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奖杯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1]本届颁奖典礼于1960年4月4日于雷电华潘太及斯剧院举行。

关于奥斯卡金像奖

自第一届以来,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奥斯卡金像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规定每年3月左右对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职员进行评奖。评选和颁发奖由学院组织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主持。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始终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盛大节日。世界好多国家都通过电视台转播大会盛况。

奖项分布

颁发的奖项有23个,其中除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之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等等。此外,还有给那些在 电影界做出巨大成绩的老演员 和老电影工作者的"特别奖"和一定数量的补充奖。 直到1931年,有个新来的学院女秘书看到这尊铜像,惊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奥斯卡,一位记者立即把她的话报道出去。从此,人们便把这个人像称为"奥斯卡"。奥斯卡金像奖也因此得名。

奖杯设计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时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1934年,华特·迪士尼在领奖时引用了这个名字,由此奥斯卡奖这一别称日渐被人们所熟悉。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到1939年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字。

颁奖会场

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位于好莱坞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在2002年开始成为奥斯卡的永久颁奖地。

柯达剧院,可容纳3,400名观众,设有全美国一个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宽,75呎深。舞台后的记者室可容纳多达1,500名记者。剧院由柯达公司赞助7500万美元建成,并获此冠名权。

剧院现由洛杉矶市拥有,并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向市政府租用,以举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柯达剧院的入口摆放有柱装饰,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奥斯卡金像奖得奖人的名字,亦预留位置予未来的得奖人。

在其他时间,柯达剧院则供举办演唱会等表演,及其他种类的颁奖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日期: 1960年4月4日
地点: 美国洛杉矶,雷电华潘太及斯剧院(RKO Pantages Theatre)
主持人: 鲍勃·霍普(Bob Hope)
最佳影片 《宾虚》
最佳男主角 查尔顿·赫斯顿

