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維托里奧·阿爾菲耶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維托里奧·阿爾菲耶里

維托里奧·阿爾菲耶里 貴族出身。曾週遊歐洲(1767~1772)。第一部悲劇《克莉奧佩特拉》(1775)獲得成功後,專事創作。早期作品多表現對國家統一、民族自由的渴望,後期作品多描寫愛情和家庭生活。主要作品還有《掃羅》、《腓力二世》、《安提戈涅》等。

生平

維托里奧·阿爾菲耶里伯爵(Count Vittorio Alfieri,1749-1803年),意大利劇作家和詩人。1749年1月6日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最初在都靈軍事學院學習,因不堪忍受軍紀約束,自願離開。後來遍游意大利各地和英、法、德、荷、俄、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同時研讀古典文學和啟蒙主義文學作品。1772年回到都靈。1775年,他的第一部悲劇《克莉奧佩特拉》公演,獲得成功。以後專心致志於寫作。

阿爾菲耶里文學創作的盛期,正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夕,啟蒙主義思想和文學在歐洲廣泛流行。他的作品鮮明地體現了這一時代特徵。他的論文《論暴政》(1777)是聲討封建專制政權的檄文。《論君主和文學》(1778~1786)一文則批判封建君主對文學藝術名為庇護實為控制的政策,呼籲作家充當自由和真理的旗手。《自由美國》(1781-83年),是一本詩集,慶祝美國的獨立。他的主要成就在悲劇,寫有悲劇21部,大多採用古代歷史和《聖經》中的題材,貫串着啟蒙主義的精神。《腓力》(1776)描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強占王子堂·卡洛斯的戀人伊莎貝拉為妻,後又施展陰謀詭計,把王子夫婦迫害致死的故事,對兇殘、冷酷的腓力痛加鞭撻。揭露國王的冷酷和暴戾。《老布魯圖斯》、《小布魯圖斯》,塑造了為維護共和政體、反對專制暴政而大義滅親的古羅馬元老布魯圖斯的形象。《維吉尼婭》也是從古羅馬政治生活中擷取素材,敘述羅馬平民反抗暴君克勞迪烏斯的故事。克勞迪烏斯覬覦平民女子維吉尼婭,激起人民與統治者的衝突,這些悲劇貫串着啟蒙主義精神,反映出當時意大利人民對民主政治的嚮往。

阿爾菲耶里的某些作品,從歌頌自由思想轉而表現個人的孤獨和死亡。悲劇《掃羅》(1782)取材於《聖經》,描寫以色列王掃羅一心維護自己的權力,又嫉賢妒能,重用裡通外國的奸臣,迫害忠心耿耿、年輕有為的大衛,以致眾叛親離,在同非利士人作戰時兵敗自刎的故事。取材於古代神話的《彌拉》(1787),,描寫錯綜複雜的感情造成的精神痛苦。人民同暴君,民主同專制鬥爭的主題淡化了,個人的孤獨、傲慢、忌恨和恐懼交織的內心痛苦,在這些劇作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刻畫。這是作者貴族自由派思想的表現。

1786年,阿爾菲耶里遷居巴黎。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他寫了頌歌《打倒巴士底獄的巴黎》,向巴黎人民的革命行動表示敬意。但革命深入發展後,他產生牴觸和敵視情緒。1792年他返回意大利。1798年發表詩歌《憎惡高盧》,攻擊法國革命。除了愛情詩,阿爾菲耶里的其他短詩、十四行詩、諷刺詩,也體現出同樣的反覆和倒退。

晚年,阿爾菲耶里定居佛羅倫薩,研究和翻譯古典文學作品,寫作喜劇,並完成回憶錄《阿爾菲耶里自敘的生平》。1803年10月8日逝世。

評價

阿爾菲耶里對意大利悲劇進行了改革。他的悲劇雖然嚴格遵循古典主義的創作原則,由於注進了新的啟蒙思想,情節雖簡單,但飽含政治激情,人物雖少,卻性格特徵鮮明;台詞用韻文寫成,語言精美、典雅。他的悲劇對意大利戲劇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並為即將到來的民族復興運動起到製造輿論的作用。[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