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勒」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米勒(1920—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记忆方面的研究十分著名。他1956年发表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
 
行 1: 行 1:
 米勒 (1920 —  ),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 之一 在记忆 方面 的研究 著名。他1956 年发表 的论文 《神奇的数 字7±2; 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对 短时记忆的研究 意义。 曾荣 国家科学 ,1962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乔治· 米勒'''
 +
| 圖像    = [[File:乔治·米勒0.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8e9a751e8e51721d.jpg?size=296x202 原图链接]]]
 +
| 出生日期 = 1920
 +
| 國籍    = 中國
 +
| 别名    =
 +
| 職業    = 医生
 +
| 知名作品 = 《神奇的数字 7 +/- 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1956年发表于《心理学评论》(The Psychological Review)。
 +
}}
 +
== '''基本信息'''  ==
 +
{| class="wikitable"
 +
|-
 +
! 中文名称 !! 国籍 !!毕业院校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職業
 +
|-
 +
|乔治·米勒 || 美国 ||华盛顿大学|| 美国 西弗吉尼亚州 || 1920—||不详 || 医生
 +
|-
 +
|}
 +
 
 +
== '''人物生平''' ==
 +
1937 年进华盛顿大学,次年转学进亚拉巴马大学,主修语言学,1940 年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由于他在校期间曾参加过心理学的讨论会,因而对心理学感兴趣,是故毕业后应母校之聘担任普通心理学讲师,每周任课 16 小时,重复教授同一科目 16 次之多。就这样使得未曾专修心理学的米勒,在"教学相长"的情况下进入心理学领域。1942 年他接受该校资深心理学教授建议,到哈佛大学进修。进哈佛大学后,他进入该校心理声学实验室,从事有关军用雷达电话系统方面的研究,1946 年即以心理声学研究为题,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
 
 +
1948 年应哈佛大学之聘担任助教授,讲授语言沟通方面课程,1950 年为研究语言沟通的数理理论,曾专程赴普林斯顿大学高级行为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一年,次年再进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研究。1955 年晋升为哈佛大学副教授,三年后升为正教授。1958 年任该校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0 年与另一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J.布鲁纳联合成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在那里工作一直到 1967 年,其中在 1963 年曾任牛津大学研究教授。1968-1978 年,他任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79 年赴普林斯顿大学执教,任詹姆斯·麦克唐纳心理学教授,1990 年退休后任荣誉教授。1986 年,米勒与哈曼(Gilbert Harman)共同组建了普林斯顿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1986-1994 年,他任麦道基金会赞助的认知神经科学计划的负责人。此外,他还开发了自己的研究项目 - WordNet [1]。
 +
 
 +
在 20 世纪 40 到 50 年代米勒开拓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正值行为主义鼎盛时期,举凡心理学学术机构、专业团体、研究资源及出版机会等,全部为行为主义所垄断,有志于从人性本质观点真正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者,几乎无法找到立足之地。如果有人不遵循行为主义路线研究心理学,恐将根本找不到职业。米勒本来也认同行为主义的科学取向,但在他根据研究资料出版《语言与行为》一书之后,他感觉到行为主义只重视外显行为的研究取向,不足以了解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尤其是行为主义的学术霸道作风,使他感到厌恶。1960 年他与另一认知 心理学家 布鲁纳,联合成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命名目即带有向行为主义挑战的意味。惟米勒在解释他们成立该中心的目的时,并不同意一般人将他们的心理学思想解释为认知革命。他认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并非完全创新,只能说是旧思想的复苏,使心理学恢复了原来研究内在心理活动的本来面貌。惟其如此 认知心理学 兴起后,心理学的定义也随之由行为主义时代的"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改变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接下来介绍米勒在心理学上 两项贡献:
 +
 
