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
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1]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儀式於1974年4月2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音樂中心(LACountyMusicCenter )舉行,主持人由約翰·休斯頓(JohnHuston)、大衛·尼文(DavidNiven)、布特·雷諾茨奧斯卡金像獎(BurtReynolds)和黛安娜·羅斯(DianaRoss )擔任。
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奧斯卡獎盃 |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目錄
頒獎信息
時間: 1974年4月2日 地點: 美國加州洛杉磯音樂中心(L.A. County Music Center) 主持人: 約翰·休斯頓(JohnHuston) 大衛·尼文(DavidNiven) 布特·雷諾茨(Burt Reynolds) 黛安娜·羅斯(DianaRoss ) 最佳影片《騙中騙》製片人之一的朱莉婭·菲利普斯(JuliaPhillips是第一位贏得最佳影片獎的女製片人。 最佳女主角格倫達·傑克遜(GlendaJackson沒有出席頒獎典禮由本片導演兼編劇製片人梅爾文·弗蘭克(MelvinFrank替她領獎。 1963年出生年僅10歲的塔特姆·奧尼爾(TatumO'Neal)成為最年輕的奧斯卡獲獎者。1935年6歲的秀蘭·鄧波(ShirleyTemple)曾獲得奧斯卡青少年獎(JuvenileAward)但獎項屬於榮譽獎。
獲獎名單
獎項 | 獲獎人 / 獲獎影片 | 提名名單 |
---|---|---|
最佳影片 | 《騙中騙》 | 《美國風情畫》、《呼喊與細語/哭泣與耳語》、《驅魔人/大法師》、《金屋春宵/偷情大丈夫》 |
最佳男主角 | 傑克·萊蒙《救虎記》/JackLemmon | 馬龍·白蘭度《巴黎最後的探戈》、傑克·尼科爾森《最後的細節/最後行動》、阿爾·帕西諾《衝突/急先鋒橫掃罪惡城》、羅伯特·雷德福《騙中騙》 |
最佳女主角 | 格倫達·傑克遜《金屋春宵/偷情大丈夫》 | 艾倫·波士汀《驅魔人/大法師》、瑪莎·梅森《吧女生涯原是蘿》、芭芭拉·史翠珊《往日情懷》、喬安妮·伍德沃德《夏願春夢》 |
最佳男配角 | 約翰·豪斯曼《力爭上遊》 | 文森特·加丹尼《戰鼓輕悄》、傑克·吉爾福德《救虎記》、傑森·米勒《驅魔人/大法師》、蘭迪·奎德《最後的細節/最後行動》 |
最佳女配角 | 塔特姆·奧尼爾《紙月亮》 | 琳達·布萊爾《驅魔人/大法師》、坎迪·克拉克《美國風情畫》、馬德琳·卡恩《紙月亮》、西爾維亞·西德尼《夏願春夢》 |
最佳導演 | 喬治·羅伊·希爾《騙中騙》 | 喬治·盧卡斯《美國風情畫》、英格瑪·伯格曼《呼喊與細語/哭泣與耳語》、威廉·弗萊德金《驅魔人/大法師》、貝納多·貝托魯奇《巴黎最後的探戈》 |
最佳原創劇本 | 《驅魔人/大法師》 | 《最後的細節/最後行動》、《力爭上遊》、《紙月亮》、《衝突/急先鋒橫掃罪惡城》 |
最佳改編劇本 | 《騙中騙》 | 《美國風情畫》、《呼喊與細語/哭泣與耳語》、《救虎記》、《金屋春宵/偷情大丈夫》 |
最佳攝影 | 《呼喊與細語/哭泣與耳語》 | 《驅魔人/大法師》、《海鷗喬納森》、《騙中騙》、《往日情懷》 |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 | 《騙中騙》 | 《太陽神父月亮修女》、《驅魔人/大法師》、《湯姆歷險記》、《往日情懷》 |
最佳服裝設計 | 《騙中騙》 | 《呼喊與細語/哭泣與耳語》、《諸神的黃昏/路德維希》、《湯姆歷險記》、《往日情懷》 |
最佳音效 | 《驅魔人/大法師》 | 《海豚之日》、《力爭上遊》、《紙月亮》、《騙中騙》 |
最佳電影剪輯 | 《騙中騙》 | 《美國風情畫》、《刺殺戴高樂/豺狼末日》、《驅魔人/大法師》、《海鷗喬納森》 |
最佳原創歌曲 | 「TheWayWeWere」《往日情懷》 | 「AllThatLoveWentToWaste」《金屋春宵/偷情大丈夫》、「LiveandLetDie」《007:生死關頭/鐵金剛勇破黑魔黨》、「Love」《羅賓漢》、「NiceToBeAround」《吧女生涯原是蘿》 |
最佳原創配樂 | 《往日情懷》 | 《吧女生涯原是蘿》、《海豚之日》、《巴比龍/惡魔島》、《金屋春宵/偷情大丈夫》 |
最佳改編配樂 | 《騙中騙》 | 《萬世巨星》、《湯姆歷險記》 |
最佳動畫短片 | 《弗蘭克影片》 | 《約翰·亨利的傳奇》、《普欽內拉》 |
最佳真人短片 | 《博萊羅》 | 《鐘錶匠》、《生命時間九》 |
最佳紀錄短片 | 《普林斯頓尋找答案》 | 《背景》、《工作中的兒童》、《克里斯托的山谷之幕》、《兼光的四個石頭》 |
