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箭,又名矢,是一种借助于弓、弩,靠机械力发射的具有锋刃的远射兵器。因其弹射方法不同,分为弓箭、弩箭和摔箭。弓用之箭较长,通常在70厘米以上(个别战箭长度超过一米);弩用之箭较短,在50-60厘米上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箭

拼音; jiàn

五笔; TUEJ

笔画数; 15

注音; ㄐㄧㄢˋ

部首; 竹

基本信息

箭(Arrow)

拼音:jiàn

五笔:TUEJ; 注音:ㄐㄧㄢˋ

笔画数:15

笔顺编号:314314431251122

演变历史

箭(矢,簇) 用于弓射或用于弩射。弓用之箭较长,约为70厘米左右;弩用之箭较短,在50-60厘米上下。它的制作在春秋时期也有了较大的进步,逐渐抛弃了从商代到西周的传统的双翼扁体型,而改为三翼三棱锥体型。

靠机械力发射的一种兵器。因弹射方法不同,分为弓箭、弩箭和摔箭。 箭由箭头、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箭头,又名箭镞,多为铁制,头锐而底丰,式样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其刃薄而锋利,旁有槽。箭杆以木或竹制成,嵌于箭头之下。箭杆为圆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箭羽常以鹏鹘等巨禽翅制成,夹于箭杆尾端,使箭在飞行中平稳地命中目标。

古代置计时器漏壶下用以指示时刻之物 [Handle of water clock]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处士家》

古箭类别

(1)矢: 箭的别名,〈广雅·释器〉:"矢,箭也。""矢,指也。官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2)八矢: ①箭类的总称。②中国古代的八种箭:《周礼·夏官·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灋……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矰矢、茀矢,用诸弋射;恒矢、庳矢,用诸散射。"郑玄注:"此八矢者,弓弩各有四焉,枉矢、杀矢、矰矢、恒矢,弓所用也,絜矢、鍭矢、茀矢、庳矢,弩所用也。"

(3)匕: 古时箭头的别名。《左传·昭·二六年》:"谢之中盾瓦……匕人者三寸。"

(4)一枪三剑箭: 箭的一种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箭杆以木或铁制,供弓弩发射用,因其一次可发射三枚,故名。

(5)三叉箭: 箭的一种。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似,惟箭头为本叉形,中有尖刃,两侧各有向外突出的小刀,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6)大羽箭:箭的一种。箭习与箭杆比普通箭为长。唐·杜甫《丹青引》诗:"良相头上进贤冠 ,猛将腰间大羽箭。

(7)小凿头箭: 箭的一种。箭头形状如凿头,箭杆较细,以木或制成。供子弩发射。

(8)飞凫: 箭的一种,《六韬·虎韬·军用》:"飞凫雷影自副。"《注》:"飞凫。赤茎白习,以铁为首。"

(9)飞虻: 箭的一种。汉·扬雄《方言》:"箭……其三镰(棱)长尺六者,谓之飞虻。"《东观汉纪》:"光武作飞虻箭,以攻赤眉,"

(10)无扣箭: 箭的一种。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顶角细小如针。箭杆以木或竹制。为明代弓射箭。

(11)无羽箭: 箭的一种。又名"没羽"。《宋史·兵志》:"湖北享西造纳无羽箭。上曰:"箭不用羽,可谓精巧。"

(12)木羽: 弩箭的一种。据《宋史·兵志》载:"宋真宗咸平元年,石归宋献木羽弩箭,能致远,入铠甲。"

(13)木箭: 箭的一种。以木制之。(14)木朴头箭: 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似,惟箭头以硬木制成,头大尾小成滴水状。

(15)木兔叉箭: 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三棱椎形,后面有两个月牙铲形尖齿朝前突出,植于箭杆,杆以杨木制,箭羽为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16)水箭: 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形状如铲。长五分,宽七分,以与箭杆相连,【骨交】以梨木制,箭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17)乌龙铁脊箭: 铁制。箭头呈扁平蛇矛状。用弓发射。