获奖名单

奖项名称 获奖名单 提名名单
最佳影片 《宾虚》 《桃色血案/一个凶杀案的解析》、《安妮少女日记》、《修女传》、《金屋泪/上流社会》
最佳男主角 查尔顿·赫斯顿《宾虚》/ Charlton Heston 劳伦斯·哈维《金屋泪/上流社会》 / Laurence Harvey、杰克·莱蒙《热情似火》 / Jack Lemmon、保罗·穆尼《最后的怒汉》 / Paul Muni、詹姆斯·斯图尔特《桃色血案/一个凶杀案的解析》 / James Stewart
最佳女主角 西蒙妮·希恩奥莱《金屋泪/上流社会》 / Simone Signoret 多丽斯·黛《枕边细语》 / Doris Day、奥黛丽·赫本《修女传》/ Audrey Hepburn、凯瑟琳·赫本《夏日痴魂/夏日惊魂》 / Katharine Hepburn、伊丽莎白·泰勒《夏日痴魂/夏日惊魂》 / Elizabeth Taylor
最佳男配角 休·格里菲思《宾虚》/ Hugh Griffith 阿瑟·奥康纳《桃色血案/一个凶杀案的解析》/ Arthur O'Connell、乔治·斯科特《桃色血案/一个凶杀案的解析》/ George C. Scott、罗伯特·沃恩《费城青年》 / Robert Vaughn、埃德·温《安妮少女日记》/ Ed Wynn
最佳女配角 谢利·温特斯《安妮少女日记》/ Shelley Winters 赫米安·巴德科《金屋泪/上流社会》 / Hermione Baddeley、苏珊·科纳 《春风秋雨》 / Susan Kohner、胡安妮塔·摩儿《春风秋雨》 / Juanita Moore、塞尔马·里特《枕边细语》 / Thelma Ritter
最佳导演 威廉·惠勒《宾虚》/ William Wyler 乔治·史蒂文斯《安妮少女日记》/ George Stevens、弗雷德·齐纳曼《修女传》/ Fred Zinnemann、杰克·克莱顿《金屋泪/上流社会》 / Jack Clayton、比利·怀德《热情似火》 / Billy Wilder
最佳原创剧本 《枕边细语》 《四百击》、《西北偏北》、《粉红色潜艇》、《野草莓》
最佳改编剧本 《金屋泪/上流社会》 《桃色血案/一个凶杀案的解析》、《宾虚》、《修女传》、《热情似火》
最佳摄影(彩色) 《宾虚》 《渔夫》、《五个便士》、《修女传》、《波吉与贝丝/陋巷春光》
最佳摄影(黑白片) 《安妮少女日记》 《桃色血案/一个凶杀案的解析》、《沧桑泪》、《热情似火》、《费城青年》
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彩色) 《宾虚》 《渔夫》、《地心探险记》、《西北偏北》、《枕边细语》
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黑白片) 《安妮少女日记》 《沧桑泪》、《最后的怒汉》、《热情似火》、《夏日痴魂/夏日惊魂》
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片) 《热情似火》 《沧桑泪》、《安妮少女日记》、《凉亭虚惊》、《费城青年》、《合家欢》
最佳服装设计(彩色) 《宾虚》 《冷暖群芳》、《渔夫》、《五个便士》、《波吉与贝丝/陋巷春光》
最佳音响 《宾虚》 《地心探险记》、《阵阵疑云》、《修女传》、《波吉与贝丝/陋巷春光》
最佳电影剪辑 《宾虚》 《桃色血案/一个凶杀案的解析》、《西北偏北》、《修女传》、《海滨》
最佳特别效果 《宾虚》 《地心探险记》
最佳原创歌曲 "High Hopes"《合家欢》/ "High Hopes" from "The Best of Everything"《冷暖群芳》/ "The Best of Everything" from、"The Five Pennies"《五个便士》 / "The Five Pennies" from、"The Hanging Tree"《绞架/吊人树》/ "The Hanging Tree" from、"Strange Are the Ways of Love"《年轻的土地》"Strange Are the Ways of Love" from
最佳配乐(音乐片类) 《波吉与贝丝/陋巷春光》 《五个便士》、《莱尔·阿布纳》、《对我、《睡美人》
最佳动画短片 《月亮鸟》 《墨西卡利·西摩丝》、《诺亚方舟》、《小提琴手》
最佳真人短片 《金鱼》 《潮汐之间》、《深渊之谜》、《跑,跳和静止》、《摩天大楼》
最佳纪录短片 《玻璃》 《唐老鸭漫游数学奇境》、《世世代代》
最佳纪录长片 《塞伦加蒂不该丧命》 《太空竞赛》
最佳外语片 《黑人奥菲尔》法国 / France 《桥》西德 / West Germany、《大战争》意大利 / Italy、《丛林里的诱惑》丹麦 / Denmark、《河上村庄》荷兰 / The Netherlands

最佳影片

电影《宾虚》[2]改编自卢·华莱士的同名长篇小说。由导演威廉·惠勒执导, 查尔顿·海斯特休·格里夫斯杰克·霍金斯主演的民族苦难历史片。该片讲述了犹太人宾虚同罗马指挥官玛瑟拉之间的爱恨情仇及其反抗罗马帝国压迫故事。 该片获1960年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剧情介绍

《宾虚》在罗马的竞技场上英勇无比,成为一名著名的角斗士,后来重返耶路撒冷,梅瑟拉十分妒忌,提出同他来个战车竞赛。在竞赛内那一天。两人加鞭催马,互相追赶……梅瑟拉不时地暗害宾虚,结果自己的战车却翻倒在地。 多年以后,宾虚不幸患上癞病,与在山上服苦役的母亲和妹妹相会。这时耶稣降临,宾虚的病被治好了…

影片评价

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但是当他们站到角斗场/比赛场的时候,他们公平了。

因为在这里他们比的不是身份地位,他们比的是命的长久。而生命最公平,每人只有一次。

赛马的部分真是精彩,绝对是经典。1959年能拍成这样细腻的情节和画面,除了赞赏就只剩钦佩了。犹大的驾驭技术是胜利的一个前提,而有灵性的四匹白马是他能赢的物质基础。他与马的感情交流使他们做到了人马合一,劲往一处使。所谓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了感情基础再配合默契,不胜也难矣。

比赛进行的画面我已经没有能力来描述了,想知道的自己进去看吧。我能说的是,你看了绝对不会觉得浪费了你的时间。

靠后部分讲的是犹大对家庭的爱,这是犹大表现最伟大的地方。母亲和妹妹得了麻风病也阻挡不了他们的感情。亲情好伟大!