最佳紀錄長片 | 《偉大的美國牛仔》 | 《新的開始》、《柏林戰役》、《極限之旅》、《火牆》 |
最佳外語片 | 《日以繼夜/戲中戲》法國 | 《切羅基大街的房子》以色列、《邀》瑞士、《步行者》西德、《土耳其狂歡》荷蘭 |
最佳影片
《騙中騙》[2]是由MCA環球家庭娛樂於1973年12月25日在美國推出的劇情電影。該片由喬治·羅伊·希爾執導,保羅·紐曼、羅伯特·雷德福、羅伯特·肖等主演。該片講述了詐騙集團小弟胡克和好友康多爾夫一起利用騙局為老大魯薩報仇的故事。該片獲得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等7項大獎。 一九三六年,在芝加哥附近的約里艾特,三個騙子設圈套騙去了一個過路人的錢,這筆錢的數目大的驚人。詐騙集團的頭子魯薩(Robert Earl Jones飾)手下有個年輕的嘍羅叫胡克(羅伯特·雷德福飾),魯薩待他像自己的兒子,把他推薦給芝加哥的好友康多爾夫(保羅·紐曼飾)。數天後,魯薩遭遇了黑社會組織暗殺。胡克發誓要為他報仇,併到芝加哥尋求康多爾夫的幫助。康多爾夫跟胡克一起到處設法打聽黑社會組織頭目羅納根(羅伯特·肖飾)的情況,利用其喜歡打牌和賽馬的弱點來整治他。
幕後花絮
該片中飾演大反派羅納根的演員羅伯特·肖因為在拍攝前打手球時摔壞了膝蓋,所以在片中羅納根是個跛子。 斯科特·喬布林的音樂因為後於電影的時代背景出現,所以遭到了吹毛求疵者的詬病,但劇組成員一致認為音樂和該片中芝加哥的風土人情非常貼切。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次 | 獎項 | 類別 | 獲獎方 | 結果 |
---|---|---|---|---|---|
1974年 | |||||
第46屆 | |||||
奧斯卡金像獎 | |||||
最佳影片 | 《騙中騙》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喬治·羅伊·希爾 | 獲獎 | |||
最佳原創劇本 | 大衛·S·瓦德 | 獲獎 | |||
最佳藝術指導 | Henry Bumstead、James W. Payne | 獲獎 | |||
最佳服裝設計 | 伊迪絲·海德 | 獲獎 | |||
最佳電影剪輯 | William Reynolds | 獲獎 | |||
最佳配樂 | 馬文·哈姆利奇 | 獲獎 | |||
最佳男主角 | 羅伯特·雷德福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Robert Surtees | 提名 | |||
最佳音響 | Ronald Pierce、Robert R.Bertrand | 提名 | |||
第31屆 | 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最佳編劇 | 大衛·S·瓦德 | 提名 | |
第18屆 | 意大利大衛獎 | 大衛獎-最佳外國男演員 | 羅伯特·雷德福 | 獲獎 | |
1975年 | 第1屆 | 人民選擇獎 | 最受歡迎電影 | 《騙中騙》 | 獲獎 |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MCA環球家庭娛樂(美國)(Iaserdisc)、Universal Home Entertainment(美國) (DVD)、Prem'er Video Fil'm (俄羅斯)(VHS) 發行公司:環球影業(美國) (2006) (theatrical)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
1973年12月25日 | 美國 | 1974年6月1日 | 日本 |
1974年9月5日 | 中國香港 | 1974年6月21日 | 意大利 |
1974年1月10日 | 阿根廷 | 1974年8月1日 | 荷蘭 |
1973年12月25日 | 美國 | 1975年3月3日 | 波蘭 |
1974年1月21日 | 巴西 | 1977年4月28日 | 美國 |
1974年2月25日 | 瑞典 | 1977年6月4日 | 日本 |
1974年4月11日 | 西德 | 1978年10月19日 | 匈牙利 |
1974年4月13日 | 挪威 | 1978年11月4日 | 韓國 |
1974年4月14日 | 西班牙 | 1982年2月18日 | 澳大利亞 |
1974年4月15日 | 丹麥 | 1983年2月 | 土耳其 |
1974年4月19日 | 法國 | 2001年10月11日 | 美國 |
1974年4月26日 | 芬蘭 | 2001年12月26日 | 法國 |
影片評價