 +
神秘七加减二
 +
以信息 处理论为 础的认知心理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萌芽时,电脑的资讯处理功能是影响因素 之一 。米勒 讯息 记忆 的研究 成就,为新兴的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的证据。当时的心理学家虽然已将讯息处理的历程大致区 为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2 秒以下)、短时记忆(short - term memory,15 秒以下)及长时记忆(long - term memory),但短时记忆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则是在米勒 1956  年发表 研究报告 《神奇的数 字 7 +/- 2; 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 之后才被确定的。他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信息编码的概念。他认为编码最简单的方式是将输入信息归类,然后加以命名,最后储存的是这个命名而非输入信息本身。编码是一个主动的转换过程, 经验并非严格地匹配,因此编码以及之后的解码往往会导致错误发生。米勒的研究有两点要义:
 +
 
 +
在不得重复练习的情形下(如看电视字幕),在短时记忆内,一般人平均只能记下 7 个项目(如 7 位数字、7 个地名),是故从电话簿上查到电话号码后,待要拨号时往往会不复记忆。
 +
 
 +
短时记忆的量虽不能增加,但此 7 个事项的性质则可经由心理运作使之扩大。如 2471530121987 是一长串数字,远超过 7 的限制,但如经心理运作将之意义化,变成 24(小时) - 7(一星期) - 15((半个月) - 30(一个月) - 12(一年) - 1987(年),然后再记这长串数字就比较容易。米勒称此种意义单位为组块(chunk)。学习英文时由字母而单字,由单字而短句,由短句而长句,都是将零碎信息 经心理运作变成多个组块之后记下来的。
 +
 
 +
自米勒的研究之后, 短时记忆 才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成为特别受到重视的主题。他为以信息加工理论研究记忆开创了道路,自此出现了一系列对记忆错觉 定量 研究
 +
 
 +
计划与行为
 +
为了解释人在接触到信息(亦即刺激)时如何处理而变成他的知识,米勒与其同事在 1960 年出版《计划与行为的结构》一书,书中他用"TOTE"四个字母来表示人在处理信息 时,其行为是 结构的,是按计划进行的。这四个字母的整个意义是测试 - 操作 - 测试 - 停止(Test - Operate - Test - Exit)。试举进浴池洗澡的过 说明其 意义。 浴池放好水之后,先用手测试水温是否适合;如发现太冷(或太热),即操作龙头加放热(或冷)水;操作后再行测试,如觉得水温适当,处理水温的问题即告停止。当然,米勒所说的 TOTE 所指者只是行为结构中的一个单元而已。复杂的连续性行为,那就需要多个单元连续使用才能处理完毕,这时候 TOTE 就变为:测试 - 操作 - 测试 - 操作 - 测试 - 操作……测试 - 停止。米勒《计划与行为的结构》一书中 TOTE 的观念,后来在信息 处理论中,将人接受信息 后的处理历程解释为:刺激(信息)→感官记忆→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中心理运作→复习→长时记忆中分类组织后永久储存。虽然米勒的 TOTE 观念只是人类吸收知识的假设,但其假设后来经过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之后,证明他的假设是正确的。
 +
 
 +
 
 +
== ''' 获奖'''' ==
 +
米勒于 1962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9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1 年当选美国哲学会主席,1971 年获实验心理学会华伦奖章,1976 年获美国语言听力学会杰出服务奖,1982 年获纽约科学院行为科学奖章,1991 年获美国最高荣誉的科技奖 - 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心理学终身贡献奖。
 +
=='''贡献''' ==
 +
1960年,米勒和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一起创立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 同年他出版了与加兰特(Eugene Galanter)、普里布拉姆(Karl H. Pribram)合著的《计划和行为的结构》(Plans and the Structure of Behaviour),概述了他们的认知心理学的概念。
 +
在语言学领域,米勒以负责开发英语的语义网络WordNet著称,该项目开始于1985年,主要由于政府机构对机器翻译的兴趣,获得了300万美元经费。他花费后半生来建立、扩展这一数据库。他还基于WordNet开发了许多商业应用软件,例如和布朗大学的许多教授和研究生,开发了早期网络搜索和交易工具Simpli,Google的广告技术AdSense就直接源自于WordNet和Simpli.。
 +
1991年,米勒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还以提出Miller's Law著称:为了理解别人所说的,你必须假定这是真的,并设法想象 what it could be true of.

