粄 - 汉语汉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粄 - 汉语汉字 |
粄是一个汉语汉字,拼音bǎn。字从米,从反,反亦声,也写作䉽或䬳,"粄䬳䉽"三字互为异体字,可通用。"粄"也是客家语和海南话(海南闽语)的特色词汇,在客家语里是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统称。 "反"为"饭"省("饭"指"食物")。"米"指"大米制品"。"米"与"反"联合起来表示"大米制作的食品"。本义:大米制作的食品。
粄也是一类传统的特色小吃,在中国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台湾等省份的客家人居住地较常见。
农历入伏吃"仙人粄"是客家人的习俗,据说入伏天吃了"仙人粄",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仙人粄"有降温解暑之功,且无受冷患寒之弊,在"仙人粄"中调入蜂蜜。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粄、䬳、䉽
拼音; bǎn
客家话; ban/bon
海南话; buǎ/bua(阴平)
制作材料; 米粉、糯米粉或面粉,糖
结构; 左右
部首; 米
五笔; ORCY
统一码; 7C84
注音; ㄅㄢˇ
总笔画; 10
基本词义
拼音:bǎn ㄅㄢˇ 形声。
字从米,从反,反亦声。"反"为"饭"省("饭"指"食物")。"米"指"大米制品"。"米"与"反"联合起来表示"大米制作的食品"。本义:大米制作的食品。
笔画数:10,部首:米,笔顺编号:4312343354
粄为古汉语,也是客家话、海南话的特色词,泛指用米浆或米粉所制食品。
客家地区:发粄、糍粄、捆粄、红桃粄、粄圆(挼圆粄)、红粄、甜粄、萝卜粄(菜头粄)、艾粄、苎叶粄、粄条、米筛目、酵粄、味酵粄、油麻粄、敛粄、大笼粄、碗粄(碗仔粄)等。
海南省地区:粄条(粿条)、赤糖粄、白糖粄,猪肠粄、轧溜粄(米粉团子)、鸡屎藤粄仔、甜薯粄、菜头粄、粄条卷(肠粉)、油麻粄(芝麻糕)、䊦粄(燕粿)、鼎圻粄(又叫锅边糊、鼎边粥)、红豆粄等。客家的粄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博管切《集韵》补满切,$音昄。屑米饼。亦作䉽、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