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米丘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

简介

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
出生 1855年10月27日
国籍 苏联
别名 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ичурин
职业 园艺学家,院士
知名于 1925年劳动红旗勋章
1928年建立米丘林果树遗传育种站
1935年列宁勋章
知名作品 《工作原理和方法》
《六十年工作总结》

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ичурин, Ivan Vladimirovich Michurin)是苏联卓越的园艺学家,米丘林学说的创始人。自20岁起从事植物育种工作达60年之久。

提出关于动摇遗传性、定向培育、远缘杂交、无性杂交和驯化等改变植物遗传性的原则和方法,培育出300多个果树新品种。曾为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和苏联农业科学院院士。著有《工作原理和方法》《六十年工作总结》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 外文名 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ичурин
国   籍 苏联 民   族 俄罗斯
出生地 俄国梁赞州普龙斯克县 出生日期 1855年10月27日
逝世日期 1935年6月7日 职   业 园艺学家,院士
信   仰 东正教 主要成就 1925年劳动红旗勋章
1928年建立米丘林果树遗传育种站
1935年列宁勋章
代表作品 《工作原理和方法》
《六十年工作总结》

个人简介

苏联植物育种学家。1855年10月27日生于俄国梁赞州普龙斯克县,1935年6月7日卒于科兹洛夫。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爱好园艺,这给米丘林很大影响。

他在8岁时,已能做嫁接和压条工作。

1872年米丘林在普龙斯克县立小学毕业,后因家贫小学毕业后便辍学。

1875年米丘林在科兹洛夫铁路站当了一名职员;他把节省下来的钱租下一块荒废的小园地,开始了他的园艺实验工作。他曾对中部俄罗斯各地的果园作过调查,立志要改变当地果树低劣的状况。

1888年他在科兹洛夫城外6公里的地方,买得一小块牧场地,把原来所有果树苗木都移植到那里。后来他发现要获得耐寒的优良果树品种,必须把苗木栽种在比较瘠薄的土地上,因而又另买了一片荒芜的沙地,建立起新的苗圃。在这里,他培育了许多果树品种,如“六百克安托诺夫卡”苹果、蜜饯梨、樱桃等。他在那里工作到逝世。

十月革命后,他的工作受到列宁的重视。

1918年,苏联政府接收了米丘林献出的苗圃。

1922年,列宁在拍给他的电报中说:“你在获得新植物的实验上,具有全国意义。”

1928年在苗圃基础上建立了米丘林果树遗传育种站。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他一生共育成三百多个果树和浆果植物新品种。

米丘林主要著作有《工作原理与方法》《六十年工作总结》等。

1925年米丘林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1935年被授予列宁勋章,并被选为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

学说思想

米丘林学说的基本思想认为:生物体与其生活条件是统一的,生物体的遗传性是其祖先所同化的全部生活条件的总和。如果生活条件能满足其遗传性的要求时,遗传性保持不变;如果被迫同化非其遗传性所要求的生活条件时,则导致遗传性发生变异,由此获得的性状与其生活条件相适应,并在相应的生活条件中遗传下去。从而主张生活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具有定向性,获得性状能够遗传。

这个学说中关于无性杂交、辅导法和媒介法、杂交亲本组的选择、春化法、气候驯化法、阶段发育理论等,对提高农业生产和获得植物新品种具有实际意义。但是,米丘林关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具有定向性,获得性状能够遗传的理论,缺乏足够的科学事实根据。当孟德尔的遗传学在苏联受到攻击时,由于米丘林培育出300多种新型果树,而受到苏联政府的赞扬。

官方采纳

他的杂交理论经李森科发挥后被苏联政府采纳为官方的遗传科学,尽管当时全世界的科学家均拒绝接受这个理论,但仍被强制推行,同时压制和排斥不同的学术观点。20世纪50年代这一理论在苏联、东欧和中国盛行一时,对生物学研究造成了不良影响。

早年生活

童年

米丘林简史苏联伟大生物科学家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生于一八五五年,卒于一九三五年;从一八七五年起即开始他杰出的实验研究工作。远溯他的曾祖即是一个知名的园艺家,直到现在,在苏联卡卢加州还有几个梨的品种,被称为“米丘林梨”。他的祖父在梁赞省也曾经营过一个很大的果园。他的父亲对于园艺亦极爱好。因此米丘林认为他从小即对园艺发生了深厚的兴趣。

工作

小学毕业以后,由于贫困而失学;于是不得不在一家铁路公司迁就了一个职位,待遇菲薄,几乎不够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纵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还节省了一部分薪给,租下一个荒废的小果园,从事他的实验研究。同时他参观了中部俄罗斯的各个果园,在那里他看到果树品质非常低劣,当时即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一严重的缺点从俄罗斯的土地上消除掉。在沙皇时代,他曾屡次向政府要求一小块土地,至少是设立一所初级园艺学校,以供他的实验研究;但是所得到的却是轻视和冷淡,甚至侮蔑和嘲笑。僧侣们也曾恐吓过他:“不要把上帝的花园变成妓院!”在沙皇制度下,一切有生气的、进步的科学都被压抑得不能抬头。