於 2019年1月17日 (四) 16:29 的修訂

喬治·米勒
喬治·米勒0.jpg
出生 1920—
國籍 中國
職業 醫生
知名作品 《神奇的數字 7 +/- 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1956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The Psychological Review)。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國籍 畢業院校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職業
喬治·米勒 美國 華盛頓大學 美國西弗吉尼亞州 1920— 不詳 醫生

人物生平

1937 年進華盛頓大學,次年轉學進亞拉巴馬大學,主修語言學,1940 年獲文學士學位,次年獲理學碩士學位。由於他在校期間曾參加過心理學的討論會,因而對心理學感興趣,是故畢業後應母校之聘擔任普通心理學講師,每周任課 16 小時,重複教授同一科目 16 次之多。就這樣使得未曾專修心理學的米勒,在"教學相長"的情況下進入心理學領域。1942 年他接受該校資深心理學教授建議,到哈佛大學進修。進哈佛大學後,他進入該校心理聲學實驗室,從事有關軍用雷達電話系統方面的研究,1946 年即以心理聲學研究為題,獲得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

1948 年應哈佛大學之聘擔任助教授,講授語言溝通方面課程,1950 年為研究語言溝通的數理理論,曾專程赴普林斯頓大學高級行為科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一年,次年再進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研究。1955 年晉升為哈佛大學副教授,三年後升為正教授。1958 年任該校高級行為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1960 年與另一著名認知心理學家 J.布魯納聯合成立哈佛大學認知研究中心,並在那裡工作一直到 1967 年,其中在 1963 年曾任牛津大學研究教授。1968-1978 年,他任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1979 年赴普林斯頓大學執教,任詹姆斯·麥克唐納心理學教授,1990 年退休後任榮譽教授。1986 年,米勒與哈曼(Gilbert Harman)共同組建了普林斯頓大學認知科學實驗室。1986-1994 年,他任麥道基金會贊助的認知神經科學計劃的負責人。此外,他還開發了自己的研究項目 - WordNet [1]。

在 20 世紀 40 到 50 年代米勒開拓自己的學術生涯時,正值行為主義鼎盛時期,舉凡心理學學術機構、專業團體、研究資源及出版機會等,全部為行為主義所壟斷,有志於從人性本質觀點真正從事科學心理學研究者,幾乎無法找到立足之地。如果有人不遵循行為主義路線研究心理學,恐將根本找不到職業。米勒本來也認同行為主義的科學取向,但在他根據研究資料出版《語言與行為》一書之後,他感覺到行為主義只重視外顯行為的研究取向,不足以了解人類語言的複雜性;尤其是行為主義的學術霸道作風,使他感到厭惡。1960 年他與另一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聯合成立哈佛大學認知研究中心,該中心的命名目即帶有向行為主義挑戰的意味。惟米勒在解釋他們成立該中心的目的時,並不同意一般人將他們的心理學思想解釋為認知革命。他認為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並非完全創新,只能說是舊思想的復甦,使心理學恢復了原來研究內在心理活動的本來面貌。惟其如此,自認知心理學興起後,心理學的定義也隨之由行為主義時代的"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改變為"心理學是研究行為與心理歷程的科學",接下來介紹米勒在心理學上的兩項貢獻:

神秘七加減二 以信息 處理論為基礎的認知心理學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萌芽時,電腦的資訊處理功能是影響因素之一。米勒在訊息記憶上的研究成就,為新興的認知心理學提供了理論的證據。當時的心理學家雖然已將訊息處理的歷程大致區分為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2 秒以下)、短時記憶(short - term memory,15 秒以下)及長時記憶(long - term memory),但短時記憶的性質及其重要性,則是在米勒 1956 年發表研究報告《神奇的數字 7 +/- 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之後才被確定的。他的主要觀點之一就是信息編碼的概念。他認為編碼最簡單的方式是將輸入信息歸類,然後加以命名,最後儲存的是這個命名而非輸入信息本身。編碼是一個主動的轉換過程,對經驗並非嚴格地匹配,因此編碼以及之後的解碼往往會導致錯誤發生。米勒的研究有兩點要義:

