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红三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三七

中文名称:红三七

拼音:Hónɡ Sān Qī

界科:植物界、蓼科

考证:出自《陕西中草药》

性味归经:味涩,性平

毒性:无毒

红三七中药名。为蓼科植物支柱蓼的根茎。具有散血,止血,行气,调经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

别称:扭子七、算盘七、九龙盘、九牛、赶山鞭、蜈蚣七、伞墩七、螺丝。

分布区域: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全部无毛。根茎肥厚,具节,紫褐色;须根甚多。茎丛生或单生,细长,绿色,不分枝。

基生叶有长柄,长15-25cm;茎生叶互生,下部的具柄,上部的渐至无柄,叶柄基部具膜质托叶鞘2枚,有明显的脉,无缘毛;叶片卵形或广卵形,质薄,长3-15cm,宽1.5-9cm,先端尖锐,微弯,全缘,基部心脏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

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轴长3-5cm;小花白色,径约3mm,花梗短小,基部具小苞片;花被5深裂,长椭圆形,长2-3mm;雄蕊8,花丝线形;子房上位,呈三角状,花柱3枚,柱头头状。

瘦果卵形,有3锐棱,黄褐色,有光泽。花期7月。[1]

植物种属

蓼科植物支柱蓼。

分布区域

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四川、贵州、浙江、江西等地。产四川、陕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长于中山区的林下或潮湿地方,常见于黄沙泥地中。

药用价值

一、

功能:散血,止血,行气,调经。

主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5g或浸酒、研末。

化学成分:根和根茎中,含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

相关论述

1、《四川中药志》:“散血行气。治跌打损伤及五劳七伤。”

2、《陕西中草药》:“收敛止血,活血调经,止痛生肌。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淋症,白带,红白痢疾,大骨节病。”

相关配伍:治跌打损伤:支柱蓼根研粉,以酒送服。晚饭前服七至八钱。(《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采收加工:8-9月采收。

药材性状

干燥根茎近圆柱形,根头处稍粗壮,外表棕黑色,粗糙凹凸不平、具节,节上有明显疙瘩突起,须根黑色,卷曲而长。质坚硬,断面粉红色至棕红色。气微,味淡微涩。[2]

二、

拼音Hónɡ Sān Qī

别名扭子七(《四川中药志》),九节犁、九节雷、赶山鞭、蜈蚣七、伞墩七、螺丝七(《陕西中草药》),螺丝三七、血三七(《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出处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支柱蓼的根茎。8~9月采收。

原形态支柱蓼,又名:九牛造。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部无毛。根茎肥厚,具节,紫褐色;须根甚多。茎丛生或单生,细长,绿色,不分枝。基生叶有长柄,长15~25厘米;茎生叶互生,下部的具柄,上部的渐至无柄,叶柄基部具膜质托叶鞘2枚,有明显的脉,无缘毛;叶片卵形或广卵形,质薄,长3~15厘米,宽1.5~9厘米,先端尖锐,微弯,全缘,基部心脏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轴长3~5厘米;小花白色,径约3毫米,花梗短小,基部具小苞片;花被5深裂,长椭圆形,长2~3毫米;雄蕊8,花丝线形;子房上位,呈三角状,花柱3枚,柱头头状。瘦果卵形,有3锐棱,黄褐色,有光泽。花期7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中山区的林下或潮湿地方,常见于黄沙泥地中。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四川、贵州、浙江、江西等地。产四川、陕西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近圆柱形,根头处稍粗壮,外表棕黑色,粗糙凹凸不平、具节,节上有明显疙瘩突起,须根黑色,卷曲而长。质坚硬,断面粉红色至棕红色。气微,味淡微涩。

化学成分根和根茎中,含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

性味

①《四川中药志》:"味涩,性平,无毒。"

②《陕西中草药》:"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散血,止血,行气,调经。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

①《四川中药志》:"散血行气。治跌打损伤及五劳七伤。"

②《陕西中草药》:"收敛止血,活血调经,止痛生肌。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淋症,白带,红白痢疾,大骨节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研末。

复方治跌打损伤:支柱蓼根研粉,以酒送服。晚饭前服七至八钱。(《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临床应用治疗大骨节病:取红三七(鲜)3钱切片,水煎3次取汁混合,早晚空腹加温分服。试治10例,其中Ⅰ°3例,Ⅱ°5例,Ⅲ°2例,治后疼痛减轻,关节活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年龄小、病情轻者,疗效显著。

摘录中药大辞典[3]

参考资料

  1. 红三七,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红三七,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3. 红三七,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