糨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糨糊 |
糨糊 面粉或淀粉或糯米加水熬制为糊状即为糨糊。糨糊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多用于纸张、布料或物品的粘合。是早期使用的健康无毒的粘合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糨糊 [1]
解释 用面粉等做成的可以粘贴东西的糊状物
多用于 纸张、布料或物品的粘合 [2]
原料 小麦淀粉
简单介绍
现代生产的多为纤维素和胶水制成的化学糨糊。
注: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制糊时浓度以淀粉﹕水=1﹕6,所制得的糊性质较稳定,而煮糊温度以不超过80℃为佳。
制作
怎样家庭自制糨糊?
1、将牛奶放在炉在上进行加热,将近热的时候,轻轻的往里面倒入白醋,边加热,边倒,边搅拌,就可以了。
2、买一袋107胶(建材市场都有)倒入容器中,慢慢加热,然后往里倒入牛奶,就可以了。
怎么用糯米做糨糊?
一般的面粉就可以,面粉和水一起在小锅里在炉子上加热,要一直不停地搅拌不然会糊,过一会儿就成糨糊了。想保存时间长就放在玻璃瓶里保存。
怎样用淀粉做糨糊?
1.白面二斤放进盆内,加入400c.c.冷水湿面,揉匀后,取其一块放入预先用较薄白布做成的口袋里,为了不使白面跑出,必须将口卡紧,浸入冷水盆中揉洗,使其出现白汁,将揉出的白汁倒入另一盆中沉淀。
2.在原来盆中加入清水揉洗,至袋内不出白汁为止,将口袋内的面筋取出。
3.再放入湿面按以上方法揉洗,至将合好的湿面揉洗完为止。
4.把湿面揉完后,将洗出的白汁集中一起放入缸内沉淀。放个别小时之后上面出现黄水,倒出黄水再加入清水沉淀后,出现比第一次较淡色的黄水,再次倒出加清水沉淀,再进行发酵后即可制做糨糊。(来源于网友)
怎样用澄粉(小麦面粉)做糨糊?
1.先将200cc的纯水置于锅中加热至沸腾,另外200cc的纯水加入100ml的澄粉搅拌均匀。
2.将搅匀的澄粉水加入锅中,继续小火加热,且不断以顺时针或逆时针固定方向搅拌。需以较粗的棒子搅,如在家中可用杆面棍等。
3.一边煮一边搅拌,大约18分钟。注意不要煮焦,煮好会呈现半透明状,有点像粿状。
4.煮好后立刻置入大冷水盘中冷却,冷水盘的冷水高度需高于锅内浆糊。
5.同时准备冷的纯净水在锅边某个地方,缓缓注入至高出浆糊约1cm高左右,并静置一夜。
6.使用时先小心倒掉上面的纯水,再挖出粿状的浆糊,置于筛子上过筛。(来源于网友)
"糨糊"一词的由来,一般都知道来源于上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流行语,再由上海而流行全国。至于这词在上海如何由来,即使上海人,也很少知道。"捣糨糊"一词的本来面目,其实是九十年代初上海黑道的一个术语,是"逃江湖"一词的音转,并在音转中发生了涵义的变化。
在上海市区向郊区扩大之前,市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区是杨浦区,九十年代初常住户口人口即达到一百一十万,上海滩上称为"大杨浦"。过去中国工业最集中的地方是东北和上海,上海工业最集中的地方是杨浦,因此,杨浦这地方也是中国工人阶级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工人运动对上海乃至全国都有很紧要的影响。但杨浦区也是流氓集中的地方。杨浦区流氓最集中、最著名的地区,叫定海桥。定海桥是个街道,但社会上一般指这个街道及其周边密集的棚户区。上海滩上一谈起流氓、黑社会,没有不知道定海桥这名称的。文革时的造反司令王洪文靠武斗起家,是个标准的红色"大流氓",即来源于这个地区。这两年突然全国皆知的周正毅,本是流氓圈里的一个喽罗,也是定海桥出身。"捣糨糊"一词的源头,正是来源于定海桥的流氓圈。
