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约瑟夫·洛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约瑟夫·洛克

约瑟夫·洛克,美籍奥地利人,“纳西学之父”、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曾于20世纪初,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农业部、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的身份到云南滇缅边境以及西藏考察。

简介

约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 Francis Rock,1884年-1962年),美国人类学家、植物学家、纳西文化研究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自幼从母学匈牙利语。1897年开始自习汉文。1902年,大学预科毕业,开始漫游欧洲和北非。1906年至美国。1913年入美国国籍。1919年为夏威夷学院植物学教授。从1922年起曾六次到中国,深入到滇、川、康一带民族地区活动。1922-1924年第一次到中国,由曼谷到丽江,进入四川西南角木里,途经纳西、彝、藏地区。回国时,携走八万件植物标本以及文物文献。1924-1932年到川、甘、滇以及青海等地区。三次在岷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山谷河谷地带拍摄资源照片,测绘地形地图,搜集实物标本以及文物资料。

自1929年起以较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纳西族东巴仪式、经文、历史、语言、文化和文献资料。1943年第四次离华时,带走全部文物文献。1945年哈佛大学以重金买下其东巴经书。1949年第六次离华后,为出版其巨著《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卖给意大利罗马东方学研究所二千多卷东巴经书。后联邦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指令西柏林国立图书馆以高价悉数购入,并聘洛克编纂目录五卷。1962年病逝檀香山。

著述甚丰。前期多为植物学,探险记述等内容。自三十年代后半期起多为纳西历史文化和宗教等论著。早期主要著作为两卷本《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The Ancient Na-khi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1947)列为《哈佛燕京丛刊》第8卷。全著分六篇(共29章):导言、云南省;丽江的历史;丽江的地理;丽江迤西和西北区域;永宁区域的历史和地理;盐源县的历史和地理。晚期的《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A Na-khi English Ency-clopedic Dictionary)为纳西族象形文字的权威之作,列为《罗马东方丛书》第28种,第1部于1963年、第2部于1972年出版。

生平

1884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仆人的家庭,6岁丧母,13岁开始自学汉语,18岁开始在欧洲各地流浪,随后又在北美和加勒比海等地漂泊。1907年移居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在不到12年的时间里,自学成才的他从夏威夷 森林与国土部门的一个植物采集员成为一个植物学家。并在1911年进入夏威夷大学,主要从事植物学研究工作,建立了当地第一所植物标本馆,并在1911-1920年间担任馆长。1913年获得美国国籍。

洛克的植物探索旅程启航于泰国、缅甸和印度阿萨姆地区,最初旨在找寻大风子树。从1922年到1949年,“植物猎人”洛克在中国云南、四川、甘肃东南以及西藏东部度过了漫长的探险考察岁月,对当地植物群落、人文风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将多种植物样本带回西方,今天位于波士顿南部的阿诺德植物园保留了许多这一时期采集的植物样本。

1920年离开夏威夷大学,启程前往亚洲进行探险考察。

1922年2月洛克受美国农业部派遣,来中国云南寻找抗病毒的栗子树种。当时的美国农业部的大卫·费乐德告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洛克正在云南考察,《国家地理》杂志于是同意为1923年2月洛克在云南的探险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在《国家地理》杂志的资助下,在短短几个月内洛克就收集了60000件植物标本、1600件鸟类标本和60件哺乳动物标本。使洛克闻名遐迩的,是他给《国家地理》杂志写的那些文章和所拍摄的照片。1928年,洛克在木里的贡嘎山为该杂志拍摄是、的彩色照片就有243张,黑白照片有503张,此外还采集了700件鸟类标本。

此后,洛克以丽江附近的村落为基地,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动植物都进行了考察研究。这一时期的许多文章,都刊于国家地理杂志上。也正是这一时期的文章,激发了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创作灵感,完成了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成就了香格里拉的美丽传说。

洛克最初是以猎奇的目光扫过云南的自然风光和原住民原始的生活状态的,后被当地的民族文化所蕴藏的无穷魅力吸引时,便请求《国家地理》杂志资助对纳西东巴文献的研究,但该杂志所关心的更多的是读者的趣味和文章图片所带来的商业价值,而洛克的要求与这一切却背道而驰,于是断然拒绝了洛克的请求。此时,洛克与美国农业部、哈佛植物园的合作关系也宣告结束。

