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筋竹镇位于岑溪的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国道324线贯穿镇中心腹地,东接广东罗定一级公路,境内是二级公路,西接岑溪岑容一级公路,是大西南出粤、港、澳等地的大通道之一。[1]

中文名称:筋竹镇

外文名称:Jinzhu Town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岑溪市

电话区号:0774

邮政区码:543209

地理位置:岑溪市

面 积:187平方千米

人 口:41668人(2017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桂D

目录

简要介绍

岑溪市筋竹镇自公元524年设永业郡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故筋竹又称永业,是抗日民族英雄陈济桓将军的故乡。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筋竹镇位于岑溪的东部,国道324线贯穿镇中心腹地,东接广东罗定一级公路,境内是二级公路,西接岑溪岑容一级公路,是大西南出粤、港、澳等地的大通道之一。是两广贸易交流的中心。全镇总面积187平方千米,总人口41668人(2017年)。筋竹镇下辖村有筋竹村、大王村、昙市村、黄陵村、石龙村、石芹村、志明村、横垌村、横山村、黄茅村、马芹村、望闾村、云龙村、罗敏村、义水村、新联村、双担村、中围村。

筋竹街,主体街长约一千余米,有几条小街在这条主体街叉出,诸如人称的老细街,文化路,旧街,农民街等小街道,这些小街长约三四百米不等。卖萝巷、大新街、庆南街街是筋竹现存的最古老的街道,街道狭窄,街两边的建筑很有江南古城的风格。老细街是九十年代初政府开发的新街,老细街连接主体街与324国道,旧街大概建于解放初期,相信早在解放后不久这段时间里,庙楼坪曾是筋竹最繁荣的地方,现在已经冷清的大新街和庆南街,还有已经因扩展324国道而改成公路的沙街(已消失)也曾在解放前到解放后的80年代r热闹过。而现在除了筋竹街的人还知道沙街原来的位置外。

历史

《隋书·(卷三十一志 第二十六 地理下)》

永熙郡【永熙今罗定市西南】,梁置泷州【泷州今罗定市南】。

统县六,户一万四千三百一十九。泷水旧置开阳县【开阳今罗定市东南】,置开阳、平原、罗阳等郡。平陈,郡并废,以名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平原曰泷水,罗阳县为正义。大业(大业605年正月—618年三月)初置永熙郡,开阳、正义俱废入焉。

怀德,旧曰梁德,置梁德郡。平陈,废郡。十八年改名怀德。 良德,陈置,曰务德,后改名焉。 安遂,梁置建州、广熙郡,寻废。州大业初废。

永业,梁置永业郡【永业今筋竹镇旧县】,寻改为县,后省。开皇十六年(596年)又置。 永熙,大业初并安南县入。

《旧唐书·(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剑南道东西道九 岭南道五管十)》

唐义州【义州今岑溪】,隋永熙郡之永业县。武德五年(623年),置南义州及四县。贞观元年(627年),州废,以所领县入南建州。二年(628年),复置义州,还以故县来属。五年(632年),废义州,县属南建州。六年(633年),复置义州。又改县来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连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义州。旧领县四,户三千二百二十五,无口。天宝领县三,户一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至京师五千七百五十里,至东都四六百九十里,东至梧州隔鄣岭一百七十里,北至藤州二百里,西至容州九十里,东南至窦州一百七十二里,东北至泷州二百七里。

岭溪,州所治。汉猛城县,属苍梧郡。武德四年(622年),置龙城县【龙城约今岑溪归义】,置南义州。贞观初(627年)废,二年(628年)复置义州,领龙城、安义【安义今岑溪筋竹】、连城【连城约在今岑溪大隆】、义城四县。至德中(757年),改安义为永,龙城为岭溪,永业旧安义县,至德年(758年)改连城,武德五年(623年)分泷州之正义县置。

古建筑

陈三吉祠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中国南方古建筑,朴素而雄伟,据说是在清朝道光乙未年(公元1835年),由陈姓泽世公及其子孙筹建。陈三吉祠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前后分为三座,两边有南北厢房,前面地堂面积占地450平方米,前座、二座都是敞开式平房,后座是三层楼房,全部用青砖砌墙,砖瓦木结构,屋脊上建筑有浮雕,两边都有“镬耳”脊,采用当年两广有名的佛山陶瓷封瓦檐口,瓦檐下是木雕花草虫鸟的吊檐。

前座大门口正顶上方有石刻的门额,刻着“陈三吉祠”这几个大字。门前有两条花岗石柱,柱上雕刻着一副正楷字体的对联:“传三代乃启三房积厚流光三多永锡;相吉人亦凭吉地钟灵毓秀吉庆满堂。”大门框及门砖均用芝麻石花岗岩精工雕刻而成,两门砖有石雕狮子,工艺相当精湛。整座建筑运用了我国古代建筑传统艺术手法,房屋前高后低和中轴对称,两边组成变化丰富的建筑群落,起伏有致,主次分明 。

陈三吉祠祠堂建成之后,一直是陈氏后裔祭祀祖先以及附近的村民学文习武之地,曾为培养本地青少年作出过贡献。三吉祠曾开办过武馆,附近的村民都在此地练过武功。祠堂有两把大关刀,现在世的80多岁的老人都曾见过,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大关刀被拿去炼作了钢铁。清朝末年,三吉祠的后裔陈其超(又名耀三)曾任八区团务局局长,其本人及上三代皆是武举人。

抗日战争期间,陈济桓将军临危受命为保卫桂林而壮烈牺牲,蒋介石及李宗仁亲笔题词追封其为爱国将领,1984年党和政府追认其为抗日烈士。他青少年时期曾在陈三吉祠里练过武功,族人陈岳秀(原龙茗县、永淳县两任县长)、陈其槐(陆川县晌捐局局长)也都曾在三吉祠里读过开明小学。19世纪30年代,由陈自绍、陈楚儒等人倡导,在三吉祠开办了筋竹第一所小学,命名为开明小学。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抗日学生军在三吉祠里驻扎,教附近的农民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爱国主义精神。抗日自卫队曾在三吉祠里驻扎,抗日特编队在三吉祠里驻扎时,还组织民兵进行训练,望闾的李龙兴任教练。

解放初期,三吉祠曾作为筋竹乡的集会场所,在此进行庆祝解放、斗争地主、分田地等活动。后来考虑到筋竹的公购粮要靠人力担到岑溪县府所在地入库,就将三吉祠后楼用作存放筋竹乡公购粮的粮仓,一直使用到“文化大革命”后期。该祠堂自解放初至现在由筋竹粮所使用保管。

筋竹陈三吉祠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中座、前座的屋脊、耳房部分于“文革”后期被拆掉,前面的围墙也在2005年被拆掉。现存部分的木桁条、木桷板、抬梁、枕木等有些已被虫蛀腐烂,墙面浆灰开始剥落,墙体、门窗等也有被人为的改造、破坏。部分壁画、灰塑、镬耳墙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或被自然腐蚀。

陈三吉祠是我国晚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视频

筋竹镇云龙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