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二次印巴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二次印巴战争

名 称: 第二次印巴战争

发生时间: 1965年8月 至 1966年1月

地 点: 印巴停火线

参战方: 印度、巴基斯坦

结 果: 双方停火,恢复战前状态,签署《塔什干宣言》

第二次印巴战争,是1965年8月初至1966年1月,印度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地区分治问题而引发的战争。[1]


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规军队也卷入冲突,印度军队于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攻占巴方控制线内的多处山岭。巴方在停火线南部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双方展开激烈的空战,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的配合下,给印度军队以重创。随后,双方陷入僵局。最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使印、巴双方于9月23日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在苏联斡旋下,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


战争背景

1965年2月,印巴双方在印度河入海口的卡奇地区爆发冲突。印军在巴军坦克火力的打击下,伤亡不小,被迫向东撤退30公里。为了不引 起全面战争,巴基斯坦政府高层下令放弃追击印军。印巴双方在时任英国首相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的调停下,签署了停火协议。


双方签订停火协议的当天,印度内政部长发表谈话,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这番言论激怒了巴基斯坦,大批武装人员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军的哨所、补给仓库、车队进行袭击。武装人员很快被印军击败,印军至1965年8月下旬在第一次印巴战争停火线一 带集结了6个师的兵力。然后,印军越过停火线向巴控克什米尔发起了进攻,战火燃到了巴基斯坦。


面对印军的攻势,巴基斯坦深感克什米尔局势的严重性。巴基斯坦决定,对印度展开全面攻势,对克什米尔西部的查木布和乔里安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此次反攻计划代号为“大满贯行动”。


8月5日,大批号称“自由战士”的武装人员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军的哨所、补给仓库、车队进行袭击,以达到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进行让步之目的。但这些武装人员很快被印军所镇压,5291人被打死。到了8月下旬,印军在停火线一带集结了6个师,并越过停火线,将战火燃到了巴基斯坦。8月28日,印军以两个师的兵力进攻停火线西侧的乌里河以南方向的巴基斯坦军队,并夺占了巴边防军的3个哨所。


巴军炮兵向驻守在查木布和马达拉的印军进行了3个小时的炮火准备。清晨6点30分,得到坦克和重炮加强的巴军第12步兵师,向据守查木布的印军第191旅发起猛攻。双方在查木布的周围爆发激烈的坦克战。到上午9点时,巴军坦克强行接近德瓦。9点15分,为解救查木布的 紧张形势,印军从马达拉抽调一批法制AMX-13坦克到查木布增援。行进中,印军坦克部队遭到巴军坦克的阻截。巴军不顾伤亡,最终在下午2点占领了德瓦。巴军先头部队抵达查木布,迫使印军不断后退。为了阻止巴军“巴顿”坦克的进攻,下午4点30分,印军轰炸机从高空俯冲轰炸,大量杀伤巴军步兵。双方在查木布展开了空前的血战,几经拼杀,印巴两军都遭经受了巨大伤亡。


巴军在进攻查木布的同时,还组织和加强力量,在查木布北面的马达拉发动大规模攻势。印军步兵进行了猛烈反击,在巴军强大的炮火轰击下,渐渐无法支撑。巴军前进到距印军驻马达拉最高指挥部仅300码的地方,遇到已没有退路的印军的拼死抵抗。面对轰鸣前进的巴军 坦克,印军不惜使用人体战术,印军士兵接近巴军坦克后,用炸药包炸毁冲过来的第一辆坦克。随后,又炸毁了第二辆。巴军推开被炸毁的坦克,继续发起冲锋。马达拉周围的许多地方相继被巴军占领,印军陷于被动。到下午7点,巴军在查木布和马达拉之间已经成功打开 了两个缺口,将印军拦腰截断成南北两个部分。为免于陷入绝境,印军将全部兵力撤至德维河西岸地区。


印军在加强地面部队防御力量的同时,派出空军参战,试图扭转不利局面。但由于巴军的美制“佩刀”式战斗机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系统和“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空战中4架印军战机被击落。印军飞机不敢再轻易升空。巴军强渡德维河,向乔里安的重要屏障德 瑞提发起攻击。德瑞提要塞附近,巴军和印军展开生死搏斗,双方的炮火和喊杀声震天动地。经过一番拼杀,次日中午,巴军击溃在此防御的印军第41山地旅,占领德瑞提。扫清乔里安的外围据点后,巴军炮兵的火力暴雨般向印军阵地倾泻,巴军步兵在坦克的引导下向乔里安发起总攻。乔里安的印度守军支撑不住,开始向后方溃逃。由于战场混乱和来不及撤退,印军在乔里安前线遗失了大量坦克。


