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胸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红胸鸻 |
中文学名: 红胸鸻 |
红胸鸻[1](学名:Charadrius asiaticus)属中小型涉禽。羽毛的颜色为灰褐色,常随季节和年龄而变化。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
特征
红胸鸻,体长18-20厘米,翼展55-61厘米,体重70克。
成鸟(繁殖羽):前额、眼先、眉纹、面颊、颏、喉白色;头顶、枕、眼先斑和耳羽褐色。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内侧4-5枚初级飞羽的内翈有些白色,与大覆羽的白色末梢共同形成翼斑。尾羽褐色,向端部逐渐变深,尾端有狭窄的白色羽缘。腋羽褐色,但翼下覆羽白色。雄鸟的上胸部具栗红色宽带;胸带下沿具有黑色线条。雌鸟的胸带为灰褐色,没有黑线。下体余部白色。
成鸟(非繁殖羽):头部多白色,微沾黄褐色。上体包括后颈灰褐色,或具有黄色羽缘。胸带为深浅不一的灰褐色杂斑。
亚成鸟:同成鸟的非繁殖羽。但是上体和翼上覆羽的羽缘多沾黄色。胸部羽毛灰褐色,羽缘泛黄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腿通常是灰绿色或灰褐色,偶然也有肉黄色或灰蓝色[2]。
习性
常单只或成对活动,偶尔也集成小群,特别是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活动在水边沙滩或沙石地上,活动时行走速度甚快,常边走边觅食,并伴随着一种单调而细弱的叫声,响亮尖厉的kuwit声。通常急速奔走一段距离后稍微停停,然后再向前走。食物有昆虫及其幼虫,偶然亦食植物的种子。食物有甲壳类、昆虫等。
生境
栖息于内陆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干河床、盐泽和盐碱滩等,也见于海滨、草原、溪流、湖岸、农田、内陆干旱地区的湿地等。
繁殖
红胸鸻是一夫一妻制。在两年内达到性成熟。红胸鸻的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开阔的盐碱地上或草地上,尤其是山边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的盐碱地上较多选择。巢通常置于有稀疏灌木或草本植物生长的干雌性地上。可以在湖泊、河岸、沼泽、溪流等水域附近,也可以在离水域相当远,甚至在离水域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营巢。巢甚简陋,通常系盐碱地上或沙地上的凹坑,内垫有少许植物茎叶或小圆石。每窝产卵3枚,卵的颜色为土黄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6—39×27—28毫米[3]。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繁殖于里海至亚洲中部天山;越冬在非洲。
中国分布: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及准噶尔盆地。种群数量稀少[4]。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
参考资料
- ↑ 红胸鸻(附图),叫声网,2014-2-9
- ↑ 红胸鸻外形特征,行者物语网,2013-11-13
- ↑ SM公司打造新星五人帅男组合SHINee出道(附图),新浪网,2017-12-19
- ↑ 红胸鸻分布范围,湿地之友网,2017-4-17
- ↑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