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约翰内斯·延森」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物理學家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jpg|250px|缩略图|右|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
 
[[File: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jpg|250px|缩略图|右|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
 
[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 原图链接]]]
 +
<!--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
行 15: 行 16:
 
|  逝世日期 || 1973年2月11日  || 逝世地  ||  德国海德堡
 
|  逝世日期 || 1973年2月11日  || 逝世地  ||  德国海德堡
 
|}
 
|}
 
+
-->
 
'''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lang-de|'''Johannes Hans Daniel Jensen'''}},{{bd|1907年|6月25日|1973年|2月11日}}),[[德国]][[物理学家]],因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而與[[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共同獲得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獎金1/2<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63/jensen/biographical/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约翰内斯·延森的介绍]</ref><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63/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3]</ref>。
 
'''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lang-de|'''Johannes Hans Daniel Jensen'''}},{{bd|1907年|6月25日|1973年|2月11日}}),[[德国]][[物理学家]],因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而與[[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共同獲得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獎金1/2<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63/jensen/biographical/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约翰内斯·延森的介绍]</ref><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63/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3]</ref>。
 
==简介==
 
==简介==
  
 汉斯.丹尼尔.简森1907年6月25日生于德国汉堡,父亲是一位园艺工人.詹森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刻苦,好独立思考问题.早在中学时期,自然科学就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物理学更使他着迷.1923年,年仅16岁的詹森失去了父亲,这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他并没有中断学业,而是更加勤奋刻苦.詹森之所以能继续读书,得益于他的老师的帮助,这位老师很早就看出了他的才能,为他在奥伯纳理科中学(Oberrealschule)取得了奖学金.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了高中毕业考试,并进入大学.詹森于1926年至1931年间先后在弗莱堡大学和汉堡大学攻读物理、数学、物理化学和哲学.在校期间,他深受著名物理学家伦琴(W.K.Rontgen,1845~1923)著作的影响,使他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立志献身于这门学科.1932年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在汉堡大学工作,担任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助教.
+
 汉斯.丹尼尔.简森1907年6月25日生于德国[[ 汉堡]],父亲是一位园艺工人.詹森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刻苦,好独立思考问题.早在中学时期,自然科学就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物理学更使他着迷.1923年,年仅16岁的詹森失去了父亲,这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他并没有中断学业,而是更加勤奋刻苦.詹森之所以能继续读书,得益于他的老师的帮助,这位老师很早就看出了他的才能,为他在奥伯纳理科中学(Oberrealschule)取得了奖学金.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了高中毕业考试,并进入大学.詹森于1926年至1931年间先后在弗莱堡大学和汉堡大学攻读物理、数学、物理化学和哲学.在校期间,他深受著名[[ 物理学家]][[ 伦琴]](W.K.Rontgen,1845~1923)著作的影响,使他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立志献身于这门学科.1932年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在汉堡大学工作,担任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助教
1941年他受聘在汉诺威工学院担任临时教授, 战后成为该校理论物理学教授.1949 年他成为海德堡大学教授. 同年他在海德堡创建了理论物理研究所,并成为新的核壳层模型理论的提出者之一.1955年他与迈耶夫人合写了5核壳层结构基本理论6这一著作.
+
 
 詹森曾历任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通讯会员.他还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伯克利加州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印第安纳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拉约里加州大学等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
+
1941年他受聘在汉诺威工学院担任临时教授 战后成为该校理论物理学教授 。1949 年他成为海德堡大学教授 同年他在海德堡创建了理论物理研究所,并成为新的核壳层模型理论的提出者之一.1955年他与迈耶夫人合写了5核壳层结构基本理论6这一著作
 +
 
 +
 詹森曾历任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通讯会员.他还是[[ 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伯克利加州大学]] [[ 加州理工学院]] 、印第安纳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拉约里加州大学等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
 +
 
 
 从1955年开始,詹森还兼任德国学术刊物5物理杂志6的副主编.詹森终生未婚,1973年2月11日逝世于德国海德堡。<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0%B8%E5%A3%B3%E5%B1%82%E6%A8%A1%E5%9E%8B/15657647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介绍]百度 </ref>
 
 从1955年开始,詹森还兼任德国学术刊物5物理杂志6的副主编.詹森终生未婚,1973年2月11日逝世于德国海德堡。<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0%B8%E5%A3%B3%E5%B1%82%E6%A8%A1%E5%9E%8B/15657647约翰内斯·汉斯·丹尼尔·延森介绍]百度 </ref>
  
 
==成就==
 
==成就==
 延森的早期研究,包括他的博士论文,专注于对电子层的统计学托马斯-费米模型的完善,对其作了重要的改进 。1930 年代末他开始研究原子核,1939年他已经在实验分析中,提出了原子核壳层结构模型的概念,但这一模型并未受到重视,因为玻尔在1936年提出的液滴模型已经能够很好地描述原子核反应,使得延森提出的原子核内轨道的概念似乎没有意义。
+
 延森的早期研究,包括他的博士论文,专注于对电子层的统计学托马斯-费米模型的完善,对其作了重要的改进 年代末他开始研究原子核,1939年他已经在实验分析中,提出了原子核壳层结构模型的概念,但这一模型并未受到重视,因为玻尔在1936年提出的液滴模型已经能够很好地描述原子核反应,使得延森提出的原子核内轨道的概念似乎没有意义。
  