(18)月牙箭: 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前头为月牙状,有朝前突出之两尖刃。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19)月牙鈚箭: 全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呈月牙铲形,长一寸五分,宽一寸二分,头部锋利,箭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20)凤羽: 弩箭的一种。元《东南记闻》载:"赵执中制木干箭,能射三百步外,名凤羽。"

(21)半边扣箭: 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顶端尖细如针,后部有二个倒钩,非常锋利,箭杆以木或竹制成。为明代弓射箭。

(22)平题: 箭的一种。汉·扬雄《方言》:"箭明镞…… 者谓平题"。

(23)艾叶头箭: 箭的一种。箭头为艾叶状,尖刃之下有前斜出之若于尖刺,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24)号箭: 传递信号的响箭。《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搭上那一枝响箭,向对港败芦折苇里面射去,林冲道:"此是何意?"朱贵道:"此是山寨里的号箭,少刻便有船来。"

(25)四扣马箭: 箭为扁平圆锥形,箭杆为木制,杆末端扣弦处为交叉成十字的两个月牙形,此箭多用于射马。为明代弓射箭。

(26)四髯箭: 弩箭的一种。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后有四须,两旁刻有深槽,能穿甲而过。此箭体过程,不能远射,常用腰开弩发射。

(27)白羽: 以白羽作箭羽,故名。张守节《正义》引文颖曰:"引弓尽箭镝为满,以白羽羽箭,故云白羽也。"(28)皮顶角顶小朴头箭: 箭头为皮革裹棉花而成,箭头用绳缚于箭杆之上,杆以木或竹制,此箭专为演习、对抗射击之用。明代弓射箭。

(29)羊头: 箭的一种。汉·扬雄《方言》:"凡箭镞……三镰(棱)者谓之羊头。"

(30)齐鈚箭: 全长二尺九寸,箭头铁制,呈平头铲形,长一寸七分,宽七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1)杆头箭: 箭为扁平形双棱状,箭杆较短,供木弩发射用。

(32)夹骨包箭: 长二尺九寸,箭头为铁制五棱状,与骨【骨包】相连,长三寸三分,骨【骨包】以兽角制,环穿十个圆孔,杆以杨木制,羽为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33)竹箭: 以竹制。见《唐六典·武库令》。

(34)杀矢: 箭的一种。因杀伤力强而得名。《周礼·夏官·司弓矢》:"杀矢、疾矢,用诸近射、田猎。"郑玄注:"杀矢,言中则死。"

(35)合包哨箭: 全长二尺九寸,箭头长二寸一分,为扁平方铲状,头部薄而锋利,阔一寸五分,以骨【骨交】五箭杆衔接,骨【骨交】以兽骨制成,长一寸,呈圆锥形,上有四孔,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36)快箭: 角镞长一寸一分,阔四分,状如凿子箭而小。见《清会典图·武备·快箭图说》。

(37)凿子箭: 头阔如铲形。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登里津楼诸军呈百戏》:"又双柳枝插于地,数骑以凿子箭,或弓或弩射之。"

(38)两开肩箭: 头为扁平锐三角形,后有一只三角形倒钩,杆为木制,为明代戚继光所制之弓射箭。

(39)连珠箭: 可供连发。《秦并六国评话》:"李信不用长枪,抬弓取箭,射三只连珠箭,张吉落马。"

(40)兵箭: 为步兵所用。见《唐六典·武库令》。

(41)角头箭: 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为枚针,长四寸二分,杆为杨木制,羽为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42)枉矢: 古箭名。《周礼·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杀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郑玄注:"枉矢者,取名变星,飞行有光,今之飞矛是也。"

(43)枪头箭: 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如长枪头,长三寸,宽四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鈚箭: 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形状如梳脊鈚箭头,只是在后角处切去一块,长二寸,宽二寸一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45)鸣镝: 响箭。箭在空中急速飞行时能发出鸣响。《史记·匈奴列传》:"冒顿巧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集解》:"矢镝飞则鸣。"

