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红高粱(第22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高粱》是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文艺片,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滕汝骏等主演,于1987年在中国上映。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1988年,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

基本信息

《红高粱》是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文艺片,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滕汝骏等主演,于1987年在中国上映 。 中文名 红高粱 外文名 Red Sorghum 类 型 剧情/战争/文艺 出品公司 西安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 中国 导 演张艺谋 编 剧莫言,陈剑雨,朱伟 主 演巩俐、姜文、滕汝骏 片 长 91 分钟 上映时间 1988-02(柏林电影节)、1988-5-19(中国香港)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 彩 彩色 主要奖项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出品时间 1987年

剧情简介

九儿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九儿始终不吭声。九儿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鳌发生了感情。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九儿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劫走了九儿,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九儿赎了回来。但余占鳌看到九儿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九儿,余占鳌才罢休。余占鳌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九儿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九儿的儿子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沙口,烧杀抢掠。九儿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九儿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余占鳌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愤怒的余占鳌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尘埃过后,余占鳌拉着儿子的手,挣扎地来到九儿的尸体旁。日食,九儿的儿子放声唱起了童谣:“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 [1]

角色介绍

余占鳌 演员 姜文 余占鳌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民族精神的人,他个性刚烈,性格中有一种粗野、狂暴,但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他是百里闻名的轿夫,在高粱地里他与九儿“野合”,他酒后冲酒槽撒尿,为报亲仇怒杀日本鬼子,这都是余占鳌做的事情。[2] 九儿 演员 巩俐 因为一匹骡子,九儿的父母要嫁她给一位拥有一座酒坊的麻风病人。九儿乘坐花轿出嫁时,在途中被一名强盗拦截。九儿的丈夫死后,九儿接管了酒坊。后来,日本军队入侵中国。九儿的老朋友被日本人杀害,于是九儿要向日本人复仇,她请她的工人来帮忙。为了不让工人们饿肚子,九儿带来中饭犒劳大家,结果被日本人杀害。 [3] 罗汉大叔 演员 滕汝骏 罗汉大叔是李大头家的伙计,李大头死后,九儿让他来当家,是他把李家的烧酒锅重新支起来的,他私下里对九儿也十分的敬重。罗汉大叔被日本人抓住后,残忍的被剥皮杀害。 土匪 演员 计春华 土匪秃三炮劫走了九儿,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九儿赎了回来。但余占熬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九儿,余占熬才罢休。 (角色简介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插曲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赵季平 张艺谋 (音乐原声参考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1988年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 《红高粱》 获奖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奖 《红高粱》 获奖 最佳摄影奖 顾长卫 最佳音乐奖 赵季平 最佳录音奖 顾长卫 最佳导演奖 张艺谋 提名 最佳男主角奖 姜文 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奖 《红高粱》 获奖 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奖 《红高粱》 获奖 最佳导演奖 张艺谋 故事片真实新颖奖 《红高粱》 第2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 电影评论奖 《红高粱》 获奖 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 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 《红高粱》 获奖 1989年 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 最佳影片奖 《红高粱》 获奖 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 银熊猫奖 《红高粱》 获奖 1990年 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 《红高粱》 获奖 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红高粱》 获奖

幕后制作

《红高粱》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张艺谋看了莫言的小说以后觉着小说里的这片高粱地,小说里的这些男人女人,豪爽开朗,旷达豁然,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的自在和欢乐。在创作的时候,《红高粱》无论是在精神气质还是在电影形态上,都没想学谁,就是想创造一种地地道道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莫言小说里的高粱地是庄稼汉们种的,在电影里则把它改成了神秘的野高粱地。《红高粱》的编剧有三个人:陈剑雨、朱伟以及原著小说的作者莫言。1987年,莫言在高密的时候,张艺谋就把《红高粱》的定稿拿给莫言看。莫言看完以后发现定稿跟原来的剧本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张艺谋实际上作了大量的精简。[4]

