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红楼梦中林黛玉死在哪里何时

红楼梦中林黛玉死在哪里何时,林黛玉死在哪里 按着曹雪芹所写,应当是:一、受赵姨娘的诬构,说她与宝玉有了不才之事,病体之人加上坏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骂名,实在无法支撑活下去了;二、她决   

目录

原文

林黛玉死在哪里

按着曹雪芹所写,应当是:一、受赵姨娘的诬构,说她与宝玉有了“不才之事”,病体之人加上坏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骂名,实在无法支撑活下去了;二、她决意自投于水,以了残生;三、其自尽的时间是中秋之月夜,地点即头一年与湘云中秋联句的那一处皓皞清波,寒塘冷月之地。持不同意见的研论者,大致提出两点:一是黛玉乃是偿还“泪债”、泪尽而亡的,不是自沉自死;二是死在春末,而非中秋。对前一点,我从来也不认为那是一种“矛盾”。既泪尽,也自沉,——因泪枯,遂自尽。这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两个“势不两立”的事由。她的死因可能比大家意中想的要更复杂,而不是“是此即非彼”的简单化思想方法所设计的那种样子。对后一点,我看论辩者的理由也不是不可以商量的绝对准确之说。主张黛玉逝于春末的,所举最被认为是坚强有力的证据就是葬花吟和桃花行。这是黛玉自作,而其言曰: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如此明白易晓的话,怎么不是死在春尽,却硬说是死在中秋呢? 我想提醒持此见解的同志们一句:要抠字面,要讲真的明白易晓,黛玉的葬花名句也不能作那样的理解。请问,什么叫“红颜老”?难道少女病亡,能叫“老死”吗?须知所叹的春残花落,乃是节候时运的荣落盛衰的事情,不是狭义的、一时一己的遭遇和变故。脂批说《葬花吟》乃是“大观园诸艳归源之小引”,就已说明了葬花之吟所包含的内容不是一个很窄隘的意义了。此点最为要紧。以上讲“字面”。其实,根本的问题是对于雪芹的“春”“秋”如何理解的问题。在雪芹笔下,春和秋构成全书的“两大扇”,也就是盛衰聚散的两大扇的另一表现形式。 ⑴所以雪芹早就点破说: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不单指甄士隐一家一人之事,也是笼罩全书的总纲领。雪芹以上元节作为“春”的标志,而以中秋节作为“秋”的标志。全书开卷第一回就写了中秋、上元二节。秦可卿在梦中警觉凤姐所说的: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是这个意思的另一表现法:三春一过,便是衰秋。因此脂砚也说: “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在新证第881页指出: “贾菖、贾菱有与配药有关的事情,详情难以想像。或者竟与黛玉之死大有关系?”

如今结合“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二句而看,我当日的疑心是大大增加了。还要看到第二十八回有一大段文章专写配药的事,那可注意之点,就在于王夫人一见黛玉,就问她吃药好些否,黛玉答后,宝玉开口说,吃两剂煎药,“还是吃丸药的好”。这才引起天王补心丹,王夫人便说“明儿就叫人买些来吃”。这时宝玉却说: “这些药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林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

 然后并又引出宝钗、凤姐的话,并且提到了薛蟠也配此药等一大段非常奇特的文章。内中奥妙不少,均待深究。此刻我所注目的当然仍是黛玉——她又一次和“配药”的问题联在一起。这就绝非偶然了。结合“药经灵兔捣”而看,黛玉之死,除了患病、受诬、悲伤等原因之外,应是误服了丸药,所谓“误吞灵药”,始如嫦娥之奔向月宫——即在中秋自沉而命尽,做了“水中月 ”的湘娥。所谓误服,有二可能,一是自己吃错了,二是别人给错了。第二个可能之中又有两个可能:一是无心之错给,二是有意之谋害。揆其情理,贾菖、贾菱在贾府所分派管的事,是专司配药,配药是最严密慎重的事,外人是不许插手的。在这个事情上使了坏的,多半仍是贾环有份儿。这误服之药,自然不会是什么毒剂,可以致人于死亡,而是大热燥烈之味,使得黛玉的病骤然恶化。黛玉不宜多服热药,如附子肉桂一类,宝钗早已点破,那就是在“秋窗风雨夕”一回书中。正面写及黛玉的药,是在“风雨夕”秋窗之下,与秋直接相关,也不是无谓的笔墨。等到雪芹正面写及第三个中秋节时,那已是宝湘二人因“白首双星”之绾合而重会的另一个大关目了。那时,还该又有中秋赋诗的情景。这恐怕就是脂砚所说的“中秋诗起、中秋诗收”的意义了吧? 综上而观,可知拘于“春尽”字面而认为黛逝于春末之说,是不符合雪芹艺术构思的大全局的。黛之泪尽而逝,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多层内外原因,于中秋月夜,自投于寒塘,因而命尽,正所谓“一代倾城逐浪花”——黛玉题咏西施之句也。其实,晴雯的死,也是如此(在池中自尽,并非病死),容另为小文说之,此不及枝蔓了。

林黛玉死亡时间

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春末夏初”,另一种说法是“中秋之夜”。我个人更倾向于“春末夏初”这个说法,而且是在贾宝玉离家之后的第二个春末夏初[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