(46)鸣铃飞号箭: 响箭的一种。矢为圆锥形枪头状,杆以竹制,上有六至八只凹凸方孔,以箭以弓发射,时会发出哨声。

(47)金仆姑:箭的一种。《左传·鲁庄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杨伯峻注:"朴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义不可强求。"

(48)金箭: 以金为镞而得名,《旧唐书叱蕃传》:"其举兵以七寸金箭为契",亦名"金镞箭。"

(49)弩箭: 为弩射之箭。《汉书·霍光传》:"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

(50)兔叉箭: 箭头为扁平椭圆形,刃口锋利,后有十字交叉,铁钩分向前后,杆多又木制,明代弓射用箭。

(61)鱼叉箭: 长二尺九寸,头如钯形,宽一寸四分,长一寸九分,分为5个铁齿,每个齿均带有倒钩,齿尖,杆为杨木制,羽以大雁羽制,漆成黑色。清代弓射为箭。

(62)柳叶箭: 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形似柳叶。整个箭头呈扁平状。

(63)荞麦棱箭: 头为扁平铲形,头部平,当中略向后凹,后部有月牙形倒钩,杆以木制或竹制。明代弓射用箭。

(64)点钢箭: 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小而尖,其后有两个倒钩小刃。整个箭头为纯钢打制而成,呈扁平状。

(65)鈚箭: 杆长而头薄。《集韵》:"鈚木依矢。"汉·扬雄《方言》:"箭镞广长而薄镰谓之鈚。"

(66)眉针箭: 箭矢前部为针状,中部三角形,后部为倒月牙铲形,杆以木或竹制。为明代弓射箭。

(67)皇帝大礼随侍箭: 全长三尺一寸,头为三角形,中有脊阔,一寸六分,头长二寸九分,杆以杨木制, 羽以雕羽制,漆成朱红色。为清代弓射箭。

(68)皇帝大阔【骨包】箭: 全长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状,下部圆柱形,上有8个小孔,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漆成绿色。为清代弓射箭。

(69)皇帝吉礼随待哨箭: 全长三尺一寸,箭头为中棱形,平头而锐利,箭头安装于角【骨包】上,骨【骨包】以兽角制成,为圆形,上有8个小孔,箭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成。为清代弓射用箭。

(70)皇帝行围哨箭: 全长二尺八寸,箭头为枪头形,中有脊,下部以兽角做成【骨交】,扁平状,长二寸,四周有8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71)皇帝随侍鈚箭: 式样用皇帝大礼随侍鈚箭。为清代弓射用箭。

(72)皇帝随待兔叉箭: 全长二尺九寸,头为六棱锐角形,后有4个前曲尖钩装于【骨包】上,【骨包】以兽角制,前锐后圆,长一寸六分,四周有5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73)恒矢: 箭的一种。为礼射用。《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诸散射。"郑玄注:"恒矢,安居之矢之。"

(74)索伦箭: 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三棱锥形,长二寸八分,宽五分,杆以杨木制。为清代弓射箭。

(75)哨箭: 箭镞上加骨角哨子,发则哨响。古称"呜镝"。清代称哨箭。

(76)鸭嘴哨箭: 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扁平形,薄而锋利,以【骨交】与杆相连,梨木制,前微扁衔箭头,四面有环,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77)铁箭: 弩箭的一种。箭头以铁或铜铸成。中脊线高起,两旁各有凹槽,槽内可贮毒药。箭头下装有细箭杆,装配不求太紧,以插住为限。一旦铁箭射入人体。箭杆一拨即出,而箭头则嵌入人体而不能自拔。

(78)铁朴头箭: 箭头扁平锐角形,后倒月牙铲状铁钩,头中有小孔,杆以木制,为打猎或传号之用,发射时有"唿唿"声。为明代弓射箭。

(79)铁兔叉箭: 长二尺九寸,头由枚铁片组成锐三角形,长二寸五分。下有四个向前突出倒钩,钩尖锋利,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80)铁骨利锥箭: 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狭小而特别尖锐,能穿透一般盔甲。亦称"铁骨丽锥箭"。

