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

中文名: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季奥运会

外文名: the 1980 Olympic Winter Games in Lake Placid

举办时间: 1980年2月13日-24日

举办城市: 美国普莱西德湖

参赛国家: 37个(含地区)

参赛运动员: 1072人(232女,840男)

志愿者: 6703人

小 项: 38项

大 项: 6项

1980年2月13~24日在美国的普莱西德湖举行。 本届竞赛项目除增加1项现代冬季两项10公里个人赛外,其余均与上届相同,大会共设6个大项38个小项的比赛。比赛战幕于开幕前一天就已拉开。赛区比较分散:滑冰、冰球在奥林匹克中心冰场,滑雪在怀特菲斯山,跳雪在英特维尔雪场,现代冬季两项和雪橇在霍文伯格山。 国际奥委会共有37个成员国/地区参加了本届冬奥会比赛,运动员总人数为1072人,女运动员233人,男运动员839人。其中,中国、哥斯达黎加和塞浦路斯是第一次参加。大会共招募到6703名志愿服务者。[1]

申办与筹备

美国普莱西德湖在与加拿大温哥华竞选1980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时,由于温哥华在投票前临阵退出争办而最终成为唯一申办者,成为继圣莫里茨、因斯布鲁克之后第三个两次承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自1932年冬季奥运会在这里召开以后,普莱西德湖这个人口不多(1932年不足2千人,1980年为2700人左右)的山间小镇,成为美国冬季运动活跃的场所之一。但是40多年过去了,原有的设施已很难适应将近半个世纪后再度承办奥运会的需要。因此,当冬奥会决定再度在这里举行后,美国冬季奥运会组委会从1977年就开始大兴土木。他们新建了一座奥林匹克村,改建了奥林匹克中心滑冰运动场,修造了两个跳雪台以及雪橇滑道等。 大会组委会虽然作了不少努力,但仍碰上了很多难题。这个小镇固然有承办运动会的经验,但1932年冬奥会无论从参加人数(17国307人)还是竞赛规模(17个单项)都是无法与本届相提并论的。本届大会期间,从世界各地涌来包括运动员在内的客人就达5万人之多。如何解决交通运输和避免堵塞现象,曾使大会组织者煞费苦心。主办者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仍就出了一些纰漏 。如本届第一个项目30公里滑雪比赛结束后,负责授奖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姆扎利所乘的车辆竟被堵在路上,结果不得不临时请基拉宁主席替代。 雪的问题也使组委会大伤脑筋。这年冬季,普莱西德湖雪量颇少,大会只好搞人造雪。但老天好像故意为难似的,人工雪刚造好,在开幕前一天来了一场暴风雪。因为人造雪和天然雪很难融为一体,组委会又不得不组织大量人力清扫。 在组委会积极努力下,一个个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会于2月13日至24日顺利举行。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吉祥物取名为 Roni,是美国伊洛克族印地安人浣熊的名字的简称。浣熊与伊洛克族印地安人,都是普莱西德湖当地原住民及原生动物,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

奥运奖牌

奖牌正面,一只手举着奥林匹克火炬,背景是山脉,饰有五环和“第十三届冬奥会”的英文字样。奖牌背面刻有杉树枝及本届奥运会标志和“Lake Placid 1980”字样。

奥运火炬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届大会的奥林匹克之火是由一位年已45岁并有5个孩子的普莱西德湖普通市民点燃的。

奥运会邮票

第十三届冬奥会于1980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美国以高山滑雪、速度滑冰、冰球、跳台滑雪为图发行了一套4枚邮票。 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会。1980年2月13日至2月24日,我国首次参加了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当天,我国发行了“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邮票,编号J54,全套4枚。是我过发行的第一套奥运会邮票。  

奥运场馆

自1932年在此举行冬奥会以来,普莱西德湖这个只有二千七百多位居民的山间小镇成了美国冬季运动的训练中心。40年过去了,原有的设施已很难适应今日的要求,因此,当冬奥会再度决定在这里举行后,美国组委会于1977年便开始大兴土木。他们新建了一座奥林匹克村,改建了一个能容8000名观众的滑冰场,修建了两座跳雪跳台以及雪橇滑道等。

参赛国家

参加比赛的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283名运动员,其中女选手233人。中国奥委会是1979年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后,首次派队出席冬奥会,2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滑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等18个单项的比赛。哥斯达黎加、塞浦路斯也是第一次参加

