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納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9月29日 (日) 08:54 由 安然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纳粹'''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纳粹 |圖片 = File:595897a4978c449ba021f4254a374326 th.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7%…”)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納粹

納粹
出生 1920年4月1日
國籍 德國
別名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職業 政黨組織
知名於 實行種族主義和恐怖主義,對人類文明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知名作品 《我的奮鬥》

納粹黨前身為魏瑪共和國時期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4月1日更名。1921年6月29日,阿道夫·希特勒任黨首,開始宣揚納粹主義、反共產主義、反資本主義、反猶主義,在大蕭條時期贏得了很多狂熱分子的支持。

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後,通過"國會縱火案"而成為納粹德國唯一執政黨,實行一黨專政。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占領後,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及宣布其為非法,其領導者被逮捕並在紐倫堡審判上被宣判犯有危害人類罪。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納粹 德文全稱 Nationalsozialismus
外文名稱 Nasos;Nazis 黨派全稱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領導人 阿道夫·希特勒  起源國家    德國
成立時間   1920年 起源國家 德國 

基本簡介

組織來源

納粹原稱: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其黨派全稱: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德語: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 英語: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縮寫:NSGWP)。(全稱:Nationalsozialismus,"民族的"和"社會主義的"兩個詞的德文縮寫Nazi的漢語音譯,另有說法是nasos的音譯。注意:民族社會主義是官方教材說法,而國家社會主義是翻譯失誤),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

法西斯(英語:fascism;德語:Faschismus)是由德國納粹黨領導的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法西斯是特有名詞,不存在縮寫,流傳所謂的縮寫實為謠傳,原指象徵公民權利的古羅馬束棍後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黨的譯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張。

基本理論

納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宣揚種族優秀論,認為「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強調一切領域的「領袖」原則,宣稱「領袖」是國家整體意志的代表,國家權力應由其一人掌握;鼓吹達爾文主義,力主以戰爭為手段奪取生存空間,建立世界霸權。

政治投機者

納粹主義是政治投機者偷換了社會主義的概念,操縱病態的民族主義,演變成的極端化、惡質化的民族主義。納粹主義稱自己為「社會主義」自稱效仿共產黨「武裝奪取政權」,玩弄軍隊謀取權力,卻與社會主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本質背道而馳,主張通過對內獨裁和對外侵略謀求發展,實質是極端野蠻的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和恐怖主義,必會對人類文明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第三帝國

第三帝國(1933.1--1945.5)為德國納粹政權的正式名稱。1923年由德國民族主義作家布魯克(1876-1925)在其著作《第三帝國》中首先提出,後被希特勒採用,1933年1月納粹執政後正式命名。其含義有二:(1)表明納粹德國繼承"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即第一帝國962-1806 )和"德意志帝國" (即第二帝國.1871-1918),系德意志民族歷史上可以延續千年的最大國家;(2)因在中世紀神話傳說中,"第三帝國"被視為持續千年的太平盛世,所以以此來美化納粹政權。

時代背景

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於是創了魏瑪共和國,但是,由於對德國苛刻的凡爾賽條約的原因,德國不得不割地賠款,而且還要縮減其軍備.在魏瑪共和國後期,1912年10月末從華爾街開始的經濟恐慌迅速蔓延,導致了一場世界性經濟危機。德國的經濟是靠美國發展起來的,所以受害最大。企業倒閉,產銷蕭條,失業人數直線上升, 最高時達600萬。戰敗的德國無力賠償.於是,德國人在失業,通貨膨脹,外交屈辱的困境中,民族心理轉趨極端。

從1930-1933年期間,魏瑪共和國不得不由所謂的「總統內閣」來治理,經濟危機更使社會各階層的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對魏瑪共和國政府極為不滿,強烈要求建立一個拯救德意志民族、給社會帶來安定,給人民帶來幸福的新政府。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為國家社會主義展開更強大的宣傳,對各階層人民不斷做出符合其願望的慷慨許諾。一方面又通過納粹黨的宣傳機器,宣稱該黨不是一個階級政黨,而是「大眾黨」,並重點向中下層的中產階級發動討好攻勢,以爭取得到他們的支持。這種宣傳不能不打動處在絕望之中的德國人民,他們相信希特勒的諾言能夠兌現,因而紛紛聚集在納粹的旗幟下。