 
 此后,原子核壳层结构模型的继续发展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停滞不前,直到1940年代末延森才又重新致力于这一课题。1948年,延森在假设有强自旋轨道耦合(原子内电子的角动量与电子自旋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成功地解释了幻数的存在,提出幻数的存在反映了原子核具有壳层结构。幻数对原子核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原子核中存在幻数时,核子充满了某个能级,没有核子向更高的能级跃迁,因此这些原子核相当稳定。   与此同时,美国的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在恩里科·费米提出了强自旋轨道耦合的可能性后,也得出了与延森相一致的结论。延森与格佩特-梅耶因此开始频繁地交流,最终得出了对原子核几乎完整的特性描述。1955年他们两人在合著的《ElementaryTheoryofNuclearShellStructure》(原子核壳层结构的基础理论)一书中详细解释了原子核的壳层结构模型,借此成就,他们一同被授予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获奖的还有发现基本粒子对称性原理的E·P·维格纳。
 
 此后,原子核壳层结构模型的继续发展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停滞不前,直到1940年代末延森才又重新致力于这一课题。1948年,延森在假设有强自旋轨道耦合(原子内电子的角动量与电子自旋的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成功地解释了幻数的存在,提出幻数的存在反映了原子核具有壳层结构。幻数对原子核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原子核中存在幻数时,核子充满了某个能级,没有核子向更高的能级跃迁,因此这些原子核相当稳定。   与此同时,美国的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在恩里科·费米提出了强自旋轨道耦合的可能性后,也得出了与延森相一致的结论。延森与格佩特-梅耶因此开始频繁地交流,最终得出了对原子核几乎完整的特性描述。1955年他们两人在合著的《ElementaryTheoryofNuclearShellStructure》(原子核壳层结构的基础理论)一书中详细解释了原子核的壳层结构模型,借此成就,他们一同被授予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获奖的还有发现基本粒子对称性原理的E·P·维格纳。
行 34: 行 38:
  
 
[[Category:物理學家]]
 
[[Category:物理學家]]
 +
[[Category: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
[[Category:德国人]]

於 2020年3月19日 (四) 11:05 的最新修訂

約翰內斯·漢斯·丹尼爾·延森 原圖鏈接

約翰內斯·漢斯·丹尼爾·延森(德語:Johannes Hans Daniel Jensen,1907年6月25日-1973年2月11日),德國物理學家,因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而與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共同獲得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獎金1/2[1][2]

簡介

漢斯.丹尼爾.簡森1907年6月25日生於德國漢堡,父親是一位園藝工人.詹森從小就喜歡讀書,學習刻苦,好獨立思考問題.早在中學時期,自然科學就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物理學更使他着迷.1923年,年僅16歲的詹森失去了父親,這給他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他並沒有中斷學業,而是更加勤奮刻苦.詹森之所以能繼續讀書,得益於他的老師的幫助,這位老師很早就看出了他的才能,為他在奧伯納理科中學(Oberrealschule)取得了獎學金.1926年,他以優異成績通過了高中畢業考試,並進入大學.詹森於1926年至1931年間先後在弗萊堡大學和漢堡大學攻讀物理、數學、物理化學和哲學.在校期間,他深受著名物理學家倫琴(W.K.Rontgen,1845~1923)著作的影響,使他對物理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並立志獻身於這門學科.1932年他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並留在漢堡大學工作,擔任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助教。

1941年他受聘在漢諾威工學院擔任臨時教授,戰後成為該校理論物理學教授。1949年他成為海德堡大學教授。同年他在海德堡創建了理論物理研究所,並成為新的核殼層模型理論的提出者之一.1955年他與邁耶夫人合寫了5核殼層結構基本理論6這一著作。

詹森曾歷任海德堡科學院院士,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通訊會員.他還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伯克利加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印第安納大學、明尼蘇達大學以及拉約里加州大學等多所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

從1955年開始,詹森還兼任德國學術刊物5物理雜誌6的副主編.詹森終生未婚,1973年2月11日逝世於德國海德堡。[3]

成就

延森的早期研究,包括他的博士論文,專注於對電子層的統計學托馬斯-費米模型的完善,對其作了重要的改進。年代末他開始研究原子核,1939年他已經在實驗分析中,提出了原子核殼層結構模型的概念,但這一模型並未受到重視,因為玻爾在1936年提出的液滴模型已經能夠很好地描述原子核反應,使得延森提出的原子核內軌道的概念似乎沒有意義。

此後,原子核殼層結構模型的繼續發展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停滯不前,直到1940年代末延森才又重新致力於這一課題。1948年,延森在假設有強自旋軌道耦合(原子內電子的角動量與電子自旋的相互作用)的情況下,成功地解釋了幻數的存在,提出幻數的存在反映了原子核具有殼層結構。幻數對原子核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當原子核中存在幻數時,核子充滿了某個能級,沒有核子向更高的能級躍遷,因此這些原子核相當穩定。   與此同時,美國的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在恩里科·費米提出了強自旋軌道耦合的可能性後,也得出了與延森相一致的結論。延森與格佩特-梅耶因此開始頻繁地交流,最終得出了對原子核幾乎完整的特性描述。1955年他們兩人在合著的《ElementaryTheoryofNuclearShellStructure》(原子核殼層結構的基礎理論)一書中詳細解釋了原子核的殼層結構模型,藉此成就,他們一同被授予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同年獲獎的還有發現基本粒子對稱性原理的E·P·維格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