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維也納分離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維也納分離派

維也納分離派代表(Vienna Secession )(1897-1915)是在奧地利新藝術運動中產生的著名的藝術家組織。

1897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批藝術家、建築家和設計師聲稱要與傳統的美學觀決裂、與正統的學院派藝術分道揚鑣,故自稱分離派。其口號是「為時代的藝術--藝術應得的自由」。

中文名

維也納分離派 外文名Secession 成立時間1897年 代表人物奧托·瓦爾納、霍夫曼、奧布里奇 總 部維也納分離派之家

目錄

特點

風格

代表人物

▪ 克里姆特

▪ 瓦格納

▪ 霍夫曼

▪ 奧布里奇

▪ 埃貢·席勒

特點

在設計方面,其重視功能的思想、幾何形式與有機形式相結合的造型和裝飾設計,表現出與歐美各國的新藝術運動相一致的時代特徵而又獨具特色。但其反對新藝術運動對花形圖案的過度使用,更強調運用幾何形狀,特別是正方形和矩形。

風格

"維也納分離派"的設計風格頗為大膽獨特,雖然有許多取材於繪畫或自然題材的裝飾,但往往採用一種抽象的表現形式,體式簡潔,線條和幾何造型連續而有力,與「新藝術運動」風格所追求的自然主義有機形態相距甚遠。

代表人物

他們大膽實踐,定期舉辦展覽,並在1900年出版了設計期刊《室內》,在歐洲頗有影響。其代表人物有畫家克里姆特;建築家和設計師瓦格納、霍夫曼、奧布里奇、莫塞等人。其中克里姆特和霍夫曼最負盛名。

克里姆特

畫家克里姆特是分離派組織的第一任主席,被譽為「奧地利最偉大的畫家」。他創作了大量壁畫,其形式與室內設計高度和諧 。 他打破傳統的繪畫形式,以金屬般絢麗輝煌的色彩和一維平面效果,運用富有象徵意義的形式語言,表現出強烈的華麗風格與工藝化的精美,人體扭曲變形,色彩和諧,達到一種略帶頹廢和矯揉造作的美感, 呈現強烈的裝飾性 。

克里姆特早年的畫風承襲了英國拉斐爾前派和法國印象派的傳統,自創立「分離派」後,開始把亞述、希臘和拜占庭鑲嵌畫的裝飾趣味引入繪畫中,用「孔雀羽毛、螺鈿、金銀箔片,蝸牛殼的花纊、色彩或光澤」,創造了一種「畫出來的鑲嵌」繪畫,使作品中的繪畫和工藝性達到了極點。

其代表作有繪畫《吻》、壁畫《哲學》、《法學》、《貝多芬雕像裝飾壁畫》(貝多芬長卷)等。

瓦格納

瓦格納(Otto Wagner. 1841-1918)是奧地利著名的建築師。他早年擅長設計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19世紀末,他的建築思想出現了很大變化。1894年,53歲的瓦格納就任維也納藝術學院教授,次年出版專著《論現代建築》,他認為,新建築要來自當代生活,表現當代生活。 他的建築作品推崇整潔的牆面,水平線條和平屋頂,認為從時代的功能與結構形象中產生的淨化風格具有強大的表現力。1900年前後他設計的一座維也納公寓住宅初步顯示出他的那種理想主義建築觀念。

而1904年他在設計維也納郵儲銀行時首次運用了簡潔創新的建築手法,更使人難以相信出自一位60多歲的教授建築師之手。維也納郵政儲金銀行被認為是現代建築史上的里程碑。瓦格納的觀念和作品影響了一批年輕的建築師,在他的支持下,他的學生奧別列茲、霍夫曼等人組成了「維也納分離派」。

1910年以後,瓦格納的設計思想又向復古主義傾斜,他在1911年作的「維也納第22區」規劃方案,主次軸線明確,建築端莊嚴整,與同一時期英國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的浪漫情調明顯對立。 [1]

霍夫曼

1903年,霍夫曼在銀行家支持下,在魏恩市組織了維也納工作同盟。他和莫塞擔任藝術指導,從事家具、室內金屬器皿的設計,並由同盟的作坊進行生產。其產品造型呈幾何形態,很少裝飾,力求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體現產品的實用性。 霍夫曼在設計中表現出與普遍的曲線風格不同的直線風格,更加接近現代設計。他的由縱橫直線構成的洗鍊的方格網裝飾特徵,成為象徵分離派設計風格的鮮明符號。

1904-1910年,他承擔了布魯塞爾郊區斯托克列宮的建築設計。其方形的造型單純、嚴謹,室內空間寬敞、牆面平直,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室內陳設、餐廳的大型壁畫則由克里姆特設計製作。壁畫中圖案化的人物形象和裝飾花紋,是用玻璃、馬賽克、琺瑯、金屬、廉價寶石鑲嵌而成,華美異常,使斯托克列宮成為集分離派之大成的佳作。

奧布里奇

奧布里奇設計的維也納分離派之家,把單純明確的幾何造型與典型新藝術風格的枝蔓纏繞的花草裝飾結合得渾然一體,是分離派代表作之一。莫塞的平面設計成就最大,其美學觀點比其他人更加前衛與理性化。其書籍裝幀、插圖、印染、郵票等方面的設計,多以黑白色為主,明快、大方,更接近現代主義風格。維也納分離派運動獨樹一幟,在設計中加進了新藝術運動風格中較少見的直線和簡潔的幾何造型,特別注重產品的功能,體現出歐洲設計從擺脫傳統到走向現代的過渡風格,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