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紹興蓮花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紹興蓮花落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紹興蓮花落,又稱「蓮花樂」、「蓮花鬧」,是浙江紹興一帶的曲藝種類之一。

紹興蓮花落,形成之初以沿門說唱為主,此後藝人又開始以紹興方言說唱長篇書目,其說表語言通俗生動,唱詞通順流暢,幽默風趣,有說有唱,以唱為主。代表性曲目有《鬧稽山》《馬家搶親》《天送子》等。

紹興蓮花落主要流行於紹興寧波杭州等地區。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紹興縣申報的「紹興蓮花落」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23。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紹興蓮花落

流行區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

遺產編號:Ⅴ-23

代表人物:倪齊全

別名:蓮花樂、蓮花鬧

代表曲目:《鬧稽山》《馬家搶親》《天送子》等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遺產類別:曲藝

歷史淵源

據清末紹興文化人周作人所寫日記推測,「紹興蓮花落」問世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

1906年至1910年間,「下三府」(今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有一個綽號「長手指甲」的張姓藝人來紹興賣唱,並收上虞菘廈沈可發、紹興坡塘唐茂盛為徒。當時,他們所說唱的唱詞多系即興編造,唱腔也沒有固定基調。演唱內容大多為恭喜發財、吉祥如意之類的「套詞」。如:

桂芝花開八月中,種田下地疊稻蓬。

生意買賣靠興隆,財神菩薩坐當中。

當時的演唱方式,藝人們自稱是「跑街」。因此,人們將這一階段稱為「跑街賣唱」階段。

民國初(1912年以後),唐茂盛受越劇前期落地唱書「呤嗄調」及「宣卷調」的影響,開始採用「獨歌幫腔」的方法,藝人們自稱為「哩工尺」唱法,由此而逐漸形成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跑街賣唱」改為「草台演唱」。其內容由「套詞」而「新聞」,由「新聞」而發展到說唱具有故事情節的「節詩」。 「節詩」內容多為反映農村家庭生活,如:《娘家節詩》《箍桶節詩》《長婆節詩》。到新中國建立時,這一類「節詩」曲目共達到十八篇半,俗稱十八隻半「節詩」。這十八隻半「節詩」,篇幅短的可唱半個多小時,篇幅長的也就一個小時多點。用現今的話語來分類,也就是「短篇蓮花落」。

紹興蓮花落進入「草台演唱」階段以後,藝人隊伍擴大了,曲目也由說唱「節詩」發展為說唱長篇回書。以民間逸事、傳說為題材的長篇有:《鬧稽山》《馬家搶親》《天送子》等;移植改編演出其他說唱藝術的長篇有:《何文秀》《游龍傳》《龍燈傳》等。紹興蓮花落初期的表演形式為:一人主唱,一人打板,另一人和打板者一起幫腔,俗稱「三股檔」表演形式。後來採用了四胡伴奏,於是改為一人主唱,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板;主唱者手持三翹板,在音樂「前奏」及「間奏」中打板擊節;演唱過程中,有時與伴奏者對白問答,有時由伴奏者幫腔接調,形式活潑,班子小而場面熱鬧。

20世紀20年代後,開始以四胡伴奏,逐步形成傳承至今的「基本調」。1949年前,紹興蓮花落藝人自發演出於農村或城區茶館,觀眾多為農民及錫箔工人。1949年以後,文化部門組織藝人隊伍,幫助整理書目,使紹興蓮花落納入政府管理。在紹興蓮花落里,基本上所有戲曲的唱腔都能聽到,不但有紹劇、越劇、鸚哥班、「宣卷調」等紹興本土戲曲唱腔,而且京劇、黃梅戲等戲劇唱腔經過藝人們的改編也有機地融合於紹興蓮花落中。

20世紀70年代以來,紹興蓮花落的表演、唱腔及音樂都有較大的發展。在伴奏上,添加了琵琶、二胡、笛子、揚琴等樂器。根據劇情需要,穿插演唱紹劇、越劇及部分民歌小調。演出方式雖然仍以傳統單檔為主,但積極進行了雙檔、多角和伴舞等嘗試。

藝術特色

演出形式

紹興蓮花落在演出形式上,一般以3人為一組進行表演,採用一人主唱和兩人幫唱的形式,幫唱的兩人兼做伴奏,分別為敲板和彈拉四胡。其唱說形式為,唱說者一人手執三敲板、紙扇,桌置醒木。伴奏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隨托平板部分的演唱。20世紀中期,紹興蓮花落開始改變原來徒歌清唱、人聲幫接的形式,出現了以四胡伴奏,逐步形成傳承至今的「基本調」。現在紹興蓮花落唱腔除演唱基本調外,時有穿插演唱紹劇、越劇和民歌小調等,並開始嘗試男女雙檔演出,除說唱外,還增加表演。

表演特徵

紹興蓮花落的說白唱詞採用紹興方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音樂唱腔樸實流暢,娓娓動聽;故事情節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唱腔曲調

紹興蓮花落的唱調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期為「哩工尺」,後期為「基本調」。兩種唱調皆以方言土語入唱,唱辭大致以七字為基本,在鋪敘故事中,往往隨口增步加逗,然而辭句必以三字為結,故唱辭常因人而異。前期唱調「哩工尺」以說唱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幫唱(其中一人以板、鼓擊節)。唱調由「滾唱」與「幫唱句」構成。其具有暢順的敘事功能,特別是「平(板)」,因其落音多樣,對應與節奏疏密錯雜,給唱說者敘事抒情以極大便利。

音樂結構

音樂結構為:起板一前奏―起腔一間奏―平板一轉句―落調一尾聲。[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