(81)铁羽大凿头箭: 头尺寸较大,形状如大凿头箭头,杆较粗,以竹或木制,羽为铁片制,供大合蝉弩发射用。

(82)狼舌人箭: 头为扁平状,两只相连,纯圆,杆以木制。专供射马用。

(83)射虎鈚箭: 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三棱形,长一寸五分,宽九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84)透甲锥箭: 头为圆锥形,前尖中粗后略细,杆以竹或木制,明代弓射箭。

(85)【豆斗】子箭: 箭的一种。头为锐三角形,中有脊,两只后角锐利而朝后突出,杆为木或竹制,供三弓【豆斗】子弩发射。

(86)梅针箭: 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与角头箭箭头相似,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87)菠菜头箭: 头如菠菜状,扁平钝圆形,后有两排倒钩,均很锋利,杆以木或竹制。明代弓射箭。

(88)铲子箭: 头前部扁平尖针状,中部如倒月牙铲形,后部为锐三角形,杆以木或竹制,专为射马,明代弓射箭。

(89)凿子头箭: 头扁平如月牙铲状,杆以木制,其多用于射马。明代弓射箭。

(90)筒子箭: 用竹制成箭囊,内装15-20枝,囊上缚带可背或束于腰际,头为扁平枪头形,杆为竹制,长尺半,杆尾端以雀毛作羽。明代手掷箭。

(91)雹箭: 以骨为镞的箭。《南史·齐本纪上》:"苍梧王渐行凶暴,屡欲害帝……及取雹箭,一发乃中帝脐。"

(92)綦卫: 古时用綦竹制的羽箭。《列子·仲尼》:"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张湛注:"乌号,黄帝弓。綦,地名,出美箭;卫,羽也。"

(93)踏橛箭: 箭头为锐三角形,中有脊,两只后角锐利而朝后突出,杆以木制,呈方棱形。供手射弩发射用。

(94)篇矢:竹箭。《吕氏春秋·贵卒》高诱注:"小曰镞矢,大曰篇矢。"近人陈奇猷注:"'篇'为竹名。则篇矢以竹为,不以金为锋。"

(95)燕尾鈚箭: 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扁平燕尾状,燕尾剪尖略向外翘,长二寸,尾尖宽一寸五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96)矰①古代系生丝以射鸟雀箭。《史记·老子传》:"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矰。"②短箭《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97)鞭箭: 短小,头为扁平,锐三角形,头部细针状,杆以木或竹制。明代用铜溜子发射的箭。

(98)攒竹箭: 头为3个上连的棱形,中有脊,杆以竹制,较一般箭长。明代弓射箭。

古文说箭

箭,矢竹也。--《说文》

其利金锡竹箭。--《周礼·职方氏》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尔雅·释地》

如竹箭之有筠也。--《礼记·礼器》

箭筹八十。--《仪礼·乡射礼记》

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方言九》

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

急湍甚箭。--吴均《与朱元思书》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杜甫《兵车行》

船往如箭。--《资治通鉴》

词组

箭笋:箭竹嫩笋。

箭茁:笋芽。

箭萌:小笋。

箭筠子竹:一种竹棍子。

箭笄:竹制的簪子。

结构

箭由箭头、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箭头,又名箭镞,多为铁制,头锐而底丰。式样主要

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其刃薄而锋利,旁有槽。但古人制作时非常讲究各部分的尺寸、形状、比例、选材等。单就箭镞来看,殷墟出土的铜镞有四种:一是薄匕式,类似匕首的锋部,镞中有脊,两侧分叶,外缘带刃,两刃向前聚成锋并向后形成倒刺,中脊向下伸出,形成连接箭杆的铤。二是三棱式,这种镞呈长条形,有三刃棱,上有尖锋,下出铤。三是圆锥式,镞头短而体轻,上锐下圆,形似圆锥。四是平头式,形如圆柱,镞头平而无锋,仅可撞击不能射杀,是专门用做习射时的"志矢"。在实践中证明"三棱式镞"最适用,其优点是:制作简便,镞体坚固,镞锋锐利,穿透力强。还因镞体近似流线型,故箭飞行时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证了箭射出后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又具有较强的杀伤性能。所以,到战国末年,三棱铜镞以其优势逐步取代了各式铜镞,成为箭镞的主要形制。陕西秦俑坑出土的铜镞数以万计,三棱铜镞占99.85%,足以说明先秦时期已由多种镞型趋于单一形式的三棱镞。箭杆古代称"梃干",一般用竹或木两种材料制做,嵌于箭头之下。箭杆为圆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古时候,人们把用竹制做的箭杆称为箭;把木制的称为"矢"。

