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米高·吴尔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米高·吴尔夫 (Michael Wolf) 原图链结 来源出处Guardian

米高·吴尔夫 (英文:Michael Wolf, 1954年7月30日-2019年4月24日), 著名摄影师。 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在美国加拿大长大。 他曾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德国埃森富克旺设计学院,师从著名摄影大师奥图‧史坦纳特(OttoSteinert)。 他的父母皆为艺术家, 母亲从事画画和陶艺,父亲写书法。

吴尔夫以拍摄香港五彩缤纷的摩天大楼,以及描绘这里日常生活的细微闻名。 2019年4月24日在香港离岛长洲的家中去世,终年65岁。[1]

荣誉与奖项

吴尔夫的摄影作品多次在亚洲欧洲和美国展出,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光圈基金会以及芝加哥当代摄影博物馆等等。

他的作品被许多博物馆永久收藏,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加州圣何塞艺术博物馆、芝加哥当代摄影博物馆、埃森富克旺博物馆以及法兰克福德国建筑博物馆

2005年,他因记录中国玩具厂工人的系列作品获得荷赛奖。2010年, 凭《东京压缩》(World Press Photo)中获得Daily Life一等奖。

定居香港

吴尔夫的摄影事业是由摄影记者开始做起的,他曾在亚洲为德国Stern杂志工作十年。

1994年起定居香港, 他说在搬到香港之前,他花了很长时间思考该去哪里。“世界各地在我脑中打转,我曾在很多地方驻足,但没有一个地方让我产生共鸣,”沃尔夫2009年曾说。“直到最后,我在香港停留下来,我内心的一切都在说,‘是的。’”从此就在中国和香港各地展开摄影的工作,作品探索了中国复杂的文化特性,从这一全球经济体的商业元素,到香港城市密度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无所不包。

香港的摩天楼与后巷

他用不同手法探索视觉,从香港的高楼建筑群到东京地铁的无限压缩,从城市环境中的私秘性与偷窥性到不断增长的全球化现代艺术大批量生产现象,揭露了城市生活中崭新的一面,每一面都包含了复杂与微妙的视角,每个视角都向这个社会不断抛出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却已蕴含在作品之中。

《密度建筑》

在2005年的《密度建筑》(Architecture of Density)系列中,吴尔夫用超市条形码来比喻那些照片,是他最广为人知的系列作品,当中包含著他对这个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的建筑风景之观察,既有未来城市联想,同时也散发著一股强烈的压抑与荒凉。

这系列在网上迅速走红,排列整齐有序,堪称“滴水不漏”的建筑风格,教全球外国人啧啧称奇。有网民欣赏这些作品展现出来的规律美,亦有人因而展开了关于城市发展规划的讨论。是美、是丑,他没有下定论, 在一次记者访谈中他表示:“我拍摄的不只是建筑物,也是大城市的隐喻。”[2]

对密集恐惧者,可能会惧怕这样观看香港的角度。此系列以平面化的横倒构图捕捉香港独有的密集楼景,摄影师刻意裁切走天空和大地,独留密集、重复的建筑格子户,并对准水平线,以呈现出无限延伸的视觉画面,借密密麻麻的楼宇,展示出这个城市极度压迫的空间感,单是画面已经教人有窒息的感觉。

《非常道 巷里巷外》

将不显眼、甚至政府不想被游客看到的隐密空间显露人前,别人视之为城市的“丑”,他却看出当中的人性一面,一个清洁人员、厨房佬和打工仔聚脚的公共空间。

吴尔夫表示“与光鲜亮丽、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群相比,香港后巷比较默默无闻。然而,后巷是香港草根文化的正宗切片。在我看来,他们应该被提名世界文化遗产。我以一个人类学家的身份自视。受到中国本土的影响,香港给人的这种异域的、独立的感觉会渐渐减弱,所以记录香港的与众不同,成了我拍摄的最主要的目标。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记录,因为在今后的十年里,后巷将由政府来整治,淡出人们的视线。”[3]

《100 X 100》百呎空间的住户
原图链结 来源出处WP

《100 X 100》

2006年,他得悉石硖尾公屋即将拆除重建,用数日时间拍摄一百户住在百呎空间的住户《100 X 100》,同样反映港人狭窄的生存空间。[4]

近年,吴尔夫将镜头转向大自然,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在长洲家中拍摄日出。有别于过往从石屎森林中挖掘题材,夕烧、晚霞、云朵,海天一色。从有形转向无形,由入世过渡至出世,透现出与别不同的精神性。

作品系列

“中国人的凳子”、“中国玩具工厂”、“真实的假艺术”等等, 还有多次获奖的“建筑密度”、“东京压缩”。

中国人的凳子
他的第一本摄影集《坐在中国》是2002年出版的,记录了形形色色的体现著中国民间智慧的“凳子”。

中国玩具工厂
世界上约75%的玩具都是“中国制造”!无数的玩具需要无数个工人来制造,但只有当亲眼目睹时,你才能完全理解这个概念。

真实的假艺术
世界闻名的“大芬画家村”也在吴尔夫的镜头,大芬画家村每年生产几百万幅“名画”,其中80%左右的作品出口到美洲及欧洲的大卖场。当他问到其中一名画匠如何完成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时,他回答:“这张很简单,只要画四百笔左右就完成了!”

建筑密度
吴尔夫在香港生活10年,开始拍摄香港楼房的照片,取名为“建筑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作品主要是想表现人在狭窄空间里的一种生存状况。

东京压缩

2010年,吴尔夫便是凭借这组《东京压缩》(World Press Photo) 获得了荷赛日常生活类一等奖!他通过对每天上班高峰时间东京地铁里乘客表情的记录,来反映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日本东京地铁的拥挤是世界出名的,所以许多人戏称挤地铁是东京人的噩梦,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工作人员在乘客数量达到地铁承载量120%的时候就会去帮助乘客挤上地铁,当乘客的人数达到地铁承载量200%的时候车门是很难关上的。[5]

作品欣赏

视频

City Life Through a Photographer's Lens
Micheal Wolf:I wanted to show how horrific and depressing life in megacities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