比赛项目

本届竞赛项目除增加现代冬季两项10公里个人赛一项外,其余均与上届相同。比赛战幕于开幕前一天就已拉开。赛区比较分散:滑冰、冰球在奥林匹克中心冰场,滑雪在怀特菲斯山,跳雪在英特维尔雪场,现代冬季两项和雪橇在霍文伯格山。

火炬传递与开幕式情况

正式开幕那天,2月13日当地时间2时半,雪后晴空,蓝天白云,远近群山,银装素裹,把普莱西德湖打扮得分外好看。虽然天气寒冷,但看台仍挤满了两万多名衣着绚丽的观众。在组委会主席费尔(Bernard Fel)、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先后讲话后,副总统蒙代尔代表东道主美国总统宣布大会开幕,随后是隆重的入场仪式。 这届大会的奥林匹克之火,是1月30日在奥林匹亚点燃的,于开幕前一天传到主办地。这次点燃运动场火炬,与以往不同,点火人不是本国知名运动员或社会名流,而是一位年已45岁并有5个孩子的普莱西德湖普通市民查尔斯·摩根·克尔博士。代表运动员宣誓的是美国21岁的速滑选手、世界冰坛名将埃里克·海登。而代表比赛官员宣誓的是速度滑冰裁判员泰里·麦克德莫特。

竞赛情况

本届奥运会强手如林,成绩卓著,仅男女速度滑冰的9个项目就有63人108次打破奥运会纪录并重写1项世界纪录。普莱西德湖的头号新闻人物是美国男子速滑运动员海登,他囊括了全部5个速滑项目的金牌,这在冬奥会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被授予第13届冬奥会杰出运动员称号。女子的4项冠军为荷兰、民主德国、挪威、苏联均分。 苏联的花样滑冰运动员罗德尼娜在双人滑中再次夺冠,这是她自1972年始第三次获冬奥会金牌。男、女单人滑金牌分别为英国的卡曾斯和民主德国的珀奇获得。冰上舞蹈赛中,获上届第四名的苏联选手利尼丘克和卡尔波诺索夫跃居冠军。齐米亚托夫在男子越野滑雪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在30公里、50公里和接力赛中三夺金牌,成为冬奥会第一个取得这样成绩的滑雪选手。女子项目则是民主德国的佩措尔德成绩突出,她在10公里和接力项目中获两枚金牌。 民主德国在雪橇赛中仍占有较大优势,获全部5项中的4项冠军。苏联在现代冬季两项中重现上届的辉煌,获20公里个人和接力团体冠军。新设的10公里个人赛金牌为民主德国的乌尔里希获得。 滑雪赛中另一引人注目的人物是民主德国27岁的韦林,他在北欧两项比赛中取胜,是第一个在这些比赛中连续3次夺冠的选手。奥地利两名滑雪手也大爆冷门。20岁的替补队员施托克,在快速降下中意外取胜,他的同龄队友因瑙尔带伤上阵,在70米跳台跳雪中也独占鳌头。男女山地滑雪成绩出众的是瑞典和奥地利。瑞典名手斯腾马克和列支敦士登女将文策尔分别在男女大小回转障碍滑中夺标,各获两枚金牌。23岁的文策尔在上届曾得1枚铜牌,这次她与弟弟一道参赛,姐弟俩还分别在快速降下和大回转障碍赛中各得银牌1枚,为这个只有两万多人的袖珍国立下汗马功劳。 男女高山滑雪成绩出众的是瑞典和奥地利。瑞典名手英格马尔·斯滕马克和列支敦士登女将汉尼·文策尔分别在男女大小回转障碍滑中夺标,各获两枚金牌。23岁的汉尼在上届曾得1枚铜牌,这次她与弟弟安德列亚斯一道参赛,除上述两枚金牌外,姐弟俩还分别在速降和大回转赛中各得银牌1枚。列支敦士登是一个只有两万多人口的小国,这次获两枚金牌、两枚银牌,名列本届第六。如果按人口平均算,当居各国之首。 民主德国在雪橇赛中仍占有较大优势,获全部5项中的4项冠军。苏联在现代冬季两项中重现了上届成就,获20公里个人(安·阿利亚比耶夫)和接力团体冠军。新设的10公里个人赛,金牌为民主德国弗·乌尔里希获得。 冰球是本届比赛时间最长、最紧张激烈的项目。战幕于大会开幕前一天拉开,到闭幕日才告结束。其中苏、美之争使赛场气氛达到高潮。苏联自1956年参加奥运会冰球赛以来,曾5次夺魁,美国队于1960年也曾获一次冠军。这次一个想蝉联冠军,一个则力图东山再起。这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冰球队在比分三度落后的不利形势下顽强奋战,结果以4:3反败为胜。消息传开,轰动了整个美国,美国总统亲自打电话向运动员表示祝贺,并邀请他们去白宫作客。2月24日美国对芬兰再以4:2取胜,实现了他们东山再起的宿愿,打破了苏联自1964年来垄断冰球冠军的局面。 本届苏联成绩仍继续领先,获金牌10枚,银、铜牌各6枚;居第二位的民主德国队金牌比苏联少1枚,而银、铜牌却各多1枚和2枚;东道主美国列第三,金、银、铜牌分别为6、4、2枚。首次参赛的中国男女选手,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无一人进入前十名。 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头号新闻人物是美国男子速滑运动员海登。1976年,这个当时年仅17岁的少年就已出现在因斯布鲁克奥运会冰场上,但一无所获。不过此后不久,他锋芒毕露,多次创世界纪录和获世界冠军,成为冰坛无与匹敌的人物。2月14日,他在500米赛中,以38秒03刷新奥运会纪录,击败世界纪录(37秒)保持者苏联的叶·库利科夫,夺得他的第一枚金牌。两天后在5000米比赛中,他又战胜了另一世界纪录(6分56秒9)保持者,挪威的凯·斯滕斯耶梅特,夺下第二枚金牌,成绩是7分02秒29,也是奥运会新纪录。随后他在1000、1500、10000米项目中接连夺冠,并以14分28秒13的成绩创造了10000米世界新纪录。海登囊括了全部5个速滑项目的金牌,这在奥运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因此被授予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杰出运动员的光荣称号。