角色选择

《红高粱》剧组选择演员的时候俐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读二年级。因为“我奶奶”这个角色很关键,剧组在寻找演员的过程也比较费劲,找了好几个人选,史可也是候选人之一。之后李彤给《红高粱》剧组的副导演杨凤良推荐了巩俐。剧组分别给巩俐和史可试了造型,发现感觉不太一样,后来又拍了她们两段小品,还是觉得巩俐更合适。杨凤良表示《红高粱》剧组选演员实际上出发点特别简单,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就是想找长得像的人物。选择姜文也是如此,虽然姜文在演《红高粱》之前已经演过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了,但是剧组导演有意不去看《芙蓉镇》,如果看过他演的秦书田,或许就不会选他演《红高粱》中“我爷爷”这个角色。

修复放映

2018年10月,张艺谋经典代表作《红高粱》推出2K高清“修复版”并放映。

制作发行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1988年2月 西德 1989年1月27日 日本 1988年5月19日 中国香港 1989年2月2日 荷兰 1988年9月11日 加拿大 1989年2月 美国 1988年10月9日 美国 1989年6月22日 西德 1988年12月25日 瑞典 1989年11月24日 芬兰

影片评价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而为人所称道(《成都商报》评) 。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爷爷”、罗汉大叔等一批中国普通老百姓群像,歌颂了他们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思考。该片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国人豪迈爽快的一面,跟中国内地电影一贯的哀伤沉重的传统风格大相径庭。摄影师顾长卫在取景和色彩的运用上有出色表现,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国电影罕见的“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畅快淋离(网易评) 。 相比于《英雄》中分块式的色彩划分,《红高粱》就显得不那么繁复。整部电影似乎只由黄色和红色组成。在黄土高坡上,黄沙漫天,特别是颠轿这个段落,几个轿夫连唱带跳,带起了滚滚尘土。身为西安人的张艺谋用泼墨式的表象风格向它们表达着热爱之情,那些黄色的土地正是他所要朝拜的对象。而红色则更加出彩,除了比人高的“红”高粱,还有“我奶奶”的红盖头、红轿子、红鞋子,窗上的红窗花、碗里的血红的高粱酒、红彤彤的炉火,还有最后日食时那彻底变成红色的世界。这份鲜艳的色彩的出现,更能表达出陕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呈现了中国农民向上的精神状态(凤凰网评)。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

红高粱海报

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粱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等。画外音这部电影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电影网评)[5]

红高粱(第22集)

恋儿借机向余占鳌表白,占鳌拒绝,让其死心。成军师劝余占鳌顾全大局,并提醒他此事和俊杰脱不了干系。四奎娘和戴大牙也来找朱豪三要人,余占鳌听到消息又要去朱家拼命。成军师建议在城门口绑人,以此来胁迫朱豪三放人,却被占鳌拒绝,他坚决不做伤害百姓的事。

看到九儿绝食,孙大脚劝朱豪三放弃,但朱拒不妥协,并且拒绝了戴大牙和四奎娘要代替九儿和豆官做人质的要求。四奎娘和戴大牙也在朱豪三门前长跪不起。

俊杰给占鳌留了封信后,到青岛去找记者,希望朱豪三顾及舆论放了九儿娘俩。成军师骗不识字的占鳌说俊杰跑了,好在认字的大成告诉了占鳌真相,占鳌决定等俊杰回来。

淑贤等人在朱家门口跪了三天三夜。余占鳌不顾众人劝阻去城门口准备绑人。俊杰将记者安顿在旅馆,劝朱豪三不要一意孤行。成军师煽风点火,俊杰劝占鳌不要冲动。占鳌让俊杰告诉朱豪三,再不放人他就去绑老百姓。

朱豪三集结警卫队要铲除占鳌,并让九儿在城门口“看戏”,九儿料定占鳌不会伤害百姓。约定之时,占鳌独自一人前来,九儿感动,朱豪三更是大吃一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