幕后制作

为了打造真实的海战场景,米高梅决定制造出以假乱真的古罗马时期战船,于是制片方找到了一位终生致力于研究古罗马造船技术的专家。然而当米高梅的工程师Mauro Zambuto看到设计图纸时,直呼:“太重了!肯定会沉的!”不过,制片方还是按照图纸建造了大船,起初下水是成功的,但经过的船只激起了海浪,大船居然被海浪推倒。最后,制片方只好将大船放进池塘中拍摄,为了让船身平稳,还从池底用绳索固定了船体。

虽然大船总算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天空颜色的背景下在“海面”上航行,可水池中水的颜色又成为棘手的难题,因为深棕色的池水与海水大相径庭。制片方找来了一位化学家负责将池水染蓝。不过,化学家投放了一大袋染料之后,池水非但没有变蓝,反而在水面形成了坚固的硬壳,剧组又花费了高昂的代价凿去硬壳。最终,剧组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染料,池水被全部染成蓝色。在拍摄战斗场面时,一位临时演员坠入水中,全身也被染成了蓝色。

在拍摄船内的场景时,剧组发现巨大的65mm摄影机无处容身,不得不将大船弄出池塘,纵向剖成两半,放在意大利的摄影棚中拍摄。然而摄影棚空间有限,剧组又不得不截断露在船外的船桨。不过一组镜头拍摄下来,剧组发现船桨骤然变轻,演员们的划桨动作很不自然,遂派人去购买弹力活塞装置,这种装置一般都安装在门上,可以让门轻缓的自动关闭。这种装置后来被安装在船桨和船体之间,其提供的阻力让演员们找到了划桨的感觉。

精彩花絮

·为拍摄本片,一共训练了78匹白马。

·特技人员曾教给查尔登·海斯顿如何驾驭战车,在拍摄战车比赛的场景时,海斯顿挥动缰绳,而马儿却无动于衷,正当他无计可施之时,有人突然大喊:“驾!”一时间马儿奋蹄狂奔,而海斯顿则被甩在了车下。

·战车比赛的场景由传奇特技人Yakima Canutt提供指导,他的儿子Joe Canutt则是查尔登·海斯顿的特技替身。在拍摄宾虚的战车飞跃一辆撞毁的战车时,Joe Canutt被巨大的冲击力抛到辕杆上,他奋力爬回车厢,重新驾驭了战车。这段真实的场景被得以保留,最后出现在影片中。

·体育场中的“小岛”完全是剧组的巧妙构思,因为阻挡视线,不可能出现在真正的体育场中,这种设计的制作成本要远低于雇用几千位临时演员的费用。

·在影片拍毕后,米高梅惟恐意大利当地的小制片商会利用遗留的布景拍摄自己的小成本制作,于是毁掉了所有布景。 宾虚花絮(10张)

·Miklós Rózsa为创作影片配乐花费了8周时间。

·伯特·兰卡斯特曾拒绝扮演片中的宾虚,因为他是个无神论者,而且不喜欢暴力。

·保罗·纽曼曾拒绝扮演片中的宾虚。

·罗克·赫德森也曾为扮演宾虚的人选。

·截至2005年,只有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2003年的《魔戒三部曲:国王归来》和本片曾赢得过11项奥斯卡奖,而且本片是这三部影片中唯一一部赢得最佳表演奖的影片。

·1970年,米高梅公司的新股东柯克·科克莱恩(Kirk Kerkorian)在清算公司资产时曾拍卖本片中的道具和服装。萨克拉曼多的一位饭店老板以4万美元拍得一部片中的战车,在3年后的能源危机期间,这位饭店老板因在公路驾驭这辆马车而被警察逮捕。