贝恩·海登

海登的妹妹贝恩·海登也是冰坛风云人物,赛前也大有"舍我其谁"之心。但她没有哥哥那样幸运,未能一夺金奖。女子全部4项冠军为荷兰、民主德国、挪威、苏联均分。著名选手苏联的娜·特鲁谢娃和挪威的布·埃·延森分获了1000、3000米冠军。但另两名夺标者却颇出人意外。由花样滑冰改练速滑不久的民主德国18岁的卡林·恩克获得了500米金牌,冰坛默默无闻的荷兰28岁的女护士安妮·博尔金克,则成了1500米的问鼎者。

伊琳娜·罗德尼娜

苏联花样滑冰运动员伊琳娜·罗德尼娜在男女双人滑中再次夺冠,这是她从1972年开始,第三次获冬季奥运会金牌。她的舞伴仍是上届的合作者,她的丈夫亚历山大·扎伊采夫。罗德尼娜是70年代后期世界最著名的花样滑冰运动员。除奥运会外,她还10次获世界冠军称号,后6次也是与自己的丈夫合作。男女单人滑金牌分别为英国罗·卡曾斯和民主德国安·珀奇获得。在冰上舞蹈赛中,上届第四名的苏联选手纳·利尼丘克和根·卡尔波诺索夫跃居冠军。

尼古拉·齐米亚托夫

苏联的尼古拉·齐米亚托夫在男子越野滑雪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在30公里、50公里和接力赛中三夺金牌,成为冬季奥运会上第一个取得如此成就的滑雪选手。女子项目则是民主德国的芭芭拉·佩措尔德成绩突出,她在10公里和接力项目中获两枚金牌。滑雪赛中另一引人注目的人物是民主德国27岁的乌尔里希·韦林,他在北欧两项全能比赛中取胜,是第一个在这项比赛中连续三次夺冠的选手。奥地利两名滑雪手也大爆冷门。20岁的替补队员莱昂哈德·斯托克,在速降比赛中意外取胜;他的同龄队友安东·伊瑙尔带伤上阵,在70米跳台跳雪中也独占鳌头。

中国情况

中国奥委会是1979年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后首次出席冬季奥运会,共派出2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滑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的18个单项比赛。首次参赛的我国男女选手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无一人进入前六名。

奖牌榜

参考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宣传片

参考资料

  1. 第十三届冬奥会铜质纪念币(1980),点购收藏网 ,1980年2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