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红椰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椰子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红椰子(Cyrtostachys renda),别名口红棕、猩红椰子、红棒椰子,是棕榈目棕榈科红椰子属植物,常绿灌木,株高2-5米,叶柄粗壮,长超过1m。穗状花序有2个易脱落的佛焰苞,黑色,基部带绯红色。原产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新几内亚群岛、婆罗洲和泰国南部地区,我国有少量引起栽培,在海南生长良好。

基本内容

中文学名:红椰子

属:红椰子属

拉丁学名:Cyrtostachys renda

界:植物界

纲:单子叶植物纲

科:棕榈科

分布区域:原产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新几内亚群岛、婆罗洲和泰国南部地区

形态特征

茎干丛生,细长无刺,羽状复叶,“弓”状全裂,裂片25-30对,线形,尾部锐尖,先端2裂,表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叶鞘与叶柄猩红色,花单性,雌雄同株,肉穗花序下垂,圆锥状分歧,红色。穗状花序有2个易脱落的佛焰苞,黑色,基部带绯红色。核果较小,椭圆形,黑色。佛焰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雄花具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革质,卵状长圆形,长1 -1.5cm;雄蕊6;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革质,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长15-25cm,内果皮骨质,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1粒;胚乳内有1富含液汁的空腔。

生态习性

红椰子喜光照充足、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月日照时数需120小时以上,生长适温为25-35℃,夜间气温不低于16-18℃,低于15℃即会死亡。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但在沼泽地区也能生长良好。适宜在低海拔地区生长。水分条件应为年降雨量1500-2000mm以上。

产地分布

原产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新几内亚群岛、婆罗洲和泰国南部地区。中国有少量引起栽培,在海南生长良好。现主要集中分布于海南各地,台湾南部、广东雷州半岛,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保山、河口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尤以赤道滨海地区分布最多。其次在南北纬20°—23.5°范围内也有大面积分布。

繁育栽培

播种或分株繁殖。播种需即采即播,种子采后2个月即失去发芽力,种子发芽适温为25-32℃。且需要保持不低于85%的相对空气湿度,实生苗10-15年之后叶柄及叶鞘才会出现红色。分株繁殖需要在春末夏初进行,每丛需要有5枝以上,且根系要完整。红椰子生长缓慢,极怕寒,仅在原产地可露地栽培,其他地区一般均作为盆栽。盆栽宜用腐叶土+泥炭土等量混合并加适量基肥,栽后要保持土壤湿润,适度遮阳直到恢复生长。夏季生长旺盛,需要每月一次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或三元复合肥料为佳。入秋后需要注意防寒保温。

采用种子繁殖:完全成熟的椰子,只要有适当的温、湿条件,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开始发芽。海南普遍采用预备苗圃催芽法。选择半荫蔽、通风、排水良好的环境,清除杂草树根,耕深15—20厘米,开沟,宽度比果稍宽,将种果一个接一个的斜靠沟底45°角,埋土至果实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当芽长10—15厘米时,移芽到有适度荫蔽的苗圃中,注意浇水、排水、除草和施肥。一般一年左右,苗高约1米便可出圃定植。

管理:一般在小雨季或雨季开始定植,成活率高。应深种浅培土,以恰好盖至种果顶部为宜。以后应注意除草、中耕、培土和施肥。特色:椰子形似西瓜,外果皮较薄,呈暗褐绿色;中果皮为厚纤维层;内层果皮呈角质。果内有一大贮存椰浆的空腔,成熟时,其内贮有椰汁,清如水、甜如蜜,晶莹透亮,是极好的清凉解渴之品。

园林用途

红椰子树姿优美,叶柄及叶鞘呈猩红色,美丽异常,适宜丛植于建筑物前或草坪绿地上,为热带地区极为特殊的观赏植物,遗憾的是其生长条件要求极严,难以在更广的地区露地栽培,但可盆栽装饰环境,观赏价值极高。[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