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翅鸭北美亚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绿翅鸭北美亚种 |
中文学名:绿翅鸭北美亚种 拉丁学名:Anas crecca carolinensis 别 名:北美绿翅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鸭属 种:绿翅鸭 亚 种:绿翅鸭北美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9 |
绿翅鸭北美亚种(学名:Anas crecca carolinensis)是绿翅鸭的亚种之一。属小型鸭类,体长37厘米,体重约0.5千克。嘴脚均为黑色。雄鸟头至颈部深栗色,头顶两侧从眼开始有一条宽阔的绿色带斑一直延伸至颈侧,尾下覆羽黑色,两侧各有一黄色三角形斑,极为醒目,在水中游泳时,很远即可看见。凭借这些特有的特征,很容易与其他野鸭区别开来。飞翔时,雌雄鸭翅上具有金属光泽的翠绿色翼镜和翼镜前后缘的白边,亦非常醒目。喜集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常集成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活动。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特别是水生植物种子和嫩叶,有时也到附近农田觅食收获后散落在地上的谷粒。也吃螺、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1]
绿翅鸭北美亚种外形特征
绿翅鸭北美亚种 雌雄异色。雄鸟头颈暗栗色,头侧有1条辉绿色带斑自眼周延至后颈,带斑上下缘有棕白色狭纹;下颈、肩及两胁灰黑并密布白色虫蠹状细纹;翼镜金绿色,外缘绒黑;下体棕白,胸部缀有黑色斑点,颏及尾下覆羽黑色。
雌鸟上体暗褐色,具棕色或棕白色羽缘;下体白色或棕白色,杂以褐色斑点;下腹和两胁具暗褐色斑点。翼镜较雄鸟为小,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色羽轴纹。虹膜淡褐色,嘴黑色,跗跖棕褐色。
绿翅鸭北美亚种栖息环境
绿翅鸭北美亚种 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开阔、水生植物茂盛且少干扰的中小型湖泊和各种水塘中,非繁殖期栖息在开阔的大型湖泊、江河、河口、港湾、沙洲、沼泽和沿海地带。
绿翅鸭北美亚种生活习性
喜集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和冬季,常集成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活动。飞行疾速、敏捷有力,两翼鼓动快而且声响很大,头向前伸直,常成直线或‘V’,字队形。在水面起飞甚为灵巧,有时冲天直上,有时扇动两翅在水面掠过一段距离后才从水中升起。游泳亦很好,但在陆地上行走时显得有些笨拙。
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特别是水生植物种子和嫩叶,有时也到附近农田觅食收获后散落在地上的谷粒。其他季节除吃植物性食物外,也吃螺、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多在清晨和黄昏有时晚上和白天亦觅食。每日觅食时间较长。休息多在水边地上或沙洲和湖中小岛上。
绿翅鸭北美亚种繁殖方式
繁殖于整个古北界,在南方越冬。1龄时性成熟,但不都能参与繁殖,有的到第2龄时才开始繁殖。对的形成多数在冬季越冬期间,也有少数在春季迁徙路上才形成对。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营巢。繁殖期5-7月。
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或附近草丛和灌木丛中地上。巢极为隐蔽,用芦苇、灯芯草和羽毛筑成简陋的巢,通常为一凹坑,内垫有少许干草,四周围以绒羽。每窝产卵8-11枚,卵白色或淡黄白色。雌鸟孵卵,雄鸟在孵卵开始即离开雌鸟到安静地区换羽,孵化期21-23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和游泳,在雌鸟带领下经过30多天即能飞翔。
绿翅鸭北美亚种分布范围
分布于新北区大部分地区,在日本及中国香港有过记录。
绿翅鸭北美亚种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