該片是一部具有強烈黑色喜劇風格的電影,以懷舊的處理手法描述了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的詐騙活動。該片用俏皮和妙語連珠的對白以及連環套式的詐騙故事始終吸引觀眾的目光,兩位渾身是戲的演員(保羅·紐曼、羅伯特·雷德福)配合默契,加上「冷麵」的羅伯特·肖的精彩配戲,該片獲得眾多影評人稱讚。 該片中所流露出來的趣味性和酷味以及隱藏在其中的嚴肅是許多電影所缺乏的。導演喬治·羅伊·希爾沒有將簡單的劇情複雜處理故弄玄虛,而是採用單線式的講述方式將複雜的情節簡單化。其高超的視覺處理手法,超卓的講故事能力和風趣富有吸引力的對白推動着整個劇情的發展。該片中沒有浮華熱鬧的打鬥,僅僅依靠兩個男人之間的對話就使整部影片充滿着趣味。巧妙的布局謀篇和情節設置讓整個觀影過程不僅趣味十足,而且始終保持緊張感。 保羅·紐曼和羅伯特·雷德福兩人之間的對手戲,奇妙的化學反應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尤其是保羅紐曼不着痕跡的完美演技在該片發揮得淋漓盡致,為影史上留下了一個值得記住的「老江湖」形象,令諸多觀眾難忘。 該片大量使用美國黑人音樂家斯科特·喬布林的作品來渲染和襯托氣氛。這種混合了民歌,西部音樂以及非洲大陸切分節奏的音樂貫穿全片,和影片樂觀的幽默感覺極為搭調,同時也重新喚起了公眾對於這種黑人音樂的熱情。(新浪娛樂評) [8] 該片中兩位主人公的高智商絕活令眾多觀眾嘴巴開成O型,拍案叫絕。(騰訊娛樂評)
最佳男演員
傑克·萊蒙'[3] (Jack Lemmon,1925年2月8日-2001年6月27日),歷史上第一位集戛納、威尼斯、柏林三大電影節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演員。他的第三部影片《羅伯茨先生》為其贏得了第28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從此登上美國的明星寶座。1959年的《熱情如火》、1960年《桃色公寓》和1962年的《美酒與玫瑰的日子》又使他三獲奧斯卡影帝提名。整個60年代中,他曾七次當選10 大賣座明星之列。1974年終以《拯救老虎》當上奧斯卡影帝。之後以其出色的演技為自己贏得無數榮譽。歷史上第一位集戛納、威尼斯、柏林三大電影節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第一人。而萊蒙與華特馬修的喜劇搭檔,變成為影壇佳話。2001年6月27日因癌症病逝。畢業院校; 美國哈佛大學; 代表作品: 《救虎記》《奉獻》《羅伯茨先生》《大失蹤》 《中國綜合症》《熱情似火》; 主要成就: 兩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兩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兩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
人物生平
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傑克·萊蒙由於早產自幼體弱多病,在其10歲以前曾動過5次手術。從小喜愛藝術,兒時就學習鋼琴,4歲時就曾參加業餘劇團的演出。從安多弗學院畢業後,他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二戰時應徵入伍服海軍兵役。1946退役後開始其表演生涯,參加了馬薩諸塞州北岸劇團。1947年赴紐約,在一間酒吧任鋼琴師,在廣播電台當廣播員,並在外百老匯參加一些舞台劇的演出。1953年,他第一次在百老匯主演戲劇《破靴黨》。
兒童時期
這位笑星本名約翰·尤勒·萊蒙三世,1925年2月8日生于波士頓。他的父親萊蒙二世年輕時曾是一位出色的歌劇演員,後來當上了麥克唐納公司的副經理。母親也是一位有名的歌手,她對橋牌特別愛好,就在她即將臨產時還捨不得離開橋牌俱樂部,以致讓兒子呱呱墮地在電梯上。大概正是由於老娘在生他時就處於運動中的緣故,小萊蒙自幼就好動而不安寧。他剛會走路時便想要跑,而當他坐着時,手、腳和頭又總是不停地扭動。他生下來臉色就發黃,故在小學讀書時,同學們都叫他小「檸檬」(檸檬一同的英文Lemon和萊蒙Lemmon僅差一個m,但發音相同)。他不服氣,為此和同學打了幾百次架。
初涉影壇
小萊蒙的父母每次看戲看電影總帶他一起去,由於耳濡目染,他一回家 便模仿起演員的動作與聲音來。4歲時就登台演出。長大後,雖考入哈佛大學,卻對學業毫無興趣,全部精力都投在戲劇俱樂部的演出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萊蒙應徵在海軍服役。復員後,雖當上了藥劑師,其興趣仍然在戲劇表演上,寧可拿微薄的酬勞,也要上台演出。他曾一天連演7個短劇,5年內一共參加了400多個戲的演出。1953年,萊蒙在百老匯上演喜劇《周到的服務》,受到好萊塢著名導演喬治·顧柯賞識。後者邀請他參加《你會遇到這樣的事》一片的拍攝。
一舉成名
兩年後,萊蒙在影片《羅伯茨先生》(Mr Roberts)中扮演巴爾維海軍少尉,儘管是為飾主角的大明星亨利·方達等配戲,卻把這個輕佻放蕩的人物演得十分成功,結果,萊蒙首次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同時還被評為「明日明星」第一名。他一躍成為好萊塢著名的性格演員。
