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红芽大戟

红芽大戟

中文名称:红芽大戟

科:茜草科

属:红芽大戟属

种:红芽大戟

红芽大戟茜草科红芽大戟属植物,多年生、直立草本,生于低海拔旷野草丛中。

目录

信息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菊亚纲

目:龙胆目

分布区域:海南、广西等省区。印度、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澳大

简介

红芽大戟属,茜草科,约2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和大洋洲,其中红芽大戟K.corymbosa Willd. 等3种,我国西南部和南部亦产之。直立草本或亚灌木;叶对生;托叶与叶柄合生,全缘或有刺毛;花小,近无柄,排成顶生的聚伞花序或伞房花序,罕为头状花序;萼管卵形,萼檐4齿裂,裂片短,近相等或1-2裂,裂片较长,宿存;花冠漏斗状,4裂,裂片镊合状排列;雄蕊4,着生于冠管喉部,花丝短,花药背着,线形;花盘肿胀;子房下位,2室,每室有胚珠1颗,花柱丝状,顶端2裂;果小,近球形,有2个不裂的果瓣;种子有一厚而粗的种柄,种皮薄,有肉质的胚乳。[1]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0-90厘米,被柔毛或短绒毛;茎和小枝圆柱形或钝四棱柱形,节间延长。

叶膜质,披针形,线状披针形至长圆形,长4-10厘米,宽1-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均被紧贴短柔毛,下面被毛较浓密;侧脉每边6-9条,纤细,在叶的两面均明显;叶柄长1-6毫米,或缺;托叶长6毫米,顶端3-5裂,裂片刺毛状,被毛。

聚伞花序顶生或生于侧枝的顶部,长2-6厘米,被柔毛。花小,多数,近无花梗,长2-3毫米;萼管长约1毫米,无毛,萼檐裂片小,三角形,长短不等,具缘毛;花冠白色或紫红色,管长约2毫米,裂片长不及1毫米,被毛,顶端内弯;花药长0.8毫米,突出。

果很小长圆状卵形,长约2毫米,无柄或具极短的柄,有不明显的棱4-8条,顶部冠以宿存的萼檐,成熟时从锥形、宿存的中轴上脱落。花期7-8月,果期10-11月。[2]

分布范围

产台湾、广东、香港、海南、广西等省区。生于低海拔旷野草丛中。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澳大利亚北部。

价值

据报道在柬埔寨有用作酿酒促发酵剂,其根有泄脏腑水湿和利小便的功效,又能治水肿、腹胀急痛等症。亦作红大戟用,但品质较次。

药用

来源:茜草科植物红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x Pitard的块根

别名:又名红芽大戟紫大戟南大戟红毛大戟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入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

功在泻水逐饮,解毒散结。

1.治水肿,胸水,腹水,痰饮喘急[1]。煎服:1-5~3g。

2.治痈肿,用鲜品捣敷。

化学成分:根含红大戟素(Knoxiadin)、3-羟基檄树素(3-Hydroxymoridone)、虎刺醛、茜黄素[1]。

药理作用:本品所含蒽醌类化合物有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产生导泻作用[1]。

参考资料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64.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68.[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