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钝海盘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粗钝海盘车体扁,星形。具腕。现存1,800种,见于各海洋,太平洋北部的种类最多。辐径1∼65公分,多数20∼30公分(8∼12吋)。腕中空,有短棘和叉棘覆盖;下面的沟内有成行的管足(有的末端有吸盘),使海星能向任何方向爬行,甚至爬上陡峭的面。低等海星取食沿腕沟进入口的食物粒。高等种类的胃能翻至食饵上进行体外消化,或整个吞入。内骨骼由石灰骨板组成。通过皮肤进行呼吸。腕端有感光点。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有的行无性分裂生殖。[1]
简介
种 名:粗钝海盘车
学 名:Asierias argonautaDjakonov
形态描述
体形与罗氏海盘车A.rollestoni很相似,但背面比较隆起,腕较宽扁,尤其是幼小个体的腕更显粗钝;腕缘略圆,背棘上端斜切象凿状,且有一深而显著的沟槽。最大个体的R可达120毫米,R:r约为4.2。
背面骨板结合的网目比较密。每个结节上有1-2个或;个粗壮的背棘。背棘上端斜切成凿形且有一深沟槽(1),这是本种海星的一个重要特征。
上缘板各有3-4个比较粗壮的上缘棘,各棘顶端也成凿状,有沟槽。下缘板普通有2个下缘棘,但有的板上仅有一个或多至3个的下缘棘;各棘上端也有沟槽。
侧步带板上的棘系1个和2个者交互排列成两纵行,外行棘较长而粗壮,内行棘较尖细而弯曲;各棘上都有几个直形叉棘。腕基部的侧步带棘,有的为2-2排列。反口面为紫蓝或赤褐色,口面为[[]]黄褐色。
分布
多生活在潮下带沙或石底。
国内分布 辽宁小长山岛和海洋岛,山东庙岛群岛和烟台等地均产。
国外分布 在日本海南部及朝鲜也有分布。
生活习性
人们一般都会认为鲨鱼是海洋中凶残的食肉动物。而有谁能 想到栖息于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平时一动不动的海星,却也是食肉动物呢!不过实际上就是这样。由于海星的活动不能像鲨鱼那 般灵活、迅猛,故尔,它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 洋动物,如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等。它捕食时常采取缓慢迂徊的策略,慢慢接近猎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将整个身体 包住它,将胃袋从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让猎获物在其体外溶解并被其吸收。海星腕足的末端有一个眼点,是它的光线感觉区。海星身上有很多可以察觉水中食物来源,很快找到食物。
我们 已知海星是海洋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的捕食起着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如在美国西海岸有一种文棘海星,时常捕食密密麻麻地依附于礁石上的海虹(谈菜)。这样便可以 防止海虹的过量繁殖,避免海虹侵犯其他生物的领地,以达到保 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在全世界有大约2000种海星分布于从海间带到海底的广阔领 域。其中以从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亚的东北部太平洋水域分布的 种类最多。
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常常展开生与死的较量。为了逃脱海星的捕食,被捕食动物几乎都能做出逃避反应。有一种大海参,每当海星触碰到它时,它便会猛烈地在水中翻滚,趁还未被海星牢牢抓住之前逃之夭夭。扇贝躲避海星的 技巧也较独特,当海星靠近它时扇贝便会一张一合地迅速游走。有种小海葵每当海星接近它时,它便从攀附的礁石上脱离,随波 逐流,漂流到安全之地。这些动物的逃避能力是从长期进化中产生的。避免了被大自然所淘汰的命运。
海星是肉食性棘皮动物,主要以贝类为食。它不仅食量大,而且也很贪食。一只仅有一个月龄的小海星,在6天内可吃掉50多只小海螂,而且一遇到猎物就立即杀死,所以对沿海的牡蛎,淡菜(即贻贝)等贝类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危害,渔民非常憎恨它们。由于海星的经济价值不大,所以渔民一般把它们晒干磨成粉作肥料。尽管海星是一种凶残的捕食者,但是它们对自己的后代都温柔之至。海星产卵后常竖立起自己的腕,形成一个保护伞,让卵在内孵化,以免被其他动物捕食。孵化出的幼体随海水四外漂流 以浮游生物为食,最后成长为海星。
在海边漫步,常可见到一些双壳松弛的空贝壳,这大多都是遭到海星杀戮的贝类遗骸。
海星平时在海底缓慢行进或静伏海底,不动声色,一旦遇到牡蛎等贝类,就突然跃起,用腕紧紧抓住猎物,接着用其强而有力的吸盘管足把紧闭的贝壳使劲拉开,拉力可达1千克以上,然后用喷门胃由口翻出体外,挤入贝壳,包着贝类的身体,分泌消化液,慢慢的消化比它口大数十倍的猎物。吃完猎物,将胃和已消化的食物慢慢由口收回体内,而将贝壳和大量的食物残渣遗弃在体外。由于海星采用体外消化食物的方式,因此就不愁对付比它口大数十倍的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