另外还有用硬纸做的纸羽箭,或短小的无翎箭。大弩上使用的长箭则是铁片制成的铁羽箭。

配置

箭端:制造箭杆的工具。为方形硬木所制,箭端中有并一圆槽,略比箭杆为大,圆槽贯两端。一端敞开,一端装有钢板上有一圆孔。圆孔呈薄刃形,圆孔大小如箭杆圆珠笔而平直,此器因使箭杆斜而更正,曲而复直,故取名为端。

箭制:指箭的规定编制,中国古代军队从广泛用箭,各朝各代对箭的式们都有规定。《唐六典·武库令》载:"箭之制有四:一日箭、二日木箭、三日兵箭、四日弩箭。"各朝代的箭制大抵相同。

徒:箭镞的别称。《释名·释兵》:"镞,关西日徒。铰也,言有交刃也,"

镞:指箭头。《文选·西都赋》:、"尔乃期门齐飞,列刃攒。"箭名。《诗·大雅·行苇》:"'敦弓既坚,四既钧。"《尔雅·释器》:"金箭谓之。""以金为镞,齐者名镞"。

镝:箭镞的别称。〈历记·秦楚之际月表〉:"销锋镝。"

抉拾:古代射箭用器具。抉指扳指,载右指上,用以钩弦。拾零。着以左臂,用以护肩,抉用棘或骨制成,拾以革制成。

步叉: 箭袋。〈释名·释兵〉:"步叉,人所带,以箭叉于其中也。"〈后汉书·兴服志〉:"箭袋谓之步叉。"

箭筒: 装箭器具,亦作箭袋。以皮革制,外饰花纹,长短与箭之尺寸为标准。盛箭器具。用木或兽皮制成。〈周礼·夏官·司弓夭〉:"中秋献。"

箭擦:弓箭手腰带上挂的毛纱悬垂物,用以擦箭。

现代箭(上),仿中世纪箭(下)

步叉:箭袋。〈释名·释兵〉:"步叉,人所带,以箭叉于其中也。"〈后汉书·兴服志〉:"箭袋谓之步叉。" 箭筒:装箭器具,亦作箭袋。以皮革制,外饰花纹,长短与箭之尺寸为标准。盛箭器具。用木或兽皮制成。〈周礼·夏官·司弓夭〉:"中秋献。" 箭擦:弓箭手腰带上挂的毛纱悬垂物,用以擦箭。

历史发展

箭的历史伴随着弓的产生,远在石器时代就作为人们狩猎的工具。传说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

以制胜,此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当时之弓矢,都以竹木为之,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迨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之改造,于是乎弓矢逐成为战争之利器。箭的制作在春秋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表现为:第一,制作上趋于科学、规范化:如箭簇、箭杆、羽毛间的比例及箭杆的长与直径、杆的前后部的重量等,都有了一定的比例规定。从出土的春秋时箭簇实物标本看来,《考工记·矢入》中所规定的规格、尺寸、比例关系,与实际基本相符。第二,箭骸虽多为青铜质,但形制有了较大的改革,即逐渐抛弃了从商代到西周的传统的双翼扁体型,而改为三翼三棱锥体型,即由两翼的侧刃前聚成锋改为三棱的三条凸起的棱刃前聚成锋,簇锋小而锐,大大提高了箭簇的穿透力和杀伤力。即使是仍然保持着扁体双翼型的箭簇,也加长了脊部,缩窄了双翼,且使两翼角下垂,以增强穿透的能力。在春秋前期,三棱锥型的箭矢仍是少数,但到了春秋晚期,它却迅速增多,被大量使用。如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的46枚铜簇中,三棱锥体型的箭骸多达29枚,就是明证。

