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鳳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綠鳳蝶 |
中文名:綠鳳蝶 外文名:Pathysa antiphates 拉丁學名:Pathysa antiphates (Cramer,1775)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 門:六足亞門 綱:昆蟲綱 亞 綱:有翅亞綱 目:鱗翅目 亞 目:錘角亞目 科:鳳蝶科 亞 科:鳳蝶亞科 族:燕鳳蝶族 屬:綠鳳蝶屬 種:綠鳳蝶 分布區域:分布我國廣東 馬來西亞也有分布。 命名人:(Cramer,1775) |
綠鳳蝶(學名 Pathysa antiphates Cramer,1775)是鳳蝶科、綠鳳蝶屬的一種動物。分布在我國廣東、香港等地區。越南,印度,泰國,錫金,馬來西亞等也有分布。成蟲翅展70—85 mm。後翅的顏色及斑紋基本上都是反面透露過來的,所以看着似顯非顯,惟獨尾突和外緣各翅室的淡黑色條紋全部是正面的本色。翅反面前翅與正面相似。後翅基半部淡黃綠色,端半部淡黃白色;在基半部淡黃綠色區內有3條黑褐色帶直到臀角及其附近;中區有1列大小不一的斑,靠前緣1個新月形,緊接其下的1個大而略呈圓形;亞外緣有1列斷續的條斑;外緣波狀,隨波有黑色斑,斑外側鑲灰白邊;尾突長,黑褐色。 [1]
綠鳳蝶形態特徵
形態 成蟲:翅展70—85 mm。體黑褐色,具黃白色毛;翅淡黃白色。前翅有7條黑褐色橫帶(中室及其端部共有5條,故又稱五紋綠鳳蝶):基部1條和外緣1條通到後緣,亞基區1條終止於cu2室,中前區、中區及中後區3條終止於中室後緣,亞外緣區1條終止於m3室。
但從基部數第4條黑帶變化很大,端部常變得很窄或只達中室的中部,有時只在前緣處明顯,其餘部分消失。更有甚者,前翅總共只有4條黑帶。後翅的顏色及斑紋基本上都是反面透露過來的,所以看着似顯非顯,惟獨尾突和外緣各翅室的淡黑色條紋全部是正面的本色。
翅反面前翅與正面相似。後翅基半部淡黃綠色,端半部淡黃白色;在基半部淡黃綠色區內有3條黑褐色帶直到臀角及其附近;中區有1列大小不一的斑,靠前緣1個新月形,緊接其下的1個大而略呈圓形;亞外緣有1列斷續的條斑;外緣波狀,隨波有黑色斑,斑外側鑲灰白邊;尾突長,黑褐色。
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消失,尾突貓耳狀,與背兜結合在一起很像貓頭;背兜寬;抱器瓣短而略呈半圓形,抱器端強度骨化,具強刺叢;內突2枝,大齒狀,其中1枝被端部強刺所遮蓋;陽莖長而彎曲,末端鈍。 雌性外生殖器產卵器半圓形;後表皮突粗長,末端鈍;後陰片寬帶狀,似蝴蝶結;前陰片寬大,倒「U」形;囊導管粗長;交配囊橢圓形;囊突指狀,較長。
幼蟲:老熟幼蟲頭部淡灰褐色,有黑色毛。前胸背板茶色,左右兩側有1對具光澤的黑色短突起。中、後胸茶色,亞背線上各有1對黑色的小突起,其基部圍有淡青色的環紋。胸部各節的氣門線上有1條深褐色的寬縱帶,其下方有1條淡黃色的縱帶與之平行。
腹部稍呈淡褐色,各節周邊泛黃色。第1—8腹節散生許多淡黃色的小斑點。第1—9腹節的氣門線上有1條深褐色的寬縱帶。第10腹節茶褐色,左右有1對突起,突起淡灰色生短黑毛,平行地伸向後方,末端尖。胸足、腹足及臀足淡灰色。
蛹:頭部稍扁平,前緣部圓四角形。從側面觀察,頭部和中胸的突起的基部在背線上連接成直線。中胸背線上的1根突起短小,黃色,末端圓而前伸。從該突起發出2條明顯的黃色隆起,經背線兩側向後到第10腹節背面時合二為一。
身體黃綠色半透明,腹面呈淡綠色。從頭部前緣伸出的暗褐色斑紋,經眼和前翅基部,終止於第3腹節。頭部背線上的暗褐色帶經前胸和中胸背線止於中胸突起的末端。腹部各節各有1條不明顯的斜線。體長約30 mm ,體黑褐色,具黃白色毛;翅淡黃白色。
前翅有7條黑褐色橫帶(中室及其端部共有5條,故又稱五紋綠鳳蝶):基部1條和外緣1條通到後緣,亞基區1條終止於cu2室,中前區、中區及中後區3條終止於中室後緣,亞外緣區1條終止於m3室。但從基部數第4條黑帶變化很大,端部常變得很窄或只達中室的中部,有時只在前緣處明顯,其餘部分消失。更有甚者,前翅總共只有4條黑帶。
綠鳳蝶分布範圍
綠鳳蝶圖冊(6張) 國內:廣東、廣西、香港等。 國外:越南,印度,泰國,錫金,馬來西亞等。
綠鳳蝶生活習性
幼蟲食用大花紫玉盤; 二月至十一月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