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线虫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线虫病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气承当。四平八稳,神州永昌。她讲究字体的间架结构,平衡布局。也讲求字形的沉稳厚重,大气端庄。横要平竖则直,切不可头重脚轻根底轻飘[2]

名词解释

线虫病是由线形动物门线虫纲(Nematoda)多种线虫引起的一类蠕虫病。

通常所说的线虫特指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一种很小的蠕虫。秀丽隐杆线虫已经成为现代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模式材料.其成体长仅1mm ,全身透明, 以细菌为食,居住在土壤中,全身共有959个细胞,性别为雌雄同体或雄性。整个的生命周期仅3天。野生型线虫胚胎发育中细胞分裂和细胞系的形成具有高度的程序性,这样就便于对其发育进行遗传学分析。一个成体的蠕虫仅由959个细胞组成。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为成熟的成体只要二天多一点(25℃时需52小时)。从卵到成体每个细胞的命运以及它们沿着一定的程序,在特定时间的分裂和迁移都已搞得十分清楚。

C.elegans有很多有趣的特点,它是一个染色体数很少的二倍体,2n=12(有一对性染色体和5对常染色体),其基因组也很小,仅有8×107bp,约为人类基因组的3%,约有13,500个基因。在真核生物中基因都是产生单顺反子mRNA,但唯有C.elegans与原核相似,有25%左右的基因产生多顺反子mRNA(Polycistronic mRNA),此和它们通过反式剪接使下游基因的到表达有关。还有一个特点是其基因组中非重复序列很高,达到83%,而高等的真核生物都在50%以下,E.coli为100%,看来C.elegans在这些特点上都较接近原核生物,这也反映其在进化中的地位点较为原始。这种蠕虫大部分是XX型,是可以自体受精的两性体(hermaphrodites)大约每500个蠕虫有1个是XO 型的雄体,此是染色体不分离的结果。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悉尼·布雷内等三人,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确选择线虫作为模式生物,发现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布雷内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在1965年第一次研究线虫,直到1974年才发表第一篇有关论文,其中经历了长达10年左右默默无闻的基础工作时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线虫研究才逐渐受到国际认可,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已经开始利用布雷内三人的成果,研究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新方法。

线虫生活在土壤间水层,成虫体全长只有 0.1 公分,因以细菌为食物,所以在实验室中极易培养。又因为全身透明,研究时不需染色,即可在显微镜下看到线虫体内的器官如肠道、生殖腺等;若使用高倍相位差显微镜,还可达到单一细胞的分辨率。

症状

约1/3的蛲虫感染者可完全无症状。

一肛门周围或会阴部瘙痒:是由蛲虫产生的毒性物质和机械刺激所产生,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小儿哭闹不安。由于奇痒抓破后造成肛门周围皮肤脱落、充血、皮疹、湿疹。甚而诱发化脓性感染。

二消化道症状:蛲虫钻入肠粘膜,以及在胃肠道内机械或化学性刺激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精神症状:由于寄生虫在体内排出的代谢产物,导致精神兴奋,失眠不安,小儿夜惊咬指等。小儿的异嗜症状,蛲虫病患者最为常见,如嗜食土块、煤渣、食盐等。

四其他症状:由于蛲虫的异位寄生所引起,如:阴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也可侵入阑尾发生阑尾炎,甚止发生腹膜炎。

预防

蛲虫的寿命较短,一般在肠道内只能生存1~2月,若能杜绝重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不经特殊治疗即可自愈。但是蛲虫的抵抗力强,很快发育至感染期,不需中间宿主,不离开人体就可再感染。因此预防的原则是:治疗与预防同时进行,个人防治与集体防治同时进行。

1.要大力宣传蛲虫病的危害,感染的方式,预防和治疗的意义等。

2.使家长、老师、保育员有充分认识,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等。勤换洗内裤、被褥。集体儿童单位要严重分铺,床位间有一定的距离。

3.衣服、玩具、食器定期消毒。可用0.5%磺溶液处理5分钟,或0.05%碘溶液处理1小时,虫卵可全部杀死。这种低浓度的碘对人体皮肤没有刺激性,是有效而又简便的消毒剂。