危機前,納粹黨只有10.8萬人,到了1932年,人數超過了100萬。從1930年開始,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不斷獲得勝利,1932年4月10日舉行總統第二輪選舉,希特勒竟然獲得了36.8%的選票。1932年7月31日舉行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了37.3%的選票,獲得230個議席,一躍成為國會中最大的黨派。從此開始興起。

思想來源

我的奮鬥

納粹主義主要的來源不是法西斯主義,而法西斯主義是一部經典的--《我的奮鬥》,只能算是它的舊約而已。此一歷史現象前所未有,也不像法國大革命,前仆後繼地由一大堆「哲學家」來為它做準備;法西斯「思想家」可謂鳳毛麟角。事實上講,法西斯一字本身明示此一現象的本質:它是種種不同勢力的統合,其一致性,甚而其理念,都是先有事實然後成立的。法西斯獨裁者全憑經驗;「領袖」高高在上,他的行動就是群眾的表率,他的言語就是真理。反正,法西斯主義者到處都是以對抗,揭發真正的或虛構的敵人,由他們所指定的敵人來印證自己;他們的爭鬥主要是某種排斥。在這同時,他們也會追求一些目標,明定規劃,研擬出多少有一致性的思想。所以法西斯是有共同理論基礎的,它是一種由所排的與所建議的融合而成的混合物,類似某種複雜總體的最低要求,而在這個要求之上盡可有所變卦。

共同背景

如果說法西斯主義曾是一種國際性現象,曾經為控制全世界而奮鬥;如果說以它為名的所有國體和政權都擁有某種「共同背景」,共同到令人尋思;如果說各個都自命反共卻並沒有組成另一個新「國際」,無論如何,在各種不同的國家,社會,種族環境下,主義到底是進展出來了,也有其實行的作法。

所以說法西斯主義(的性質)是單一的,同時也是多樣的。全都因國家主義的昭示而成,也可因國家主義而彼此敵對--要不是在希特勒的鐵腕控制下,匈牙利的箭形十字團與羅馬尼亞的鐵衛隊一定會為特蘭西瓦尼亞而大打出手;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國納粹黨也曾長年彼此敵視,在奧地利與多瑙河盆地有所爭執;而在法國法西斯里,各派從來無法團結;墨索里尼所攻打的希臘竟然也是法西斯政權,等等。

各個法西斯主義達到執政的方法都有所不同,雖然他們都受到同類的支持;共同的特徵在各國里都有不同的重要性,目前,為求有所節制,僅舉一例:反猶太主義在意大利出現得很晚,如同是從德國進口的一般。而我們想要研究出來的也就是這些法西斯主義的種類。[1]

代表人物

阿道夫·希特勒

納粹德國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第二次世界大戰頭號戰犯。出生於奧地利北部布勞瑙鎮一個海關職員之家。中學畢業後夢想當藝術家,去維也納報考美術學院,結果名落孫山。1913年遷居德國慕尼黑前無固定職業,成為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的狂熱信徒。1914年 8月加入德國陸軍,在巴俄利亞預備步兵第 16團服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軍銜至下士。

戰後退役,曾一度在慕尼克為國防軍反諜機關當密探。為尋生活出路,於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黨。該黨於次年改名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1921年,希特勒成為納粹黨的魁首,隨即組織黨的武裝衝鋒隊。

1923年 11月在慕尼克發動"啤酒館暴動",企圖仿效墨索里尼建立 法西斯政權。失敗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口述了《我的奮鬥》一書,鼓吹廢除《凡爾賽和約》,奪取生存空間,擴充領土,征服世界,宣揚復仇主義,種族主義,民族沙文主義和反蘇反共思想。

1924年底,希特勒出獄。出獄後,他改用合法手段奪權。經多年組織工作和苦心經營,待到1933年 1月,終於在壟斷資本集團和軍界支持下,將納 粹黨發展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黨,他本人也因此登上了總理的寶座,開始實現其稱霸世界和使德國納粹化的計劃。

1934年總統興登堡死後,希特勒得以集總統和總理的大權於一身,廢止共和國,改稱德意志第三帝國,自稱國家"元首"。他解散國會,取締納粹黨以外的其他一切政黨,迫害和屠殺共產黨人,進步人士和猶太人,實行法西斯獨裁專政。

1935年,他撕毀凡爾賽條約,宣布重整軍備,為發動侵略戰爭做準備。他在構成對德國有利的國際形勢後,便於 1936年 3月進軍萊茵蘭非軍事區,接著於同年 7 月夥同意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進而在 1938年3月和1939年3月,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實施兼併,完成了不流血的征服。