作品介紹
演員作品
相約星期二 (1999) | 妙人妙事 (1998) | 十二怒漢 (1997) | 海之外(1997) |
---|---|---|---|
三個總統一團糟(1996) | 草豎琴 (1996) | 脾氣更壞的老者 (1995) | 人生交叉點 (1993) |
鬥氣老頑童 (1993) | 蹺家的老爹 (1992) | 拜金一族 (1992) | 吾愛吾父 (1989) |
生之樂章 (1986) | 失蹤(1982) | 患難之交 (1981) | 父子情深 (1980) |
中國綜合症 (1979) | 77航空港(1977) | 能屈能伸大丈夫 (1975) | 救虎記 Save the Tiger (1973) |
兩代情 Avanti! (1972) | The Out-of-Towners (1970) | 80年代人生 April Fools,The (1969) | 單身公寓 Odd Couple,The (1968) |
大橋奇遇 Luv (1967) | 飛來福(1966) | 殺妻記 (1965) | 瘋狂大賽車 (1965) |
東牆飄香夢 (1964) | 花街神女 (1963) | 醉鄉情斷 (1962) | 公寓春光(1960) |
熱情如火 (1959) | 奪情記 (1958) | 巴士良緣 (1956) | 三人同台 (1955) |
艾蓮妹妹 (1955) | 羅伯茨先生 (1955) | 模特兒趣事(1954) | Phffft! (1954) |
導演作品
吾父吾子 Kotch (1971)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1983 第55屆 最佳男主角獎 失蹤 (提名)
▪ 1981 第53屆 最佳男主角獎 奉獻 (提名)
▪ 1980 第52屆 最佳男主角獎 中國綜合症 (提名)
▪ 1974 第46屆 最佳男主角獎 救虎記 (獲獎)
▪ 1963 第35屆 最佳男主角獎 醉鄉情斷 (提名)
▪ 1961 第33屆 最佳男主角獎 桃色公寓 (提名)
▪ 1960 第32屆 最佳男主角獎 熱情似火 (提名)
▪ 1956 第28屆 最佳男配角獎 羅伯茨先生 (獲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
▪ 1982 第35屆 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 失蹤 (獲獎)
▪ 1979 第32屆 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 中國綜合症 (獲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1993 第50屆 沃爾皮杯特別獎 人生交叉點 (獲獎)
▪ 1992 第49屆 沃爾皮杯-最佳男演員獎 拜金一族 (獲獎)
▪ 1992 第49屆 金西阿克獎-最佳男演員獎 拜金一族 (獲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
▪ 1996 第46屆 終身成就金熊獎 (獲獎)
▪ 1981 第31屆 銀熊獎-最佳男演員獎 奉獻 (獲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2000 第57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相約星期二 (提名)
▪ 2000 第57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天下父母心 (獲獎)
▪ 1998 第55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十二怒漢 (提名)
▪ 1994 第51屆 特別獎-最佳群戲獎 人生交叉點 (獲獎)
▪ 1994 第51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偉大的表演 (提名)
▪ 1991 第48屆 塞西爾·B·戴米爾獎 (獲獎)
▪ 1990 第47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吾愛吾父 (提名)
▪ 1989 第46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The Murder of Mary Phagan (提名)
▪ 1988 第45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長夜漫漫路迢迢 (提名)
