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缂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缂丝也作刻丝或克丝、克丝等,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以通经断纬的方法织成,宋代是缂丝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技艺有了极大发展,并着力表现名家名作,延至明清,缂丝逐渐衰弱,常以画补缂或以画代缂[1]

工艺技法

缂丝的织造技法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押样梭、押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技法众多。但无论做什么缂丝品,结、掼、勾、戗这四个基本技法是绝对不可少的。

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

特点

经纬线的丝线实际有区别,经线是长长的生丝,而纬线则用染色的熟丝。缂丝中有一句行话,就是“通经断纬”,意思是,经线是不会被截断的,要多么长的长度都可以。而纬线则是会截断的。

“通经断纬”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法的最大特点[2]。即是说,纵向的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横向的纬丝仅根据图案花纹跟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通俗的说法就是根据图样变一色就要换一色梭,缂丝也可说是通过这种“回纬”技法来织造。我们看到的花纹,就是通过不同颜色的丝线梭子往返交织而成。也正因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决定了缂丝的另一特点--修去反面多余线头的成品,花纹色彩正反两面完全一样。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

工艺流程

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缂丝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它的织造工具是一台木机,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织造时,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其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

主要作品和价值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3]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由于缂丝工艺的特殊性,就算是皇宫内也只会制作小尺寸的服饰和装饰物。缂丝之用可分为生活用缂丝和纯粹的观赏性缂丝。而生活用缂丝将缂丝之美融入实际生活之中,深受皇权贵族之喜爱。因而从服装到日用品,生活用缂丝遍及其日常作息的方方面面。

荣誉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       

视频

缂丝 相关视频

中国女红 缂丝
缂丝工艺介绍

参考文献

  1. 缂丝的发展和传承,凤凰网,2018-3-21
  2. 缂丝,中国网,2005-07-10
  3. 缂丝,龙袍上的“通经断纬” ,搜狐网,2017-04-10