7点30分,巴军开进了满目疮痍的乔里安。至此,“大满贯行动”大获全胜,巴军夺取了印控克什米尔约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空战

8月31日晚,巴总统阿尤布·汗主持召开有陆军司令穆萨、空军司令努尔·汗等高级军官参加的作战会议,会议决定出动正规部队对克什 米尔西部的查木布和乔里安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此次反攻计划代号为“大满贯行动”。由于巴方计划周密,空军也发挥出色,所以“大满贯行动”获得空前成功,不但解救了被围困的“自由战士”,还乘势夺取印控克什米尔约500平方千米的土地。


印军在克什米尔兵败消传到国内后,引起了印度朝野的极大震动。印度决定使用1个军,即以第15步兵师、第7步兵师和第4山地师,再加 上第2独立坦克旅,准备越过印巴边境开辟新的战场。按计划,印军将从阿姆利则、卡哈如、克姆卡兰三地出发向巴基斯坦的重要城市拉 合尔进攻。9月6日凌晨,印军不宣而战,突然向巴基斯坦发起大规模进攻。措不及防的巴基斯坦一线守军节节败退,很快就退到了亚克尔运河边。


亚克尔运河是拉合尔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如果此地失守,印军将直捣拉合尔,尔后向巴基斯坦腹地进攻,后果将不堪设想。巴军决心坚守亚克尔运河,不再后退半步。不过由于大部分机动兵力都被投入到了克什米尔一线,所以阻击印军的重任就落在了巴基斯坦空军的肩上。其实,空军方面印度占据绝对优势。巴空军共拥有战机141架,而印度空军则拥有755架飞机。双方数量相比,印度空军显然占有5:1的优势。


不过数量处于劣势的巴基斯坦,拥有先进的美制F-86F“佩刀”式飞机和F-104“明星”式飞机,尤其是“佩刀”式飞机上装备有AIM-9“ 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此外,美国人还帮助巴基斯坦建立了两座高功率的FPS-20型固定式预警雷达站,可扫描200千米的空域,为 巴军提供有效预警。正式依靠两大法宝,巴基斯坦击落印机19架,在地面击毁35架,自已仅损失6架F-86、1架F-104和1架B-57轰炸机。


从此巴空军夺取制空权的同时,还为地面部队提供了火力支援,初步扭转了战局。不甘心失败的印军在9月7日,把作为预备队的第1装甲 师投入战斗。将巴军压缩到查温达地区,如果查温达失守,就等于切断了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之间最重要的联系通道。巴军为了保护战略要地,准备与印军在查温达进行决战,同时将第6坦克师200辆坦克紧急运至该地。在很短的时间里,双方在查温达地区集中了近400辆坦 克。


此时,印军主要装备“百人队长”和“AMX-13”坦克,而巴军的主力则是M47/48坦克。9月10日,双方初次接触,这次巴基斯坦坦克部队 吃了大亏。巴基斯坦的两个旅遭遇印军伏击,损失包括65辆M47/48在内的97辆坦克,一名师长及一名旅长战死,六名团级主官战死或被俘。而印军所付出的代价不过是损失12辆坦克。于是,急不可耐的印军,在9月16日出动坦克近400辆,向查温达发起攻击,巴军坦克也倾巢出动。


印军以第1装甲师的第1装甲旅为主攻,所面对的巴基斯坦第25骑兵团,该团主力是20辆M 47/48坦克。虽然巴军坦克数量处于劣势,但是 拥有制空权的巴基斯坦空军从空中为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巴军每架飞机的机翼下均配有4个可投式吊舱,每个吊舱可带7枚高爆反坦克弹头的折叠式尾翼航箭弹,7枚齐射的命中概率为75%-85%。在巴空军的突袭下,印军在查温达地区的坦克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部队几乎瘫痪。


巴第6坦克师在空军的支援下,也越战越勇,查温达成为埋葬印军“百人队长”式坦克的坟场。战至夜幕降临,印军大约120辆坦克被摧毁,不得不停止了进攻。印巴双方沿亚克尔运河形成对峙。


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苏联政府的 斡旋下,印巴两国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