4.对蛲虫病的预防强调应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这样才可有效地防止再感染,达到消灭蛲虫病的目的。

病因

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寄生下段小肠及结肠,是一种小型线虫,雌虫长约lcm,乳白色,体中部稍粗,尾部细长,宛如白色线段。雄虫体长约为雌虫的1/3,尾端向腹面卷曲(图1)。头部钻入黏膜吸取营养,吞噬肠内容物,有时也可吸血。母虫多在夜间离开肠壁向肛门爬行到肛周及会阴,才能大量产卵,此可能与空气刺激有关。母虫排卵后可回入直肠,经若干时日后再度下降产卵;但多数母虫在肛门外因虫体干燥破裂而死亡;寿命短者2月,长者可达8月以上。虫卵长50~60μm,宽20~3μm,无色透明,一侧扁平,一侧稍隆起。虫卵在空气中迅速发育,6小时即成为感染性虫卵,被吞噬后在胃及十二指肠内孵化。幼虫继续向下移行,蜕皮3次,在小肠下段、盲肠、阑尾等处发育成熟,在结肠上部及盲肠雌雄交配,雄虫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虫则移行肛门产卵。生活史约需2周至1月。有的病例感染虫数可达3000~10000条。

发病机制

蛲虫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机械或化学刺激、营养消耗及虫体迷路所致的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在宿主肠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蛲虫,对肠壁神经末梢均有一定程度的机械与化学性刺激。并可反射性地引起神经和胃肠功能失调。成虫的头部钻入肠黏膜内吸取宿主的营养,也可吞食肠内容物与微量血液。若蛲虫数量大则可影响儿童患者的营养吸收与身体发育。雌虫在肛门周围产卵可刺激皮肤,引起局部发痒、发炎或局部湿疹、出血和继发感染;长期刺激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失调。蛲虫附着于肠黏膜,并可钻入黏膜下层,导致肠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引起微小溃疡、小脓肿和出血等。成虫也可侵入阑尾引起急性或亚急性阑尾炎。偶尔雌虫逸出肛门外产卵,并可进入附近器官引起严重损害。可进入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或经女性生殖系统进入盆腔或腹腔,并在局部产卵引起局部炎症和继发细菌性感染;后期可致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脓肿或肉芽肿;还可导致脏器损害、穿孔等。此外,有报道蛲虫引起的肺结节性阴影,推测可能是蛲虫经呼吸道移行至肺部所致。

蛲虫所致的病理改变主要为黏膜下淋巴组织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及脂肪性变等。

检查

1.血常规 :本病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多无明显变化。

2.粪便检查 :粪便检查蛲虫卵的阳性率较低,直接涂片阳性率仅为1%~2%,浓缩镜检阳性率为5%。

3.肛周检查成虫 :因蛲虫有夜间爬出肛门外产卵的特性,故在儿童入唾后1~3h内观察肛周皮肤皱襞、会阴或女阴等处可发现成虫或雌虫。此法不仅准确率高,而且方便简单、易于普及。

4.肛周检查虫卵刮取、擦取或黏取肛周皱襞污物镜检,一次检出虫卵为50%左右,三次检出率达90%以上。肛周查虫卵有下列几种方法:

(1)甘油棉拭涂片法:先将棉拭子置于消毒的生理盐水中备用。棉拭拧干后擦拭患者肛门周围,然后在滴50%甘油的载玻片上混匀并镜检。

(2)沉淀法:准备方法同前。将擦拭过肛周的棉拭子插入盛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使虫卵洗入生理盐水中,沉淀后取沉渣镜检。

(3)棉拭漂浮法:准备方法同前。将擦拭过的棉拭子放入饱和生理盐水中,然后使虫卵漂浮再行镜检。

(4)胶黏拭法:把涂胶液的玻璃纸剪成小纸条,然后粘附于洁净的载玻片上备用。撕下玻璃纸条,将有胶的一面粘于患者肛周,再将玻璃纸取下仍粘回原玻片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