▪ 1987 第44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頑皮老爸 (提名)
▪ 1983 第40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失蹤 (提名)
▪ 1981 第38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奉獻 (提名)
▪ 1980 第37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中國綜合症 (提名)
▪ 1975 第32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滿城風雨 (提名)
▪ 1974 第31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救虎記 (提名)
▪ 1973 第30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兩代情 (獲獎)
▪ 1971 第28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老公出差 (提名)
▪ 1969 第26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古怪的一對 (提名)
▪ 1966 第23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瘋狂大賽車 (提名)
▪ 1964 第21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花街神女 (提名)
<
▪ 1964 第21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Under the Yum Yum Tree (提名)
▪ 1963 第20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醉鄉情斷 (提名)
▪ 1961 第18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桃色公寓 (獲獎)
▪ 1960 第17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熱情似火 (獲獎)
艾美獎
▪ 2000 第52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相約星期二 (獲獎)
▪ 1999 第51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天下父母心 (提名)
▪ 1998 第50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十二怒漢 (提名)
▪ 1988 第40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The Murder of Mary Phagan (提名)
▪ 1976 第28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類-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提名)
▪ 1976 第28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類-最佳男主角獎 The Entertainer (提名)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2000 第57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相約星期二 (提名)
▪ 2000 第57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天下父母心 (獲獎)
▪ 1998 第55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十二怒漢 (提名)
▪ 1994 第51屆 特別獎-最佳群戲獎 人生交叉點 (獲獎)
▪ 1994 第51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偉大的表演 (提名)
▪ 1991 第48屆 塞西爾·B·戴米爾獎 (獲獎)
▪ 1990 第47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吾愛吾父 (提名)
▪ 1989 第46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The Murder of Mary Phagan (提名)
