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绿孔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绿孔雀
原圖鏈接  
绿孔雀-1
原圖鏈接  

绿孔雀(学名:Pavo muticus)大型鸡类,体长180~230厘米。雄鸟体羽为翠蓝绿色,头顶有一簇直立的冠羽,下背翠绿色而具紫铜色光泽。体后拖着长达1米以上的尾上覆羽,羽端具光泽绚丽的眼状斑,形成华丽的尾屏,极为醒目。雌鸟不及雄鸟艳丽,亦无尾屏,体羽主要为翠金属绿色,背浓褐色,头顶亦具一簇直立羽冠。外形和雄鸟相似,亦甚醒目,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种类,野外容易识别。

栖于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丛。雄鸟有精彩表演,向雌鸟炫耀开启的尾屏。晨昏时立于栖木发出洪亮如长号般的kay~yaw,kay~yaw的叫声。[1]

外形特征

雄鸟头顶耸立一簇冠羽,约长11厘米。冠羽中部辉蓝色而具翠绿色羽缘;前部为鱼鳞状,呈辉亮的蓝绿色,有时具浅蓝紫色光泽。后颈、上背和胸呈金铜色,羽基暗紫蓝色,并具翠绿色狭缘,常部分显露于外,尤以下颈和胸为著。下背和腰翠绿色,具铜褐色矢状羽干纹和黑褐色端缘;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肉桂色,具暗褐色羽端;次级飞羽暗褐色,外翈蓝绿色;内侧覆羽铜褐色,间杂有棕色虫蠹状斑;其余翅上覆羽暗蓝绿色,并富有光泽。尾上覆羽多达100~150枚,并特形延长为尾屏,覆于尾上,羽支分离,绿褐色,具紫铜色光泽;近羽端处有椭圆形眼状斑,斑的中心有暗紫色肾状或圆形小斑,外围以辉亮的蓝绿色;其外又围有一圈宽阔的黄铜色,再围以暗褐色和浅黄色狭缘,最外层为浅葡萄红色,羽端紫铜色,色彩极为艳丽,外侧眼状斑层次不及中央鲜明。最长的尾上覆羽羽支翠绿色,羽端呈同色的菱角形羽片,且无眼状斑;最外侧数枚尾上覆羽亦为翠绿色,内翈羽枝稀疏,外翈羽支较多,且亦分离,至羽端处形成镰刀状羽片,亦不见眼状斑,尾短,隐于尾屏下,呈黑褐色。腹和两胁暗蓝绿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浓褐色,松软如绒状。

雌鸟似雄鸟,但无尾屏,亦远不如雄鸟羽色鲜艳。背部和腰部暗褐色,具黄铜色或绿色光彩。尾上覆羽短,不及尾长,颜色与背相同,并具翠绿色光彩。尾黑褐色,微缀褐白色横斑和羽端。颏、喉白色,两侧杂有褐色。

虹膜红褐色,嘴峰黑褐色,下嘴较淡,跗蹠角褐色,眼周裸出部浅钴蓝色,颊裸出部鲜钴黄色。雄鸟具一长距。

大小量度: 体长最长可达2300mm;嘴峰♂42~44mm,♀38~41mm;翅♂470~500mm,♀425~435mm;尾♂560~571mm,♀395~430mm;尾屏1550~1580mm;跗蹠♂160mm,♀ 115~147mm。

(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尤其喜欢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边丛林以及林间草地和林中空旷的开阔地带活动,不喜欢过于浓密的热带雨林。

生活习性

常成群活动,多由一雄数雌和亚成体组成小群,有时亦见单只和成对活动。善奔走,不善飞行,行走时步履轻盈矫健,行走姿势有似一步一点头。疾走时像奔跑一样,一般在逃避敌害时多大步急驰,逃窜于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飞,但向下滑翔时亦飞得很快。白天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上树或在林中阴凉处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性机警,胆小怕人,活动时不时抬头观望周围动静,发现人时老远即逃走或鼓翼向远处飞去。鸣声高而洪亮,似“ga~wo,ga~wo”。

迁徙:留鸟。

觅食:食性较杂,主要吃川梨(Pyrus pashia)、黄泡(Rubus obcordatus)果实、幼树枝叶、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谷等植物和农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蚁、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动物性食物。常成5~10只小群边走边觅食,尤以清晨和临近傍晚时觅食活动较为频繁。

分布范围

原生种分布: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地区、西南部思茅地区、南部红河地区和中部楚雄地区。