1938年,希特勒進一步獨攬陸,海,空三軍指揮權,擔任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1939年 9月,出兵閃擊波蘭,正式點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烈火。1940年春,把戰火燃燒到西方,只用 6個星期就打垮了英,法聯軍,占領了西歐和北非廣大地區。

1945年4月28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56歲的希特勒眼看滅頂之災降臨,便於30日15時30分,同他的情婦愛娃·布勞恩·布勞恩一起,在總理府花園的地下掩蔽部里自殺身亡,從而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海因里希·希姆萊

海因里希·希姆萊,1900年11月7日出生在德國慕尼黑。是希特勒最信任的人之一,曾任命他為自己的接班人。第—次世界大戰之時在第11巴伐利亞步兵團服役。

1923年11月參加啤酒館暴動。歷任納粹黨衛隊隊長、黨衛隊帝國領袖、德國秘密警察(音譯為蓋世太保)首腦、警察總監、內政部長等要職,先後兼任德國預備集團軍司令、上萊茵集團軍群司令和維斯杜拉集團軍群司令。

1939年11月,作為緊跟恩斯特·羅姆的旗手參加慕尼黑啤酒店暴動。在希姆萊的組織領導下,黨衛隊由當時的僅200人的弱小機構發展為控制着整個納粹帝國的龐大組織。

埃爾文·隆美爾

隆美爾(外號:沙漠之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是一位營指揮官,這個典型的普魯士軍人對希特勒佩服得五體投地。1936年9月,隆美爾被任命為希特勒警衛部隊的指揮官。1939年3月,希特勒兩次派他去指揮元首流動司令部,指揮德軍侵占布拉格和武力監督立陶宛"自願歸屬"德國。

1942年初,他率非洲軍團登陸北非,多次重創英軍第8集團軍,使兩任英軍北非總司令:韋維爾和奧欽萊克都被撤了職,鑒於他的赫赫戰功,希特勒親自授予他陸軍元帥的權杖。但最後英國在北非大舉增兵,使隆美爾曾經在非洲大陸上所向披靡的「非洲軍團」給趕下了海。

魯道夫·赫斯

魯道夫·赫斯1894年出生在埃及亞歷山大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是一名飛行員。1917年,他在前線司令部碰到傳令兵阿道夫·希特勒。六年後,希特勒因慕尼黑啤酒館暴動而被囚於蘭德斯堡監獄,對希特勒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赫斯,特意從奧地利回來和希特勒一起吃官司。在獄中,希特勒口授,赫斯記錄整理,寫成了一部日後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書:《我的奮鬥》。從此希特勒視赫斯為心腹,自1923年納粹黨發軔起,赫斯就是希特勒的私人秘書,後來被任命為納粹黨的副元首。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進攻波蘭後,赫斯又被指定為希特勒的繼承人。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1897年10月29日-1945年5月1日),德國政治家,演說家。其擔任納粹德國時期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極其擅長講演,被稱為"宣傳的天才","納粹喉舌",以鐵腕捍衛希特勒政權和維持第三帝國的體制,被認為是"創造希特勒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黨內,戈培爾曾經是希特勒的政敵,並且在開戰以來極力反對戰爭,尤其是反對對蘇戰爭,這看出來戈培爾博士比其他納粹高官甚至是希特勒更有遠見。沒有過度膨脹。

里賓特洛甫

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1893-1946),於1893年4月30日出生在德國韋塞爾的軍人家庭。在梅斯和格勒諾布爾接受外語教育之後,里賓特洛甫赴加拿大獨立經商4年。1914年返回德國,志願入伍服役,後晉升為中尉。大戰結束之時,里賓特洛甫臨時赴駐伊斯坦布爾的德國軍事使團任職,戰後在柏林經營主要面向英國和法國的酒類出口。1946年10月1日,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納粹戰犯里賓特洛甫絞刑。15天之後,里賓特洛甫被絞死。值得一提的是,里賓特洛甫是第一個走上絞刑架的納粹高級領導。這是因為原本應第一個被執行死刑的戈林在刑前吞服氰酸鉀自盡,於是里賓特洛甫成為第一個被執行死刑的納粹高級領導。

赫爾曼·威廉·戈林

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Gö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納粹德國空軍元帥,德國納粹黨的二號人物,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在紐倫堡審判中,戈林被控以戰爭罪和反人類罪並被判處絞刑,但他在執行死刑前兩小時在獄中服用有毒氰化鉀膠囊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