▪ 1988 第45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獎 長夜漫漫路迢迢 (提名)
▪ 1987 第44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頑皮老爸 (提名)
▪ 1983 第40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失蹤 (提名)
▪ 1981 第38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奉獻 (提名)
▪ 1980 第37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中國綜合症 (提名)
▪ 1975 第32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滿城風雨 (提名)
▪ 1974 第31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救虎記 (提名)
▪ 1973 第30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兩代情 (獲獎)
▪ 1971 第28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老公出差 (提名)
▪ 1969 第26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古怪的一對 (提名)
▪ 1966 第23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瘋狂大賽車 (提名)
▪ 1964 第21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花街神女 (提名)
▪ 1964 第21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Under the Yum Yum Tree (提名)
▪ 1963 第20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醉鄉情斷 (提名)
▪ 1961 第18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桃色公寓 (獲獎)
▪ 1960 第17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獎 熱情似火 (獲獎)
意大利大衛獎
▪ 1983 第27屆 最佳外國男演員獎 失蹤 (提名)
▪ 1980 第24屆 最佳外國男演員獎 中國綜合症 (獲獎)
▪ 1975 第19屆 最佳外國男演員獎 滿城風雨 (獲獎)
合作夥伴
比利·懷爾德是美國著名的風俗喜劇導演。萊蒙和他相遇純屬偶然,卻是一見知故。據懷爾德述:「一天,我手裡拿着待拍的《熱情似火》劇本,走進一家小餐館,看見傑克·萊蒙在吃飯。我走到他跟前,作了自我介紹,儘管以前從未和他打過招呼。我說『我想拍一部片子,是講兩個音樂家遭到歹徒襲擊,逃入女子爵士樂俱樂部。單憑你這副模樣就能演好。願意嗎」哪料萊蒙連劇本也不看,當場答允。以後,每逢我的片子,他總是不要劇本就演了。」在《熱情似火》(1958年)里,萊蒙飾的音樂家男扮女裝混進女於樂隊裡,一邊演奏,一邊扭動身子跳爵士舞,這場戲真是妙趣橫生。之後,萊蒙又和懷爾德合作,相繼拍攝了《桃色公寓》(獲 1960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只有你晚上好》《情人呵,回來吧》、《滿城風雨》等喜劇片。在這些影片裡,萊蒙所塑造的多是憂傷、哀愁、性格軟弱的 「小人物」,而他的動作言語十分生動詼諧,尤以那含着眼淚微笑的表情,頗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沃爾特·馬索 除了懷爾德外,萊蒙還有一個合作者叫沃爾特·馬索,他也是位喜劇演員。他們三人從1966年的《幸福的女廚師》起形成搭檔關係。懷爾德掌鏡執導,萊蒙和馬索則總是扮演性格、脾氣、經歷等完全不同的角色,彼此間時而齟齬,時而和好。例如《奇怪的夫妻》(1970年)里,萊蒙反串一個家庭主婦,整天忙忙碌碌,而馬索演的丈夫卻是個只會伸手要吃的飯桶。全片的一系列笑料產生於他們之間的喜劇衝突。由於長期的合作,他們三人的關係十分親密。每當一部新片開拍,他們就住在一起,半夜裡准有了好的構思,便馬上喚醒其他兩人,一起跑到打字機旁,一邊討論一邊紀錄下來,有時討論到天亮。所以,美國同行們都稱他們是「妙搭檔」。
戲路寬廣
