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粑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粽粑叶 |
中文学名: 粽粑叶 |
粽粑叶[1],中药名。为竹芋科植物柊叶Phrynium capitatum Willd.的全草。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口腔溃烂、音哑、小便不利。
粽粑叶在我国主要用于包粽子。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淡,性微寒。
归经
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功能主治
1、治感冒高热、痢疾:粽粑根茎15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口腔溃烂、酒醉:粽粑叶柄15g,水煎服;或鲜全草捣烂取汁含漱或饮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吐血、衄血、血崩:粽粑根茎15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4、治小便不利、音哑:粽粑叶9-15g。水煎服[2]。(《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
采集加工
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形态特征
株高1米,根茎块状。叶基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50厘米,宽10-22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急尖,两面均无毛;叶柄长达60厘米;叶枕长3-7厘米,无毛。头状花序直径5厘米,无柄,自叶鞘内生出;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3厘米,紫红色,顶端初急尖,后呈纤维状;每一苞片内有花3对,无柄;萼片线形,长近1厘米,被绢毛;花冠管较萼为短,紫堇色;裂片长圆状倒卵形,深红色;外轮退化雄蕊倒卵形,稍皱褶,淡红色,内轮较短,淡黄色;子房被绢毛。果梨形,具3棱,长1厘米,栗色,光亮,外果皮质硬;种子3-2颗,具浅槽痕及小疣凸。花期:5-7月[3]。
生态环境
生于密林中阴湿处。
资源分布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物性:喜温暖潮湿气候。宜选土层深厚、肥沃的阴湿地栽培。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初春,从母株中挖掘部分新长出的粗壮植株作种苗,分成数蔸,每蔸留3-4个地上茎,煎去茎下部叶片,按行120×100cm挖穴,穴深约30cm,每穴栽1蔸,盖土,压紧。
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每年追肥2-3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4]。
视频
平秋镇粽粑叶加工:绿色资源变成脱贫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