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補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朱彝尊撰《經義考》[1] 三百卷,為清代以前最完整之經學目錄;惟由於此書所涉範圍過廣,疏漏難免。羅振玉撰『目錄』八卷,『校記』一卷;翁方綱、王聘珍亦撰《經義考補正》[2]十二卷,1997年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亦出版排印本《(點校補正)經義考》,凡此,對從事經學研究者之助益,無庸贅述。
經義考補正‧通志堂經解目錄序
清秀水朱彝尊撰《經義考》三百卷,每一書前列撰人姓名、書名、卷數,其卷數有異同者,則注某作書幾卷,次列存、佚、闕、未見字,次列原書序跋,諸儒論說,及其人之爵里。彝尊有所考正者,卽附列案語於末。(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五)博徵傳世之書,識其存佚,提衡衆家之論,判厥醇疵。見淺見深,咸網羅而不失,識大識小,悉隱括以靡遺。論說有資於考鏡,見聞可藉為參稽。較陳振孫之解題,更加繁富,比晁公武之書志,尤覺精詳。(卷首盧見曾進書表)上下二千年間,原原本本,使經傳原委,一一可稽,可云詳瞻矣。[3] (四庫提要)故清毛奇齡序其書云:「非博極窮書,不能有此。」皆非溢美之辭也。
然草稿粗定,卽以次付梓。其宣講、立學、自序四種及補遺,屬草未具,不幸遘疾。(卷首朱稻孫識語)故其書亦頗有闕失。
序跋諸篇,於本書無所發明者,連篇備錄,未免少冗,一也。隋書經籍志,凡於全經之內專說一篇者,如易類之繫辭注,皆與說全經者通叙前後,俾條貫易明,後世宗之。經義考乃以專說一篇者,附錄全經之末,遂令時代參錯,於例亦為未善,二也。所註佚、闕、未見,以四庫所錄校之,往往其書具存。三也(以上四庫提要。按四庫未錄而其書尚存者,又復不少。已佚而清人有輯本者尤多。)爾雅類下,宜列訓詁、六書諸目,(翁方綱經義考補正序)四也
。所著錄諸書,有不詳其所自來者,使人覽之茫然,於例亦不純一,五也。今存之書,往往但載史志及前人目錄所載卷數,又書名或與今傳本不同,卷數與今傳本或異,或尚存之書失記卷數,或不分卷之書多至數百葉而誤作一卷,或誤以篇為卷,或撰人名字仕履有誤。(羅振玉經義考目錄序)六也。朱氏引書,皆現存者,惟阮孝緒七錄已佚,而僅見於隋書經籍志注文,稱『梁有某某書卷若干』者。而朱氏皆直書七錄,一似七錄至今存者,似有未合。然據法應著『隋志著七錄云云』,方合於例,而其亦繁累無取。且此事本亦人所共知,朱氏不為欺人。(章學誠史學考釋例。按朱氏引書,如崇文總目、直齋書錄解題等,亦已亡佚,而當時又無輯本,當係引自文獻通考經籍考,俱不加說明。雖云不為欺人,究亦不足為法。)七也。序跋固多附載本書,亦不乏錄自文集或他書者,而俱云某某曰,不明其出處,八也。所著錄之序跋,或删其歲月。(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卷三十二跋竹垞文稿。[4] 琯按經義考所引序跋之年月,[5] 删落殆盡。蓋朱氏於序跋實多未能錄自原書,而頗自他處轉鈔,年月不可悉考,如文集所載序跋,卽每無年月,因並可知者亦删之。蓋其例使然,非如翁氏所言「小吏鈔胥之脫漏」。)九也。元明以下,或僅據書目甄錄,並序跋亦未多載,十也。(鄭堂讀書記卷三十二)。
經義考旣未盡善,後人遂頗思補正。清謝啟昆之小學考等,自成一書,卷帙亦富,固無論矣。(章學誠撰史考釋例,用謝氏語,故有「予旣為朱氏補經考」云云。)四庫提要等書目於引用經義考時
,亦每指陳其闕失,亦姑不計。其撰為專書,文獻可徵者,計有:沈廷芳(見杭州府志、隱拙齋詩文集、東湖叢記),馮浩、朱休承(俱見國朝未刋遺書志略),錢東垣(見嘉興縣志、鄭堂讀書志、書目答問)[6] ,林國廣、陸茂增、胡爾榮(見杭州府志),翁方綱、羅振玉諸家。然多未見傳本,僅翁、羅二家之書存。