傑克·萊蒙的戲路極廣,不僅擅演喜劇,而且擅演正劇。1974年,他因在《救虎記》(Save the Tiger)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受盡折磨而惴惴不安的商人角色,再次問鼎奧斯卡獎--這次是最佳男主角。從70年代後期起,萊蒙拍的正劇片都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和強烈的社會意義。例如在《中國綜合症》(1979年)里,他扮演核電站的工程師戈德爾,為了向公眾揭露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溢出事故的真相,堅決地同企業主進行鬥爭。再如《失蹤》(1982年)里,他扮演一個失蹤的美國青年的父親,千里迢迢趕到智利進行調查,後來掌握了一些線索,便向法院控告參與智利政府的美國政府。在這兩部影片裡,再也看不到萊蒙過去所演的那些小人物的影子,他開始塑造剛毅、堅強的「大人物」了。 1985年,這位笑星又到喜劇王國--意大利去,同另一位笑星馬切洛·馬斯特洛亞尼合演了《吃通心粉的人》。該片表現一個落魄的藝術家同一個美國人之間的友誼的故事。萊蒙扮演的無疑就是那個美國人。他的表演連馬斯特洛亞尼都大加稱讚:「萊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演員,他能隨時自如地進入角色,離開角色,而不象有的美國演員只會『瘋子』似的去演。」 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大明星拍攝每一部影片時,都力圖使自己生活在角色之中。從生活習慣到舉止談吐,他都要變成另外一個人,以至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形成了這樣一種有趣的經驗:每次總差不多有六個月的時間,他們同一位完全陌生的丈夫和父親生活在一起。拍攝《救虎記》時,萊蒙整天狂笑不止,以至早晨駕車去攝影場時精神都有些異常。在《葡萄酒和玫瑰花的日子》一片裡,萊蒙飾一個飲酒過度的角色,為了體驗酒醉後的心理狀態,便經常出入酒吧,與酒徒們一起開懷暢飲;有時故意喝得酪酊大醉。是角色占有演員,而不是演員駕駛角色,這就是萊蒙創作的信條。
悼念文章
看到傑克·萊蒙(Jack Lemmon)去世的消息,一陣愕然,他的銀幕最佳拍檔沃爾特·馬修去年才剛走,怎麼傑克也急不及待趕上去?難道沃爾特在天堂向他招手做伴? 傑克·萊蒙的演藝生涯橫跨了半個世紀,在出道之初的1955年,便憑《羅伯茨先生》一片中的輕浮海軍少尉角色榮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並自此奠定了他日後往喜劇演員路線發展的基礎。不久,傑克·萊蒙認識了傑出的喜劇導演比利·懷德,兩個人的合作擦出了一連串耀眼的火花,於是產生影史上最出色的一批喜劇《熱情如火》(1959)、《公寓》(1960)、《花街神女》(1963)等等。而在當時,傑克·萊蒙與傻大姐莎莉·麥克林的搭檔,也被譽為最具號召力的喜劇情侶。 1966年,傑克·萊蒙的喜劇生涯踏上了一個新階段。在比利·懷德導演的《扭計師爺》片中,冷麵笑匠沃爾特·馬修首次跟傑克·萊蒙在銀幕上搭檔。當年的沃爾特還未成名,在影壇的份量遠遠不及傑克,然而,他在片中飾演的一肚子壞水的律師卻大搶鏡頭,風頭超過了扮演受傷攝影師的男主角傑克,結果勇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傑克非但沒有嫉妒,還逢人便誇獎他演得好。 傑克這種樂於提拔新人的雍容大度,使得沃爾特死心塌地跟他結為莫逆。兩人自此以最佳拍檔的架式縱橫好萊塢達30餘年,成為影壇傳奇之一。他倆合演的喜劇佳作有《單身公寓》(1968)、《頭版》(1974)、《鬥氣老頑童》(1993)、《海之外》(1997)等。 傑克·萊蒙跟其他笑匠在喜劇形象上的最大區別,是他很少採用誇張的演出令人捧腹大笑,而多半卻是用生活化的寫實表演達成笑中帶淚的效果。傑克·萊蒙所演的喜劇角色大多是逼迫無奈或走投無路的小人物,跟沃爾特的深沉叼贊和老於世故形成鮮明對比。因此當傑克不演喜劇時,他也是一個優秀的戲劇演員。像勇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拯救老虎》(1973),就是在片中扮演一名事業失敗,最後縱火自焚的悲劇性角色。 在戛納電影節兩度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的《中國綜合症》(1979)和《失蹤》(1982),則是分別飾演在核電廠外泄事件中良心未泯的工程師,以及跟媳婦一起前往動盪中的南美洲國家尋找失蹤兒子的父親。這些影片都絲毫不搞笑,卻具有很高的喜劇張力,而傑克的傑出表演,則是這些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好萊塢,能夠像傑克這樣左手抓喜劇、右手抓悲劇,而同樣表現出色的優秀演員實在不多。如今,影壇流行的喜劇表演方式是吉姆·凱瑞式的無厘頭,艾迪·墨非式的特技雜耍,或是亞當·桑德勒式德故作低能等等派別,像傑克這種有生活呼吸德喜劇表演已經難得看到。也許,在近年的湯姆·漢克斯身上還能看到一些影子吧?