已灭绝区域:孟加拉、印度、马来西亚

繁殖方式

繁殖期3~6月。2月中下旬即出现求偶行为。此时雄鸟羽色特别艳丽,常追逐于雌鸟周围,把鲜艳的尾上覆羽尾屏展开如扇状,并不断抖动,使其相互摩擦碰撞而发出‘沙~沙~沙’的声响。雄鸟间还常为争雌而发生殴斗。通常营巢于灌木和草丛中地上。巢较简陋,多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亲鸟自己挖出一浅坑,内垫以杂草、枯枝、落叶和羽毛即成。每窝产卵4~8枚,通常5~6枚,1年繁殖1窝。卵乳白色、淡棕色或乳黄色、光滑无斑,微具光泽,卵的大小测量为72~78mm×51~55.5mm,重110~138g。据人工饲养下的37枚卵的测量为70.6(61~90)× 52.1(43~36)mm,重122.6(115~140)g。通常隔日产卵1枚,卵产齐后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7~30天。

绿孔雀从产蛋量和孵化率两方面都大大弱于蓝孔雀。蓝孔雀雌鸟一年产蛋量大约在40枚左右,人工状态下孵化率约80%,而绿孔雀雌鸟的产蛋量只有20枚左右,而即使在人工孵化状态下,一年一窝绿孔雀卵最多也只能孵化出2、3只小孔雀,因为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孵化出来的小孔雀不一定能成活。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折叠野生种群
中国
绿孔雀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通过1991年至1993年的调查,绿孔雀数量较多的地区有云南省瑞丽市、陇川县、昌宁县、永德县、新平县、普洱市、墨江县、景东县、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过去有分布记录但已绝迹或濒临绝迹的地区有盈江县、泸水县、腾冲县、蒙自县、河口县。永仁县的中和、直左为新发现的分布点,据当地群众反映,在维西县的叶枝,德钦县的拖顶和奔子栏也发现绿孔雀。由于栖息地生境的破坏,导致绿孔雀种群形成小家族群点状隔离分布。

1991至1993年,由多位鸟类学者经过三年调查发表的《绿孔雀在中国的分布现状调查》中记录,在20世纪60年代前,云南绿孔雀种群在云南还有较多数量。1995年,云南全省绿孔雀群体数量约800~1100只。

1994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研究所副所长、野生绿孔雀研究项目负责人罗爱东等人对云南南部景洪、勐腊、勐海3个地区的绿孔雀分布进行了调查,在1990年后,上述三个地区绿孔雀已经绝迹。

1995~1996年,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鸟类专家杨晓君等对云南东南部和西北部绿孔雀的分布现状又进行了调查,蒙自、金平、绿春3个地区的绿孔雀也已绝迹。

2007年又开始了对云南绿孔雀生存状况的新一轮调查,新增了保山、南涧、澜沧3个绿孔雀分布地区。其中,保山在2005年之前仍能听见绿孔雀的鸣叫,有村民曾拾到绿孔雀脱落的尾羽,还有村民甚至收藏了整张绿孔雀的羽衣。2004年的时候,有人在大箐山里(位于双柏县大庄镇干海资村),还能捡到绿孔雀的尾羽。但最近几年(2010~2013),据当地村民反映,已听不到绿孔雀的鸣叫;南涧地区状况为偶尔见到,数量不清楚。

2014年,唯一能知道的还有绿孔雀分布的区域已经凤毛麟角。如果不尽快采取保护措施,10年内,云南野生绿孔雀很可能将灭绝。

全球

全球种群数量约15,000~30,000只,成鸟约10,000~19,999只。此为粗略估计,仍需进一步细化。

生存威胁

孔雀是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加之它们漂亮的羽毛,很容易成为被捕猎对象。虽然绿孔雀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里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捉猎杀,但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偷猎仍是很难控制的违法活动。另外,绿孔雀还有一个英文名——“Peafowl”(吃豌豆的鸡),这一名称也能概况它的一大习性。一些栖息在耕地附近的绿孔雀,经常结群去耕地觅食,对农作物造成破坏,农民为保护自己的庄稼,播种前会用农药浸泡种子,这种做法常常让整群绿孔雀遭到“灭门之灾”。

绿孔雀的生存环境日渐萎缩,是难觅它们踪迹的一大原因。农民将牛羊散放在一些生活着绿孔雀的山林中,傍晚才将牛羊赶回,期间大声吆喝牛羊,经常有牛羊走失,需要漫山遍野四处寻找。这些行为对绿孔雀造成了很大的惊扰。众多的牛羊被散放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里,对绿孔雀的生存环境与食物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及破坏。此外,由于过度放牧牛羊,使得绿孔雀的栖息场所林下植被缺乏。

保护级别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EN),2013年评估。

2017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日”当天,云南省环保厅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发文称,绿孔雀被列为极危物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