上海黑道上闯了较大的事情,不论被发现不被发现,第一做的动作便是逃跑。即使没有闯出事情,遇到拉网(严打),知道自己属于被拉网的鱼儿,自然的选择也是逃跑。不管什么情况,先逃跑了再说,这是他们的基本策略。逃跑之后,再看三四、听风声,觉得问题不大,便回家。要是有很大问题,他们便干脆去广州、深圳等地,再伺机转香港、澳门,干脆到那里打天下。九0年前后,上海的流氓已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轻易不采用暴力(改革),放眼港、澳(开放)。他们把社会、世界称为"江湖",把自己看作是"江湖上人"。他们的首选是在本地做生意,并不愿意逃跑,因此,不说"闯江湖",而说"逃江湖"--离开本地,一般都是逃跑,故谓"逃江湖"。
那时上海流氓做"生意",有白、黑两类。白的生意是包柜台、开小店、租摊位、倒卖、贩运等。黑的"生意"是诈骗、贩黄、贩毒、贩外烟、做假烟、赌博、皮条、讨债、敲诈、保卫、冲场子等。很多流氓解决启动资金的常用手段是皮条、敲诈。皮条生意先要搞定几个女孩子。上海流氓大哥级人物有个规矩:不出来混的女孩子不碰。女孩子混的标准,流氓圈认为凡是经常在舞场、酒吧之类场所的就是混的,就是可以设法搞定的。搞定女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称为"揿到瓮里",即设计圈套以恋爱名义强迫同居并洗脑,再进而迫使其卖淫,甚至把女孩送到广州、深圳和港、澳等地做生意。敲诈的方法也有很多,对象多是饭店、舞厅、酒吧等场所的老板。那时上海有乍浦路饭店一条街,生意非常红火,一些流氓就勾引一些饭店老板参与赌博,再设计圈套进行敲诈。他们的这些"生意"必然导致流氓圈内的互相冲突,在互相冲突中,"逃江湖"或"逃江湖去"一词成了经常互相嘲笑和嘲弄的语言。这一转变使得语言的涵义开始发生变化。
九二年左右,"逃江湖"一词迅速曼延到了商场上,很多生意场上人开始频繁使用"逃江湖"一词进行互相嘲笑和嘲弄。这样,"逃江湖"一词就成了一个介于黑、白之间的切口。所谓切口,是一种灰色流行词汇,是不登大雅之堂但能让一般人作为口语接受的流行语言。上海人向来有使用切口的风气,一时之间,"逃江湖"一词就风行于世。但人们并不清楚"逃、江、湖"三个字,不知道它的本义,因此,就发生了音转,成为了"捣糨糊" 。这一音转的关键不是在"逃"、"捣"上面,而在于"江湖"、"糨糊"上面。"江湖"(GANGHU或JIANGHU)与"糨糊"一音之转,一般上海人并不知道黑道的"江湖",而是把它理解为了"糨糊"。既为"糨糊","逃"(TAO)就音转为了"捣"(DAO)。九五年前后,流行的"捣糨糊"有DAO GANGHU和 DAO JIANGHU两种口音,正是这一演变过程显示出的音转痕迹。渐渐地,文人插了进来,开始在文章中使用"捣糨糊"一词。文人自然认真,一时分不清楚DAO GANGHU和 DAO JIANGHU两种口音之间的意义。其实现在的人多数也读过书、会写字,也受这两种读音的困惑,但人们没有文人认真,所以就经常简化为"糨糊"解决问题, 而且更觉得幽默、有趣。原来经常使用的词汇竟然是个黑道用语,面子上很过不去,很不文化。
意义
由黑道而灰道,由灰道而白道,白中藏黑,灰而畅之,举国"捣糨糊",实在是当代中国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