·在拍摄战车比赛的场景中,有一部稀有而昂贵的65mm摄影机被毁。

·影片的全美票房高达7000万美元,挽救了当时即将倒闭的米高梅。

·莱斯利·尼尔森曾参加米撒拉角色的试镜。

·奥黛丽·赫本曾造访战车比赛的拍摄现场,由此有传闻称她出现在片中的人群中。

·制片人萨姆·津巴利斯特(Sam Zimbalist)在影片完成的两个月前不幸病逝。

·战车比赛的场景中出现了15000名临时演员,该处外景地占地18英亩,剧组共建造了18辆战车,整个桥段用5周才拍摄完成。

·本片是第一部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重拍片。

影片精彩片段

最佳男主角

[http://img2.mtime.com/mg/2010/12/e872b31d-473f-463b-9a5c-eb405e2a3611.jpg http://group.mtime.com/tsdyk/discussion/926755/  原图链接]

查尔顿·赫斯顿[3](Charlton Heston,1923年10月4日-2008年4月5日),美国影星。

在主演了1952年影片《戏中之王》后,他的电影事业开始起飞,而1959年的《宾虚传》标志着他巅峰时刻的到来。尽管在影片中经常会扮演一些伟大人物,但他更愿意谈论电影事业中的日常琐事,尤其是编剧、导演等幕后工作人员对他成功的帮助。

进入晚年后,赫斯顿开始对右翼政治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甚至大过对表演的兴趣。

早年经历

希士顿原名约翰查理士·卡特,于美国伊利诺州艾云斯顿出生,是莉拉(Lilla)及磨坊操作员拉塞尔·华福·卡特的儿子。希士顿来自英国和苏格兰,是费沙氏族(Fraser clan)的成员之一。希士顿来自英国和苏格兰,是费沙氏族(Fraser clan)的成员之一。父母离异。 不久,他母亲下嫁贾斯特·希士顿。 这个新家庭移居到芝加哥北部市郊威尔麦特,并入读新特里尔中学(New Trier High School)。这个新家庭移居到芝加哥北部市郊威尔麦特,并入读新特里尔中学(New Trier High School)。

二次大战服役生涯

1944年,希士顿被美国陆军航空队征召入伍。 希士顿在阿留申群岛第11空军基地的B-25轰炸机担任了两年无线电操作员,後来晋升为上士。1944年他与西北大学同学莉迪雅(Lydia Marie Clarke)结婚。

演艺经历

查尔顿·赫斯顿的俊朗外表让他的演艺事业一帆风顺。1952年,他出演了塞西尔·B·戴米尔执导的商业巨片《戏王之王》(TheGreatest Show on Earth),该片被认为是好莱坞对电视业围攻反击之作,影片汇集了众多好莱坞一线红星,不仅在上映之后取得丰厚的票房回报,还在翌年拿下了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大奖,成为查尔顿·赫斯顿电影人生的辉煌起点。他与本片导演塞西尔·B·戴米尔也结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查尔顿·赫斯顿能够成为一代巨星,导演塞西尔功不可没,这位导演的伟大从一件事情上就可以反映,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就是以塞西尔·B·戴米尔的名字来命名的 。

1953年,参演《喋血丹盟》。

1959年,主演《宾虚》

1961 年,他与意大利女星索菲娅·罗兰合作,在影片《万世英雄》中扮演西班牙伯爵卢利哥·狄亚斯;1963 年,他在尼古拉斯·雷执导的《北京五十五日》中放倒了恶狠狠的拳坛对手;1965年,当导演乔治·史蒂文斯开拍史诗巨片《万世流芳》时,仿佛古罗马斗士转世的赫斯顿成了施洗者圣约翰最理所当然的诠释者,跟随着马克斯·冯·西多饰演的耶稣。赫斯顿曾说:“我的脸就是为摄影机而生的。”