在不得重複練習的情形下(如看電視字幕),在短時記憶內,一般人平均只能記下 7 個項目(如 7 位數字、7 個地名),是故從電話簿上查到電話號碼後,待要撥號時往往會不復記憶。

短時記憶的量雖不能增加,但此 7 個事項的性質則可經由心理運作使之擴大。如 2471530121987 是一長串數字,遠超過 7 的限制,但如經心理運作將之意義化,變成 24(小時) - 7(一星期) - 15((半個月) - 30(一個月) - 12(一年) - 1987(年),然後再記這長串數字就比較容易。米勒稱此種意義單位為組塊(chunk)。學習英文時由字母而單字,由單字而短句,由短句而長句,都是將零碎信息 經心理運作變成多個組塊之後記下來的。

自米勒的研究之後,短時記憶才在現代認知心理學中成為特別受到重視的主題。他為以信息加工理論研究記憶開創了道路,自此出現了一系列對記憶錯覺的定量研究。

計劃與行為 為了解釋人在接觸到信息(亦即刺激)時如何處理而變成他的知識,米勒與其同事在 1960 年出版《計劃與行為的結構》一書,書中他用"TOTE"四個字母來表示人在處理信息 時,其行為是有結構的,是按計劃進行的。這四個字母的整個意義是測試 - 操作 - 測試 - 停止(Test - Operate - Test - Exit)。試舉進浴池洗澡的過程說明其意義。浴池放好水之後,先用手測試水溫是否適合;如發現太冷(或太熱),即操作龍頭加放熱(或冷)水;操作後再行測試,如覺得水溫適當,處理水溫的問題即告停止。當然,米勒所說的 TOTE 所指者只是行為結構中的一個單元而已。複雜的連續性行為,那就需要多個單元連續使用才能處理完畢,這時候 TOTE 就變為:測試 - 操作 - 測試 - 操作 - 測試 - 操作……測試 - 停止。米勒《計劃與行為的結構》一書中 TOTE 的觀念,後來在信息 處理論中,將人接受信息 後的處理歷程解釋為:刺激(信息)→感官記憶→選擇性注意→短時記憶中心理運作→複習→長時記憶中分類組織後永久儲存。雖然米勒的 TOTE 觀念只是人類吸收知識的假設,但其假設後來經過認知心理學實驗研究之後,證明他的假設是正確的。


獲獎'

米勒於 1962 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3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9 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1 年當選美國哲學會主席,1971 年獲實驗心理學會華倫獎章,1976 年獲美國語言聽力學會傑出服務獎,1982 年獲紐約科學院行為科學獎章,1991 年獲美國最高榮譽的科技獎 - 美國國家科學獎,2003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心理學終身貢獻獎。

貢獻

1960年,米勒和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一起創立了哈佛大學認知研究中心。同年他出版了與加蘭特(Eugene Galanter)、普里布拉姆(Karl H. Pribram)合著的《計劃和行為的結構》(Plans and the Structure of Behaviour),概述了他們的認知心理學的概念。 在語言學領域,米勒以負責開發英語的語義網絡WordNet著稱,該項目開始於1985年,主要由於政府機構對機器翻譯的興趣,獲得了300萬美元經費。他花費後半生來建立、擴展這一數據庫。他還基於WordNet開發了許多商業應用軟件,例如和布朗大學的許多教授和研究生,開發了早期網絡搜索和交易工具Simpli,Google的廣告技術AdSense就直接源自於WordNet和Simpli.。 1991年,米勒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他還以提出Miller's Law著稱:為了理解別人所說的,你必須假定這是真的,並設法想象 what it could be true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