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简新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简新华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
出生 1947年8月
  湖北省武汉市
逝世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简新华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

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 ,武汉大学人口 、资源 、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曾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3]、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

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 资本论 》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政治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产业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人口学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产业经济学会会长,暨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河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等8所高校兼职教授、咨询专家、学术委员。

人物简介

简新华 湖北武汉人,1947年8月出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 -武汉大学人口 、资源 、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曾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 2009年获武汉大学师德标兵称号(第二届)。2011年被授予"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数次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个人履历

学士,经济学,武汉大学 (1978.2-1982.1)

经济研究所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997-至今

研究方向

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业经济。

经济研究所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997-至今

个人成就

科研项目

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 、自科基金 、教育部的重大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10多个,主要有: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工业化的资源环境人口制约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首席专家,2010~2012年。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首席专家,2005~2008年(首届)。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主持人, 2008~2010年。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城市化问题研究",主持人,2001~2003年。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城流动人口管理与社会稳定",主持人,1998~2001年。

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工业化的特殊性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主持人,2008~2010年。

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趋势和对策",主持人,2001-2005年。

出版著作和教材

独著、合著、编写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0多部,主要有:

1.《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经济发展丛书》(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2.《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第一作者,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3.《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一作者,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简新华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新华

4.《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第一作者,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5.《新编产业经济学》,第一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6.《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08年。

7.《中国经济发展探索》,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8.《中国经济改革探索》,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9.《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专题》(第四辑),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丛书》,第一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2005年。

发表学术论文

先后在包括《经济研究 》 、《 管理世界 》 、《 求是 》、《 中国工业经济 》 、《 世界经济》 、《中国人口科学 》、《China Economist》、《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在内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60多篇被包括《 新华文摘 》在内的刊物转载,主要有:

1.《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第一作者,《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2.《委托代理风险与国有企业改革》,独著,《经济研究》1998年第9期。

3.《积累到底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独著,《经济研究》1981年第10期。

4.《增加有效供给,保证经济增长》,第一作者,《求是》2000年第22期。

5.《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优越性》,第一作者,《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6.《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新特征、影响与应对》,第一作者,《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6期。

7.《论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一作者,《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8期。

8.《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悖论'和有效行权的制度设计》,第一作者,《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3期。

9.《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第一作者,《世界经济》1998年第4期。

10.《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贡献和落实》,第一作者,《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期。

11.《试解劳动力商品与按劳分配的理论难题》,独著,《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0期。

12.《论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适度同步发展》,独著,《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7期。

13.《论农村人口流迁的双重作用及其对策》,《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4期

14.《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困难和途径》,《新华文摘》2010年第22期。

15.《论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第一作者,《新华文摘》2009年第14期。

16.《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第一作者,《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

17.《论中国的重新重工业化》,第一作者,《新华文摘》2006年第1期。

18.《Urgency Required in Changing the Growth Mod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第一作者,《China Economist》,May.2008

19."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 Requires New strategies",第一作者,《China Economist》,No3 July 2006

20."The Dual Function of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Rural Population Migration",coauthor,第一作者,《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vol.8, no.1, 1996

获奖与荣誉

简新华
简新华,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经济发展丛书》2010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出版最高奖),2010年获第24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奖一等奖。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丛书》2007年获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第四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中国人口研究最高奖)。

专著《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获中共中央宣传部1994年度"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

专著《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1995年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4]

论文《委托代理风险与国有企业改革》2001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最高奖)。

《中国现阶段工业化研究》(系列论)文2009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论文《增加有效供给,保证经济增长》2003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论文《论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2008年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三等奖(中国国际贸易研究最高奖)。

《中国和湖北省武汉市城镇化研究》(系列论文),2013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湖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2013年获教育部颁发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经济观点

简新华教授在作报告

他一直把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始终坚持不懈地跟踪探索,是我国这方面研究的有影响的中年经济学家。

简新华教授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着重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主要包括工业化、城镇化、“三农”、就业、可持速发展等问题。由于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比发达国家落后,主要表现在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真正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就业、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问题,因此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花的精力最多,出的成果也较多,也较有影响。

用“三化”化解 “三农”和民生问题。由于特别关注如何改进制度、发展经济,使普通工人和农民都能过上好日子,简新华教授除了重点探讨中国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外,还研究了“三农”、农民工、就业等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独到见解: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解决农业生产落后问题,使农业实现分工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减少农民,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非农化,才能既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又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只有农村城市化,才能使多数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使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农民身份的双重转换,在非农化的同时市民化,从而使农民的非农化稳定和持久。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