箭历经迄今约有三万能年的演化。古代军队把箭列为作战的武器随着火器的出现,至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战争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近代以后,射箭从军事上分离出来,成为习武强身的体育运动项日,射箭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之一。

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由于远古的箭杆难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实物中往往仅留下箭镞。新石器时代的石、骨、蚌镞,有棒形、叶形、三角形等多种,有些已有镞茎和逆刺。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铜镞。商周时期,青铜镞的主要式样是有脊双翼式。春秋战国时,三棱式镞盛行,战国时此类镞多装铁铤,以节省铜材。汉以后铜镞开始向铁镞过渡,这个过程经历了约200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西汉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铁镞,仍系模铸成型,锋利程度不及铜镞;而四川省新繁县牧马山出土的东汉铁镞呈扁平的锐角三角形,既适合锻造,又有较强的杀伤力。这种形制遂为后代长期使用的点钢镞所承袭。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现的时间,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后羿射九曜的传说,向来脍炙人口,这也是关于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广告-- 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居然将天上的十个太阳射掉九个!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显地是一个"反弓"的形象。这就引出了一个直接的结论,即这是一张复合弓。复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况下增大了力量,而在狭小的环境中,例如马车或马背上,弓身必须短小。戈也是马车上使用的专门武器。

另一个例子来自《诗经》中的"骍骍角弓"。这首诗有可能是东周早期的作品。诗中不仅清楚地提到了角制的弓,而且还提到了反弓的特点。制造角弓异常复杂,但是它们在发射力量方面与普通木弓相比并不占优势,角弓只是占用的空间更小。在马背上或马车内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弓。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商周战场射术的贵族传统是同驾驭马车的技术密切相关的。在静止的战车上使用高技术的角弓射箭,只有富有的贵族阶层才能负担得起。

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先秦时期,在南方的云梦泽和肃慎族聚居的东北地区,均产制矢之楛。直至明、清,华南制箭还用竹杆,华北用萑柳,东北、西北多用桦木杆。为了较准确地命中目标,必须把握住箭在飞行中的方向,于是人们在箭杆的尾部粘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趋于完善。

箭的飞行速度和准确性与尾羽的关系密切。箭羽太多,飞行速度慢;太少,稳定性差。为了使之有恰当的比例,在《考工记》中载有将箭浮沉部分的长短,以求出装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雕翎为最上,角鹰羽次之,鸱枭羽又次之。装雁鹅羽的箭遇风易斜窜,质量就更差了。在宋朝,当优质羽供应不足时,曾发明风羽箭。据《宋史·兵志》记载,庆历四年(1044),宋廷"赐鄜延路总管风羽子弩箭三十万",可见风羽箭也是一种实战兵器。这种箭将箭尾两边粘羽处剔空,利用向内凹进的空槽产生涡流阻力,使箭保持飞行稳定,其设计思想是相当科学的。

东周时期的制弓业的发展难以考证。虽然弩的发展和应用脉络清晰,但是东周弓的性质和发展却难以确考。考古发掘出土过角弓,但是由于缺失太多而无法拼凑出原来的形状。虽然历史文献中有很多有关楚弓的评论,但是出土文物表明,它们只是涂漆的木质长弓,或是由竹篾制成的弓。许多出土文物都清楚地证明,斯基台人或萨加人的弓在中国北部和东部边境非常流行。西周礼器上的图案显示许多步兵手持剑和短弓,立姿射箭,待用的箭箭头朝下,插入周围地面。同时,中国人很快从他们的北方邻居那里学会了骑射技术,而保留反角弓有利于骑射。