20世纪30年代初,洛克已完全没有了收入来源,然而却义无反顾的变卖了所有家产,带上所有用来养老的积蓄回到中国西南边疆,全心投入对纳西文化的研究。此后他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昆明,为寻找民族研究的相关资料,他一次又一次地外出旅行,漫游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地,有时候也回欧洲和美国。

1949年,丽江解放。但作为“帝国主义分子”的他不得不离开中国。此时的他为研究纳西文化已经倾家荡产,晚年的他只有靠朋友们接济生活,为了能使其专著出版,他不得不先后变卖最后的“财产”——数千卷东巴经书。洛克在中国停留的27年间,共收集了大约8000册东巴经书,这些经书后来分别收藏在欧美的各大图书馆。

20世纪50年代,他在夏威夷病重住院期间,此时的他已不可能再回到中国,但在给友人的心中他写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会重返丽江完成我的工作~~我宁愿死在那风景优美的山上,也不愿孤独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里,等待上帝的召唤。

1962年12月5日,洛克终于在夏威夷走完了他孤独的人生之旅。在他活着的时候和逝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人类学方面的成就并未被美国人类学界的主流所接受,其专著也只有在欧洲才得以出版,这个孤独者留下的只是一本又一本的专著,在他的墓碑上只刻着这样简单的几行字:

约瑟夫·F·洛克博士(1884—1962),植物学家,探险家。1963年为纪念洛克不畏艰辛长途探险的精神,以其远征者的形象建立户外防水包品牌LONGHIKER。

2009年3月,夏威夷大学将其植物标本馆命名为洛克馆,以示纪念。

著作

约瑟夫·洛克被称为“西方纳西学之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洛克在中国云南开始了长达27年的对东巴教仪式和东巴文文本的研究,发表了几十种相关论著。《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是其集大成之作,在纳西学和东巴文的研究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材料是《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上卷的中译本,2004年由和匠宇译,郭大烈和力民校,更名为《纳西语英语汉语语汇》第一卷在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文从文字、语音、辞书学、与其他字典比较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语音。本文结合米可等制作的《洛克音标与国际音标对照表》,对照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李霖灿《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中对同一个词的注音,探讨洛克的标音系统,列出三书的声韵对照表。 2.辞书学。我们试图勾稽出《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的体例,并结合辞书学的理论从编排方法、词目的确立与安排、注音、释义、例证等方面探索东巴文字词典编纂的原则和方法。3.文字。我们将以喻遂生师的字和字组的划分标准对《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中的单字和字组一一加以甄别,统计《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中收录的东巴文单字数量。然后对单字和字组分别进行研究。单字的研究,运用“六书”理论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字组的研究,从字组的结构、语义特征以及字组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考察。我们还统计了《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收录的哥巴文的数量,确定了哥巴文文字系统的总字数,并从哥巴文的字源的角度进行研究。 4.与其他字典比较。将《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与《纳西象形文字谱》和《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中所收录的东巴文从同字和同义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就东巴文的字词关系的问题加以讨论。

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上发表的文章(发表时间为序):

"Banishing the Devil of Disease Among the Nashi: Weird Ceremonies Performed by an Aboriginal Tribe in the Heart of Yunnan Province" (1924) 46:473-499"Land of the Yellow Lam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lorer Visits the Strange Kingdom of Muli, Beyond the Likiang Snow Range of Yunnan, China" (1924) 47: 447-491"Experiences of a Lone Geographer: An American Agricultural Explorer Makes His Way through Brigand-Infested Central China En Route to the Amne Machin Range, Tibet" (1925) 48: 331-347"Through the Great River Trenches of Asi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lorer Follows the Yangtze, Mekong, and Salwin Through Mighty Gorges" (1926) 50: 133-186"Life among the Lamas of Choni: Describing the Mystery Plays and Butter Festival in the Monastery of an Almost Unknown Tibetan Principality in Kansu Province, China" (1928): 569-619"Seeking the Mountains of Mystery: An Expedition on the China-Tibet Frontier to the Unexplored Amnyi Machen range, One of Whole Peaks Rivals Everest" (1930) 57:131-185"Glories of the Minya Konka: Magnificent Snow Peaks of the China-Tibetan Border are Photographed at Close Range by 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edition" (1930) 58:385-437"Konka Risumgongba, Holy Mountain of the Outlaws" (1931) 60:1-65"Sungmas, the Living Oracles of the Tibetan Church" (1935) 68:475-486

洛克在中国发表的文章:

《贡嘎神山考察记》,Joseph F. Rock著,吴景敖译,地学季刊一卷二期(《中国地学论文索引》P29,王庸,茅乃文,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 [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