最佳女演員
格倫達·傑克遜[4](Glenda Jackson),1936年5月9日生於英國伯肯黑德,影視戲劇演員。曾在英國皇家戲劇學院攻讀。16歲離校加入業餘劇團,除演戲外,干過服務員等多種職業。 中文名 格倫達·傑克遜 外文名 Glenda Jackson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英國伯肯黑德 出生日期 1936年5月9 職 業 影視戲劇演員 主要成就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第2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代表作品 《戀愛中的女人》、《金屋春宵》
演藝經歷
1964年她在倫敦、紐約演出的舞台劇《迫害和謀殺讓·保羅·馬拉》獲得成功。 該劇於1967年搬上銀幕,是她第一部演出的影片。1970年,她主演影片《情婦》,優秀的演技使她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紐約影評人、全美電影評論家聯合會和全美電影評議會都授予她最佳女演員獎。1971年,她因主演《星期天,血腥的星期天》獲美國電影學院最佳女演員獎。1981年,她又以影片《史蒂維》獲紐約影評人最佳女主角獎。 [1] 因主演《戀愛中的女人》及《金屋春宵》,兩度榮獲奧斯卡金像獎。 [2] 後來從政。對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真可笑,我埋頭苦幹了那麼多年,可在此以前幾乎沒有人知道我。好萊塢是個製片人說了算的密封型王國,我不想置身其中毀了自己。」 [1]
從政經歷
1992年,格倫達·傑克遜首次當選英國議會下院議員 [3] ,從保守黨手中奪取了倫敦北部的漢普斯蒂德和海格特選區 [4] 。 1999年,格蘭達辭去交通大臣職務,在黨內角逐倫敦市長候選人。可惜以失敗告終 [3] 。 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後,格蘭達強烈譴責戰爭,認為這場戰爭是「非法的、不道德的」,還呼籲布萊爾辭職。從此,格蘭達在黨內慢慢被邊緣化了 [4] 。 2005年,格蘭達再次當選議員,但她的支持率比2001年下降了8.6% [3] 。 2010年英國議會下議院選舉中,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獲獎者格倫達·傑克遜以42票微弱優勢擊敗對手,為工黨贏得一個議席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1976 第48屆 最佳女主角 《海達》 (提名)
▪ 1974 第46屆 最佳女主角 《接觸社會》 (獲獎)
▪ 1972 第44屆 最佳女主角 《血腥星期天》 (提名)
▪ 1971 第43屆 最佳女主角 《戀愛中的女人》 (獲獎)
黃金時段艾美獎
▪ 1982 第34屆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帕特里夏·尼爾的故事》 (提名)
▪ 1972 第24屆 最佳單集女演員 《伊麗莎白一代女王-The Shadow In The Sun》 (獲獎)
▪ 1972 第24屆 最佳單集女演員 《伊麗莎白一代女王-The Lion's Cub》 (提名)
▪ 1972 第24屆 劇情類劇集最佳女主角 《伊麗莎白一代女王》 (獲獎)
托尼獎
▪ 2018 第72屆 話劇類最佳女主角 《Three Tall Women》 (獲獎)
▪ 1988 第42屆 話劇類最佳女主角 《麥克白》 (提名)
▪ 1985 第39屆 話劇類最佳女主角 《奇異的插曲》 (提名)
▪ 1981 第35屆 話劇類最佳女主角 《Rose》 (提名)
▪ 1966 第20屆 話劇類最佳女配角 《馬拉/薩德》 (提名)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1974 第27屆 電影類-最佳女演員 《接觸社會》 (提名)
▪ 1972 第25屆 電視類-最佳女演員 《伊麗莎白一代女王》 (提名)
▪ 1972 第25屆 電影類-最佳女演員 《血腥星期天》 (獲獎)
▪ 1971 第24屆 電視類-最佳女演員 《BBC月度佳劇》 (提名)
▪ 1970 第23屆 電影類-最佳女演員 《戀愛中的女人》 (提名)
意大利大衛獎
▪ 1976 第20屆 最佳外國女演員 《海達》 (獲獎)
▪ 1972 第16屆 特別成就獎 《蘇格蘭瑪麗女王》 (獲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1985 第42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Sakharov》 (提名)
▪ 1982 第39屆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帕特里夏·尼爾的故事》 (提名)
▪ 1979 第36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史蒂維》 (提名)
▪ 1977 第34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不可思議的薩拉》 (提名)
▪ 1976 第34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海達》 (提名)
▪ 1974 第31屆 電影類-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 《接觸社會》 (獲獎)
▪ 1972 第29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蘇格蘭瑪麗女王》 (提名)
▪ 1971 第28屆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戀愛中的女人》 (提名)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 1981 第53屆 最佳女演員 《戀愛中的女人》 (獲獎)
▪ 1971 第43屆 最佳女演員 《史蒂維》 (獲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 1981 第47屆 最佳女主角 《史蒂維》 (獲獎)
▪ 1974 第40屆 最佳女主角 《A Touch of Class》 (提名)
▪ 1970 第36屆 最佳女主角 《戀愛中的女人》 (獲獎)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 1978 第2屆 最佳女演員獎[6] 《女詩人斯蒂威》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