翁書名經義考補正,凡十二卷,其次第一依經義考,卷首有目次。其書頗引史志及諸家書目,考其異同,賈公彥周禮疏條云:「應將公彥序略曰以下三十一行删去,另載公彥序周禮廢興一篇於此。」春秋古經條指陳朱氏所引王觀國說自相矛盾。杜預春秋釋例條補錄劉蕡序。[7] 程公說春秋分記條云:程氏著有左氏始終三十六卷,通例二十卷,比事十卷,竹垞未採應補入。卷十一、卷十二據金石增補者尤多。[8] 如朱氏于隸釋、隸續所載石經,删去其殘字而引其跋尾,但殘字旣不載,則跋尾亦無從考證。故為之補入。凡此俱足有功於朱氏書。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云:「閱翁方綱朱氏經義考補正。竹垞之書,捃摭繁富,誠不能無舛漏,補正之事必不可少。惟覃溪實不知學,[9]僅一二訂其卷數錯誤之字,篇帙寥寥。而時闌入其詆訾近儒,皮傅宋儒之謬論。[10][11] 蓋覃溪初亦依傍漢儒,[12] 思亦以考據自見。旣而碩學輩出,其陋日形。又為戴東原所譏,遂老羞成怒,逞肊妄訾。[13] 於是罵朱竹垞,[14] [15] 罵紀曉嵐,[16] 罵阮芸臺。[17] 及陳恭甫致書直爭其失,[18] 而覃溪底蘊全露,而覃溪亦老不可復為矣。[19] [20] 是書自言本與丁小雅共為之,[21] 其中小有補益,當出小雅之手也。」(同治癸酉五月二十九日)[22]
翁書誠多片言隻字之訂正,李氏詆訾方綱,亦頗言過其實。[23] [24] 且補正經義考者多家,所存者羅氏校記篇帙尤少,惟翁書最早且較詳。書成乾隆五十七年自刻於蘇齋叢書中,後又刋入粵雅堂叢書第六集,叢書集成則以鉛字排印。茲據粵雅堂本影印,列入書目續編。卷首有乾隆五十七年自序,卷末有道光庚戍伍崇曜跋。[25]
據自序翁氏於丙申(乾隆四十一年)錄存丁杰所考數十條。[26] 後三年又得門人王聘珍相助。書中丁杰按、聘珍按諸條是也。[27] [28] 復初齋文集丁小雅傳稱,[29] 嘗補正經義考序尾年月,其事未成。
納蘭容若輯刻通志堂經解,收宋元人解經之作百六十種,何焯手勘其目,方綱因時有以不全本別為目錄以眩人者,故就其原刻次第,略敍原委,錄為目以備檢查,據自跋云曾與丁小雅共相商榷。足與經義考相發明,亦刻入粵雅堂叢書,今一併印行。
方綱字正三,[30] 一字忠叙,[31]號覃溪,[32] 一號蘇齋,[33] 順天大興人。幼年家貧,年十二補府學生,十五擧於鄉,二十成乾隆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34] 湖北,二十九年督學廣東,歷三任八年。四十四年,典江南鄉試,擢司業,[35] 五十五年,扈蹕山東,[36] 擢內閣學士。嘉慶元年,與千叟宴,四年左遷鴻臚卿。[37]十九年又預瓊林宴,[38] 賜二品銜。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一八)卒,年八十六。[39]
方綱擅書法,[40] 乾隆十九年,與朱珪、盧文弨等奉詔寫詔明文選。[41] [42] [43][44]其目力過人,至老不衰,每歲新正於十粒芝麻上各寫四字,[45] 至卒之年不輟,然寫至第六粒而目力頓眊,[46]遂於正月二十七日卒。[47] 生平精心汲古,博覽多聞 ,尤精於金石之學,抉摘精審,剖析確當。[48] 著述甚富,有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粵東金石略十二卷、蘇米蘭亭考八卷、復初齋文集三十五卷、詩集六十六卷、蘇詩補注八卷、米海岳年譜一卷、元遺山年譜一卷、多收入自刻之蘇齋叢書。
丁杰字小雅,[49] 浙江歸安進士,王聘珍字實齋,江西城南拔貢生。
民國五十七年歲次戊申二月二十日喬衍琯識於望雲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