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2]

文学体裁;排律

创作年代;宋代

作 者;苏轼

诗词正文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

跰鲜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

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

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

田翁里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衔其髭。

见之使人每自失,谁能与结无言师。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3]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4]

视频

《百家讲坛》 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

苏轼趣味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