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蜜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紫花蜜鸟(学名:Cinnyris asiaticus):体重7-8克,体长100-115毫米。小型鸟类。嘴细长而向下弯曲。雄鸟繁殖羽通体黑紫色具金属光泽,胸羽簇掺红色并掺杂着黄色,非繁殖鸟上体污橄榄绿色,翅上覆羽紫蓝色;喉、胸黄色,喉至上胸中央具黑紫色纵纹,其余下体黄色。雌鸟和雄鸟非繁殖羽相似,但喉至上胸中央无紫黑色纵纹。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3-5只的小群或与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整天不停地在枝叶与花丛间跳跃穿梭,飞翔快而有力。以花粉、花蜜、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昆虫、蜘蛛等动物性食物。该物种广泛分布于西亚、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越南。[1]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也出没于花圃、果园和村寨附近的树林竹丛和灌丛中,尤其喜欢栖息在四季花香的环境中。
形态特征
紫花蜜鸟雄鸟上体至尾上覆羽包括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概为金属紫蓝色或蓝黑色,具紫色金属光泽,有时微沾有紫罗兰色或绿色。尾深蓝黑色或黑色,外侧尾羽先端微棕白色。大覆羽黑色,邻近肩部的大覆羽沾紫色,飞羽暗褐色。颏、喉、头侧、前颈、颈侧和胸辉紫蓝色,喉部中央紫色较浓,下胸羽端暗栗褐色或暗红铜色,形成一条横跨胸部的胸带,有的胸带不完整或无胸带。其余下体紫黑色或蓝黑色具紫色金属光泽,胸侧有一簇橙红色和黄色相杂的羽簇。非繁殖羽上体污橄榄绿色,两翅和尾黑褐色。下体黄色,喉至上胸中央黑紫色具金属光泽。
雌鸟上体包括两翅暗绿褐色或灰褐沾绿色。尾暗褐色微具蓝色光泽,外侧尾羽尖端白色,越往外侧尾羽白色尖端越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先端一半几纯白色。下体黄色,腹乳黄色,两胁灰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7-8克,♀7克;体长♂111-115毫米,♀100-108毫米;嘴峰♂17-18.5毫米,♀16.5-17.5毫米;翅♂53-59毫米,♀50-55毫米;尾♂34-40毫米,♀30-35毫米;跗跖♂15-15.5毫米,♀14.5-15毫米。(注:♂雄性;♀雌性)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成3-5只的小群或与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整天不停地在枝叶与花丛间跳跃穿梭,飞翔快而有力,既能垂直的上下飞翔,也能悠闲的在空中翱翔,或在花前面极速地扇动两翅,飘浮在空中吸食花蜜,有时也能头朝下地悬吊于枝叶和花丛间啄食。活动范围和栖息地极不固定,游动性很大,特别是随季节性的花开花落常做较大的季节性游荡。
以花粉、花蜜、浆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昆虫、蜘蛛等动物性食物。多在树枝叶和花丛间觅食,有时也通过急速飞行捕食飞行性昆虫。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亦有早在3月份即开始繁殖和迟至7月份,甚至8月初还有繁殖的,1年繁殖2窝或3窝。雄鸟的求偶炫耀行为是将尾呈扇形展开,胸侧的橙黄色簇羽竖起,有时还将两翅张开嘴微微向上,并同时鸣叫。营巢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巢呈梨形袋,有一个较长的颈,出入口开在上端侧面,较为隐蔽,主要由苔藓、地衣、羽毛、碎屑、棉丝、麻、须根、草茎、蛛网等编辑而成、巢悬吊在树的细枝杈上,巢下面常常悬垂有用蛛网沾的碎屑形成的一条尾巴,巢外面也常装饰有碎纸片、白色的蜘蛛卵壳、毛虫卵壳和木屑进行伪装。每窝产卵2-3枚,卵灰色或皮黄色、被有灰褐色和栗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5.3-16.7毫米×10.8-11.8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3-17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