汉代的图案仍然反映了骑射和使用弩的情景。但是,根据从科霍坦地区的景厥和楼兰附近区域出土的弓,可以发现东汉后期和西晋初期引进了一种样式与以前大不相同的弓。这种弓设计独特,特别适合在在马背上使用,尤其是两军酣战之时,因为这时无法使用更多的骑射技术。为增大箭的杀伤效力,后汉时耿恭发明了"毒箭"。三国时,关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乱箭阻击,右臂中一弩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遂请华佗医治。神医华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乌头是一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名叫"附子",其茎、叶、根均有毒。那时少数民族习用的弓弩箭头多带剧毒,中箭者,皮肉烂,烂到五脏而死。可见毒箭的致残、致死率是很高的。随着金属铠甲的出现,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晋代多用铁质箭镞。唐代箭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种,前两种用于狩猎,后两种用于战斗。用于战斗的箭镞用铁制成,刃部较长,能穿透坚甲。除了毒箭以外,还有在箭杆上缚有纵火物(油脂或火药)的火箭(中国古代火箭),在战争中广泛应用。

从唐代到明代,曾经有过成排使用弩手的纪录。弩手共分为三排,前排射击,中排准备,后排上箭。在出土的唐代弩的机械装置图中,瞄准对象中就有跪拜的西方人的形象,表明弩是用来对付西部的突厥人的。元、明朝代,是人们广泛采用的不是蒙古弓而是突厥弓。突厥人在巴勒斯坦用这种弓矢对付过十字军。据说这是蒙古人大量雇用突厥雇佣军的结果。在明代李呈芬和高颖的作品中,还能发现在14世纪欧洲的阿拉伯禁卫军的文献中提到的技术,甚至能发现他们整句整句地引用文献中的话。明代军队偏好使用轻装甲的轻骑兵,这一兵种强调速度和在飞奔中迅速取箭和搭箭。

清朝建立后,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备穿甲能力的长箭。清朝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已有千年历史。这种弓的拉力很大,达到30公斤以上,弓身也长,达到1.8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用特别长且重的箭来对付装甲,即使它不能射穿装甲,三十米内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对手射落马下。实际上,清代武举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就是要看能否把放在桩上的重球射落地面。

明清时代,出现了一种飞行中带响的箭叫"鸣镝"。据《前汉演义》描述,这种箭出自匈奴国太子冒顿之手。冒顿为争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为所欲为,便发明了一种骨箭,上面穿孔,发射时有声,称为"鸣镝",由他专用。遂传令部众:"汝等看我鸣镝所射,便当一齐射箭,不得有违,违者立斩!"此后,冒顿常率部众外出狩猎,只要他鸣镝一发,部众万矢齐攒,稍有延迟,立毙刀下。众人甚是畏惧,不敢怠慢。一日,冒顿牵出自己心爱的好马,用鸣镝射马,部下亦争相竞射,冒顿见状喜笑颜开,遍加奖赏。然而冒顿并不因此而满意,又先后用鸣镝射杀自己的爱妻,射杀了国王头曼的好马,部众闻声急射,稍有迟疑者,立即丧命。从此,只要呜镝一响,众箭飞至,无一敢违。冒顿认为时机已成熟,这一日,请国王一同出猎,自己随在马后,用鸣镝对准头曼射去,部众随声同射,匈奴国王头曼毙于乱箭之下,冒顿弑父自立为王。明清时的"鸣镝"是在箭镞上加了一个用骨或兽角制成的小哨。箭的发展,是随弓弩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强弓大弩的出现,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贯穿力,所以对箭镞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弓箭仅有一种型制,按等级的高低分为皇帝、亲王郡王、侍卫和职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为打猎行围、检阅部队以及实战用。各种弓箭只在选材装饰上有区别,所配之箭计有41种之多。弩有4种,分别是如意弩、双机弩、双机贯凫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见实际使用的记录。这些弓弩虽然受到火器的强烈冲击,却仍然随着八旗兵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后期满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渐腐化,骑射之古风荡然无存,加之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旧中国大门被打开了,中国官吏发现了更先进的火器,并很快用它们装备了自己的部队,像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团练武装中根本见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随着中**事发展走过漫长历史岁月的古弓弩终于像西山落日那样,不可挽回地消失在军事革命的地平线以下。