进入老年之后的赫斯顿始终保持着健康体魄,在众多商业巨作中频频客串。1994年,他在《真实的谎言》中扮演了施瓦辛格所在的“美国终极防线”的总头头——一个独眼上司;1998年又出现在迈克尔-贝灾难大片《世界末日》中。

最佳女主角

西蒙妮·希恩奥莱[4](1921年3月25日 - 1985 年9月30日),法国女演员,曾凭《Room at the Top 金屋泪/上流社会》获得第32届奥斯卡女主角奖项,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奖的法国演员。

个人经历

西蒙妮·希恩奥莱,法国著名女演员。父亲是一位语言学家,是在法国出生的波兰犹太后裔。西涅莱有两个弟弟,幼年时代的西涅莱,生活在塞纳河畔的巴黎郊区,长大后的她在英语语言学校就读,并获得了教学证书;由于其出色的英语水平,曾就任法国报社的打字员。

在二次大战期间,西涅莱在圣日耳曼德出版社与一些作家和演员成为了好朋友,从而登上银幕,1942年她就以演出来担负家庭的经济重担,因为1940年,父亲已经逃离法国加入英国戴高乐将军的阵营,西涅莱也改用了母亲婚前的姓氏,以隐藏其犹太人的身份。

初入影坛的西涅莱,在很多影片中出演了妓女角色,并以性感著称,最著名的影片是卡尔内的《Les Visiteurs du soir 夜间来客》,但真正使西涅莱成名的影片是1952年的《Casque d'or 金盔》,影片根据轰动法国的一宗案件改编,曾多次被搬上银幕,西涅莱将这个迷人的女人演的极其诱人,影片为她摘得了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国演员奖。同年,西涅莱与法国著名歌手、演员伊夫蒙当开始了她长达三十多年的第二次婚姻;在此以后,西涅莱相继出演了卡尔内的《Thérèse Raquin 红杏出墙》,影片获威尼斯银狮奖、乔年治克鲁佐的《Diaboliques, Les 恶魔》、布努艾尔的《Mort En Ce Jardin, La 在这所花园中死去》,1959年西涅莱在杰克克莱顿导演的影片《金屋泪》中,以其出色的表演,将她的演艺事业推向了巅峰,成为了戛纳和奥斯卡的双料影后,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奖的法国演员(1997年朱丽叶比诺什才再次荣获最佳女配角奖,2008年马里昂歌迪亚才又获最佳女主角奖)。 西涅莱在成功之后,也去了好莱坞发展,1962年与劳伦斯·奥立弗合作了《Term of Trial长期的审判》,1965年与费雯·丽合演了《Ship of Fools 愚人船》,她也再次获得过奥斯卡提名,但事业上的停滞不前,使西涅莱在1969年还是决定返回法国;由于年龄的关系,西涅莱的体重不断增加,但其继续给予精心蚀刻的表演,还是为她带来了更多的荣誉,1971年的影片《Le Chat猫》使其与让加宾双双荣获柏林男女主角奖,1977年的影片《Madame Rosa罗莎夫人》被认为是西涅莱电影生涯中最出色的表演,胜过当年的得奖作品,影片获得了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西涅莱也成为了年青的凯撒奖的影后。

晚年的西涅莱还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界人物,她投身和平运动,用"真诚"二字来严格要求自己,是法国影坛为数不多的关心政治的艺人,这可能与她早年的身世有一定的关系;西涅莱还出版了自己的传记和小说,1985年9月30日,西涅莱因癌症在法国去世,一万五千多名巴黎居民,自动聚集在她的墓前,为这位女演员致哀,她的气质,她的形象,她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世界电影的史册上。

获奖情况

第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国女演员

《Casque d'or》(金盔)1953

第13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国女演员

《Room at the Top》(金屋泪/上流社会)1960

第1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Room at the Top》(金屋泪/上流社会)1960

第3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Room at the Top》(金屋泪/上流社会)1960

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Le Chat》(猫)1971

第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奖:

《La Viedevant soi》(罗莎夫人)1978[1] Simone Signoret Simone Signoret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