇后"。

史料记载

《东都事略·卷十九·列传二》

《宋史·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十》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九十七·列传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