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張十一功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答張十一功曹》 |
作品名稱: 《答張十一功曹》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韓愈 |
《答張十一功曹》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的詩。[1]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或「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於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他的幾篇奏疏都是敢於揭發事實,敢說「群臣之所未言」的話。而且還表現於他不顧儒家的傳統觀念,敢講違背舊說的話,甚至說了同自己別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話。有時也敢於突破社會上的流俗之見。[2]
韓愈文章的再一個特點是不僅真率大膽,而且慷慨激昂,憂憤甚廣。從韓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論及人材,便往往憤激不平,別具風概,而且還寫得自然隨便、如話家常。
詩詞正文
“ | <山淨江空水見沙,
哀猿啼處兩三家。 篔簹競長纖纖筍, 躑躅閒開艷艷花。 未報恩波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 斗覺霜毛一半加。 > |
” |
— <《答張十一功曹》>,<詩詞名句網> |
作品賞析
韓愈一生中兩次遭貶,《答張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貶到廣東陽山後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張十一名署,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與韓愈同為監察御史,一起被貶。張到郴州臨武令任上曾有詩贈韓愈,詩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戀闕思鄉日抵年。白簡趨朝曾並命,蒼梧左宦一聯翩。鮫人遠泛漁舟火,鵩鳥閒飛露里天。渙汗幾時流率土,扁舟西下共歸田。」韓愈寫此詩作答。
詩的前半段寫景抒情。「山淨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勾勒了陽山地區的全景。春山明淨,春江空闊,還傳達出一種人煙稀少的空寂。寥寥數筆,生動的摹寫了荒僻冷落的景象。這一聯如同一幅清晰鮮明的水墨畫。緊接着第二聯是兩組近景特寫,「篔簹競長纖纖筍,躑躅閒開艷艷花。」篔簹是一種粗大的竹子。躑躅即羊躑躅,開紅黃色的花,生在山谷間,二月花發時,耀眼如火,月余不歇。這一聯,可以說是作者為這幅水墨畫又點綴了一些鮮艷、明快的色彩,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氣。上句的「競」字同下句的「閒」字,不但對仗工穩,而且傳神生動。「競」字把嫩筍爭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寫活了;「閒」字則把羊躑躅隨處開放、清閒自得的意態揭示了出來。這四句詩,寫了遠景,又寫了近景,層次分明。有淡墨塗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艷麗的綠竹和紅花,濃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謂詩情畫意,交相輝映。
這首詩中的景物,是與作者此時的處境與心情緊密相連的。它體現了這樣兩個特點,一是靜,二是閒。靜從空曠少人煙而生,作者從繁華嘈雜、人事擾擾的京城一下子到了這荒遠冷僻的山區,哀猿啼聲處處有,人間茅舍兩三家,這種靜與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獨和淒涼。這種閒,由他的處境遭遇而來,這裡的一切都顯得悠閒超脫,沒有羈絆,然而不免使人觸景生情。身雖居閒地,心卻一刻也沒能擺脫朝廷的束縛,常常被「未報恩波」所攪擾,不能得閒,故而格外感慨。作者雖然寫的是景,而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隱情,正如王夫之《唐詩評選》所說:「寄悲正在比興處。」
詩的下半段敘事抒情,「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貫「報」與「知」,意謂皇帝的深恩我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餘生而已。這兩句是全詩的關鍵,孕含着作者內心深處許多矛盾着的隱微之情:有無辜被貶的憤怨與悲愁,又有對自己從此消沉下去的擔心;有自己被貶南荒回歸無望的嘆息,又有對未來建功立業的憧憬。他雖然沒有直接說憂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卻比說出來更為深切。在這樣的處境裡,還想到「未報恩波」,這體現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這一聯的鋪墊,下一聯就容易理解。「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頓時的意思。「斗覺」二字用得奇崛,把詩人的感情推向高潮。這一聯寫得曲折迂迴,詩人沒有正面寫自己如何憂愁,卻說讀了張署來詩後鬢髮頓時白了一半,似乎來詩是愁的原因,這就把全詩唯一正面表現愁怨的地方掩蓋住了。並且寫愁不說愁,只說霜毛陡加,至於何以至此,盡在不言之中。詩意婉轉,韻味濃厚。
作者似乎儘量要把他那種激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不自覺地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來,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壓抑着的感情的潛流,讀來為之感動,令人回味,形成了這首詩含蓄深沉的特點。
作者簡介
韓愈[3](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4]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5]。
韓愈是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韓愈3歲喪父,後隨兄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輾轉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並關心政治,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次年三月,葬於河陽。韓愈陵園(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6]。
視頻
參考資料
- ↑ 《答張十一功曹》 詩詞文句網
- ↑ 【家風家訓】韓愈力倡「腹有詩書」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發布時間;2018-07-15 11:00
- ↑ 《韓愈機簡介》 古詩文網
- ↑ 韓愈為什麼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14 22:06
- ↑ 品讀 韓愈·《師說》 騰訊視頻;2015年09月10日
- ↑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韓愈陵園」景區 本地二三事;2017-11-21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