就在那时,美国农业部频繁地向他招手,“移民到美国来吧,我们给你金钱和设备,至少也要把那些育成的杂种高价地卖给我们。”虽然在反动沙皇制度下的那样暗淡而窒息的气氛中,米丘林从未动摇过他的意志,而被帝国主义所役使。他拒绝了那一切的诱惑,继续在满布着荆棘的道路上,埋首于改造大自然的工作。十月革命后,第一个注意到米丘林工作的,便是人类不朽的领袖列宁。

重视

一九二二年 列宁拍给他一个电报说:“你在获得新植物的实验上,是具有莫大的全国意义的。”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日,米丘林创业六十周年纪念日,伟大的革命导师斯大林以“创造工作有利于祖国”,并愿他“在改造果树园艺事业上有新的成功”来祝贺米丘林。由于联共(布)党和苏联政府对他工作的关怀和支持,米丘林生物科学已以空前的规模发展起来了。

科学历程

米丘林工作的三个阶段米丘林在他的科学道路上,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终于在人类征服自然的事业上,创造了一个光辉的远景。米丘林把自己的事业分作如下三个阶段:

驯化阶段

他在最初十年的研究工作里,曾遭遇到多次的失败,因为那时他追随了莫斯科园艺学者葛烈尔(Grell)的学说,葛烈尔认为若要改进中部俄罗斯的果树品质并增加其种类,必须把南方品种的接穗接在耐寒品种的砧木上,就是说接在野生品种或当地品种的果树上,在砧木一定程度影响之下,变成耐寒的新品种。但这一幻想经过米丘林数百次的试验,证明是无用的了。米丘林总结了这一阶段的失败经验,并加以批判和分析,进而树立了第二阶段的研究计划。

大量选种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米丘林为了获得耐寒的新品种,曾经从当地和南方果树种子所产生的幼苗中进行选种,但是用这种方法,可能在第一代就遇到好的新品种,不过这是偶然的事,普通必须经过漫长的多次选择的过程,才能得到新品种。在这一阶段中,米丘林虽已获得了某些实际上的成功,但并未达到他的理想,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研究,寻求缩短改进植物品质的过程,于是进入了更高的阶段。

杂交育种阶段

这是米丘林最后十年的工作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米丘林创造了改变植物本性的方法,就是用培育杂种幼苗的方法去支配植物的发育。关于这一阶段,米丘林曾说:“我从优良的本地品种中选出一对一对的亲本,进行人工杂交,但是由此所得到的杂种依然不够所希冀的标准。

其他发现

“其后,以本地品种与南方品种杂交,由此所得到的品种的果实,虽然比较味美,但大多不能贮藏过冬最后我探索到一个绝对正确的方法,就是用远距离原产地的植物的种与族进行杂交(注),……这样杂交的结果,南方果树把香味、大小、和色泽等传给了它们的后代;同时抗霜力强的野生种贡献了它们的耐寒力。”米丘林同时发现了果树幼苗的发育乃是受培育条件支配的。

如果这些条件接近于能够实现最好的母本性质的话,那么杂种的性质将以母本性质为主;相反地,要接近父本的话,它将趋向于父本性质的那一方面。米丘林这一支配植物性质的法则,不但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而且在理论上把认为遗传性质是不变的、和不受环境支配的陈腐学说,基本上推翻了。

主要成就

米丘林的成就在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的时候,米丘林苗圃里已有约八百种植物的基本品种了,这些品种来自美国,以及加拿大、日本、朝鲜、中国(包括东北及西藏)印度、帕米尔、印度尼西亚、中亚细亚、高加索、克里米亚、巴尔干、阿尔卑斯、法国、英国等地。一九一九年他育成的果类、小果类、工艺作物、和瓜类已达一五三种之多,最后,在一九三五年,他育成的新品种已超过三百个了。我们知道,米丘林不但把南方果树、浆果及其他植物的生长界限向北扩展了一千公里,更重要的是他为辩证唯物论的生物科学奠定了一个坚强的基础。

从此,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动植物界,以达幸福无疆的境地。米丘林事业的继承者李森科,今天正沿着米丘林生物科学的大路,永无止尽。

人物点评

米丘林是上个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生物学家。在那个时候,如果有哪个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两个新品种,那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而米丘林却发现了300多个新品种。

米丘林开创的植物定向栽培法,更是将人类对生物学的认识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外,他还能在寒冷的北方地区,不用化肥培育出樱桃。这种樱桃不仅汁多香甜,而且个儿大,单位直径可达3厘米。

人们也许会问: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一定是一位受过多年系统学校教育、有良好实验条件和充裕研究经费的人吧?不,结果完全不是这样。真实的答案会令你大吃一惊:米丘林没有上过大学,没有读过高中,甚至初中也没有读完。

在学校里,米丘林不受宠,经常受人欺负。但最终,贫寒的家境还是使得米丘林过早地离开了学校。家境贫寒、在学校里受到的羞辱,以及各种琢磨不定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并没有压垮米丘林,相反,却把米丘林送进了世界上最伟大科学家的行列。这里面真的有什么奥秘吗?对,看完了米丘林的故事,你就一定会找到答案。

相关影片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