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叶斑叶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绒叶斑叶兰/big> |
中文学名 绒叶斑叶兰 拉丁学名 Goodyera velutina 别称 鸟嘴莲、白肋斑叶兰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微子目 科 兰科 亚科 兰亚科 属 斑叶兰属 种 绒叶斑叶兰 族 鸟巢兰族 命名者及年代 Maxim., 1867 |
绒叶斑叶兰(学名:Goodyera velutina Maxim.):植株高8-16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茎直立,暗红褐色,具3-5枚叶。叶片卵形至椭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或暗紫绿色,背面紫红色,具柄。总状花序具6-15朵偏向一侧的花;花中等大;萼片微张开,背面被柔毛,淡红褐色或白色,凹陷;花瓣斜长圆状菱形,无毛,长7-12毫米,宽3.5-4.5毫米,先端钝,基部渐狭,上半部具1个红褐斑,具1脉。花期9-10月。
生于海拔700-3000米的林下阴湿处。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南部、日本。此花有栽培。
形态特征
植株高8-16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茎直立,暗红褐色,具3-5枚叶。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2-5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或暗紫绿色,天鹅绒状,沿中肋具1条白色带,背面紫红色,具柄;叶柄长1-1.5厘米。花茎长4-8厘米,被柔毛,具2-3枚鞘状苞片;总状花序具6-15朵偏向一侧的花;花苞片披针形,红褐色,长1-1.2厘米,宽3-3.5毫米,先端渐尖;子房圆柱形,绿褐色,被柔毛,连花梗长8-11毫米;花中等大;萼片微张开,背面被柔毛,淡红褐色或白色,凹陷,中萼片长圆形,长7-12毫米,宽2.2-4毫米,先端钝,具1脉,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斜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8-12毫米,宽3.5-5毫米,先端钝,具1-3脉;花瓣斜长圆状菱形,无毛,长7-12毫米,宽3.5-4.5毫米,先端钝,基部渐狭,上半部具1个红褐斑,具1脉;唇瓣长6.5-9毫米,基部凹陷呈囊状,内面有腺毛,前部舌状,舟形,先端向下弯;蕊柱长2-3毫米;花药卵状心形,先端渐尖;花粉团长2.2-3毫米;蕊喙直立,叉状2裂,长2.5毫米。花期9-10月。[1]
产地生境
产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东北部(彝良)。生于海拔700-3000米的林下阴湿处。朝鲜半岛南部、日本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斑叶兰养殖方法
一、养殖环境
1、土壤:斑叶兰是肉质根,因此要使用排水性良好且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土壤,最好用微酸性的土壤,有利于它生长。
2、光照:它喜欢阴,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可以让它接受散射光,或接受光照时间短,并适当进行通风,保证空气流通。
3、温度:要给斑叶兰15-30℃的生长环境,温度低于5℃或高于35℃会影响它正常生长,温度较低要放在室内养护。
二、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斑叶兰一般在春秋季节进行分株,每丛要保证有5个连结的假球茎,然后将它插进准备好的土壤中,并浇透水,保证土壤湿润,期间减少浇水,放在阴凉处10-15天左右时间就会生根了。
三、常见病虫害
白绢病:发病后会导致烂根,这时要换上干净的土壤,并适当进行通风,收到病害的植株要进行烧毁,以免感染其他植株。
介壳虫:多在高温且湿度大的环境繁殖,在发现后要用氧化乐果或马拉硫磺进行喷洒防治,若情况不严重,可以人工捕捉。[2]
斑叶兰属介绍
属中文名:斑叶兰属
属拼音名:banyelanshu
属拉丁名:Goodyera
中国植物志:17:128
描 述:Goodyera R. Br. 斑叶兰属,兰科,40种,分布于除南美洲外的全球热带至温带,我国25种,主要产南部。陆生兰,茎基部常匍伏;叶稍肉质,有柄,常具斑,花小,排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萼片背面常被毛,中萼片与花瓣靠合成兜状或有时展开;唇瓣不裂,凹陷成杯状或舟状,围绕蕊柱基部,内常有毛,具外折的顶端;蕊柱短;花药背生;蕊喙直立,2裂;柱头1个,位于蕊喙之下;花粉块2,粒粉质,无花粉块柄,有粘盘。[3]
参考来源
- ↑ 绒叶斑叶兰Goodyera velutina Maxim.,植物通
- ↑ 斑叶兰怎么养,花百科,2018-06-19
- ↑ 斑叶兰属Goodyera,植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