今天,体育比赛所用的弓和箭都用先进复合材料制成,准确性和射击距离都大大超过前人。箭加装了镞还有羽翼,提高了穿透力和稳定性。同时弓也得到发展,由单体弓(一条木头或竹子为弓臂)最后发展到了复合弓(由竹木干材加上动物角组成的多层弓臂)。

现存最早的箭

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箭,是在内蒙古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的,系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所制。此箭全长67厘米,装三棱铜镞,竹杆,有三条尾羽,镞和羽均缠丝涂漆用以与箭杆相固联。

发明

1963年,在中国山西朔县峙峪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镞。该遗址的年代约为距今2.8万年。这个发现确凿地证明了中国先民在距今约2.8万年已经使用弓箭。

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技术的一大进步,说明了人们已经懂得利用机械存储起来的能量:当人们用力拉弦迫使弓体变形时,就把自身的能量储存进去了;松手释,,弓体迅速恢复原状,同时把存进的能量猛烈地释放出来,遂将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弹射出去。恩格斯说:"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而且弓箭的发明或许与音乐的起源也有某种关系。英国科技史家贝尔纳(J.D.Berrnal)曾说:"弓弦弹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乐器的起源。所以弓对于音乐的科学方面和音乐的艺术方面,都有贡献。"

关于弓箭的发明,中国古人有独特的理论,即"弓生于弹"(《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弹指弹弓。在甲骨文中,弹字写作B ,为一张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这种形状的弹弓,在中国一直广为流行。近代北京天桥的杂耍艺人中有打弹者,有的就使用这种弹弓,而西双版纳和缅、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这种的竹弹弓。也许,先民最初发明的只是发射小石子或泥弹丸的弹弓,之后进一步摸索,才将弓用于射箭,于是产生了弓箭。

据说是黄帝之孙--"挥"所发明,他任监管制造弓箭的官职"弓正"。 据传说正因为挥发明的"弓箭"使黄帝的政权更加强大,黄帝打败了蚩尤,就有"弓箭"的功劳。挥也是张姓的始祖,因他发明"弓"而得到张的封姓,所以张也就是有一个"弓"和"长"组成。

使用技巧

搭箭手式

搭箭的手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中海式,主要流行于西方使用单体弓的区域。这种方式,是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勾住弓弦,右手勾弦,则箭杆在弓弣左侧。第二种是蒙古式,主要流行于普遍使用复合弓的东方世界。这种方式,是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压住拇指,右手勾弦,则箭杆在弓弣右侧。使用蒙古式拉弦法,则必须在拇指上套上指环,中国古称"抉",后世称为"扳指"。抉一般用玉、骨或皮革制成。

射箭术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与视线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 箭,沿水平方向朝后拉满弦,然后释放--箭会自由急速 飞出,射向目标。多多练习。弓套里多装几枚箭,可以快速连发。

防止被箭磨伤

许多射手发现,箭在飞离弓弦时,常会磨伤脸颊和手 部的皮肤。脸颊部可用头巾或其他布料遮挡,手腕部带上 皮革护套。

现代射箭

现代射箭运动最早出现在英国,英格兰约克郡自1673年起举行的方斯科顿银箭赛,延续至今。1787年英国成立皇家射箭协会,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射箭组织。18世纪初,射箭传入美国,1828年成立费城射箭联合会。1844年举办第1届全英射箭锦标赛。1861年英国射箭协会成立,统一竞赛规程。1879年成立全美射箭协会,同年在芝加哥举行第1届全美射箭比赛。1931年,以英国和法国为主,成立了国际射箭联合会,同年在波兰的里沃夫举行了第1届世界锦标赛。在世界射箭运动中占优势的国家有美国,俄国,韩国。射箭运动要求有平衡,注意力集中,协调和时间感觉等素质和能力。

射箭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现代射箭运动却开展较晚。新中国成立前,射箭作为武术项目中的表演项目,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以前射箭仍然为表演项目,1956年开始列为比赛项目,1959年才开始按照国际规则举办比赛。[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